台灣行腳

風雨中的七堵站

BlueJimny(JOE)

2006/1/4


完整圖文與更多圖片在: http://blog.xuite.net/blue.joe/joe/4764659

風雨中的七堵站 文字/攝影: 莊凱程

2005的最後一天,我造訪了台灣現存最北的古老火車站──七堵站,嚴格來說應該是七堵前站。不過這個迷你古樸的車站,都市裡匆匆而過的旅客大概少會去注意!更何況是駐足停留,欣賞他的木造建築呢?這木造小站房至少有百年的歷史,也是除了菁桐以外,北部僅存的木造站房。他的木造結構未變,但是經過民國八十四年台鐵的不當整修,古樸風貌盡失面目全非,原有的黑瓦屋頂居被換成鐵皮,雖然「皮」已經都改成其他材質,但「骨」還在,這個骨除了是木造樑柱外,還有他百年來屹立不搖直到今天仍然為大眾服務。

清代劉銘傳時代所鋪設鐵路的八堵站即位於今日之七堵站,因此八堵也可以說是七堵站之舊站名,當年稱做「八堵驛站」,一八九一年(光緒十七年)十月通車營運。到了日據時代興建縱貫鐵路,鑑於劉銘傳所鋪基隆至新竹路段坡度過陡峭,日本人經全線改良之後改走今日的縱貫鐵路線,並在七堵設立「水返腳停車場出張所」就屹立原址迄今未動。七堵站於一八九七年(明治三十年)八月十一日開始營運,站房建於一九一二年(大正元年),是當時運送七堵和暖暖等地盛產煤炭與茶葉的重要車站。一九六六(民國五十四年)年再建後站。

七堵站除了歷史悠久,也是台灣最大的車站之一,有沒有搞錯這個小小破破的小車站是最大站?沒有弄錯,這裡曾經有東南亞規模最大現代化駝峰調車場,不過已經拆除改成平面調車場,現在並取代了南港調車場,現在縱貫線往南的列車都在此編組。七堵車站包含前站、後站、七堵調車場、七堵貨場四部份,面積四十四公頃,古老的小站房確有著大大的肚量。

七堵站另一個特色也是紀錄,是前站和後站,分別為北上和南下,分開辦理客運服務。前後、站直線距離五百七十公尺,環抱七堵調車場搖搖對望,前後站相隔的距離是全台灣最遠的。前站只停靠順行(北上)列車,也就是說往基隆宜蘭花蓮方面的列車。後站只停靠逆行(南下)列車,也就是說往台北台中高雄方面的列車。搭車時一定要注意看是北上或南下,要哪一站上車,否則就等不到車了。若是不小心坐過頭要在這站換車,那可是要費上好大一番功夫,我看要搭計程車來往前後站比較快。

七堵站建築式樣為「入母房屋」,其特色就是在屋頂左右兩端的山處再加設一座梯形的屋簷,是日本房屋的典型,只是台鐵在旁蓋了一棟只重功能不求協調的大廁所,還拆除了欄柵,石階已改鋪磁磚,抬頭看到那鐵皮浪板屋頂,醜死了,唉....這就是我們對待古蹟的方式。不過他畢竟是縱貫線北段台北以北唯一木造車站。站房內部仍有古意,但走出來周邊景觀已物換星移,前有高樓擋住視線,老站佝僂困居在車水馬龍間,不一會兒,嶄新的電聯車來了,站務員起身到剪票口收票,旅客姍姍走出,這不就是從前鄉下小站的感覺嗎?活化石啊活化石啊,我的視線一下子跌入了時光隧道,似乎又聽到那蒸氣車頭的氣笛聲..........

走過馬路來到七堵站的對面,看到徊於新舊之間、早成了四不像的車站,實在是非常心疼,但一個以誤點為常拙於經營的鐵路局,哪有心力去照顧他呢,台灣鐵路歷史與文化逐漸掩沒或流失,只剩下賣賣永保安康的車票與便當。其實,歷史,賦予每個城市獨具一格的風采,我到過日本去追火車,在九州最北的浪漫港都門司,完整了保存了古老的站房,一九一四年竣工的門司港火車站,已指定為鐵道相關的重要文化財第一號,獲得永久保存的殊榮,成為吸引人造訪的焦點。我還在九州鐵路零公里起點的紀念碑,車站到今天還使用中,並且融入了日常生活當中,體貼地照顧到老九洲人的記憶,也照顧到我這旅人的感受。我祖父的時代在門司港驛下了火車,可以搭船到基隆港接上台灣的火車,搭火車到七堵驛,看到七堵站的敗落又想到門司,其實該跟門司比較的是跟他對頭的基隆站,不過聽說是台灣最美的基隆站早就消失了,也從來沒看過台灣鐵路零公里起點的紀念碑,因為根本沒人在乎,只剩我去看黑鳶時才會到基隆站。台灣人往往以為台灣觀光發展不起來是因為缺乏硬體投資,所以拆掉舊的花經費改建新的,但是其真正吸引人的是那些以金錢無法買回的歷史與故事。

常常讓時間溜走的台鐵即將面臨高鐵競爭,將面臨拆除或遷移命運的老七堵火車站,他的「骨」還能維持多久,離基隆很近,但是距離門司已漸行漸遠。

http://blog.xuite.net/blue.joe/joe/4764659

文章附件

所有回覆

  • 當失去老的東西時 才驚覺到它的美它的古意 任由時光流逝 拉不住也喚不回 只能恁人心痛文化財的可貴 在現代與傳統之間當局者不知如何拿捏 只能任其自以為是的 雜亂無章的破壞與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