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戶外活動資訊平台
2014/10/13
2014.09.27-29 砂婆礑溪溯源砂婆礑山
人員:王霖(計畫)、莊力欣、張廷倫、陳雅得(記錄)
沙婆噹溪位於花蓮近郊,美崙溪的上游,美崙溪發源於沙婆噹山,貫穿整個花蓮市出海。 沙婆噹-加禮宛山連稜,緊鄰空軍佳山機場,從平地拔起一千米以上,從等高線上,見其連稜東側及南側密密麻麻,十分突兀。 沙婆噹山近年有山友從佐倉步道闢路而上(東南稜),此行預定自水源檢查哨上方產道下溪,沿溪溯登連稜(恰好是此山塊坡度最緩的一面),再循沙婆噹山徑下佐倉步道。
這條路線,是王兄提的,上次溯過瓦黑爾中游以後,我們都對花蓮的溪又敬又畏。因此,這回水線雖短,但有兩三處等高線極密,又在峽谷之中,因此大家都抱著“搞不好兩天就夠了,但也搞不好會遇到大難關而必須撤退”的想法。結果證明三天不多不少剛剛好,唯一較難的地形,我們的解法後人可能不容易模仿,但就算採取高遶,應也不會花費更多時間。
SEP 26 2200 羅東集合,逛夜市、民宿整裝,住夜市附近的“夜市之星”,四人房一千八,是找得到最便宜的了。
SEP 27
<一進山區便轉陰,越晚霧嵐越濃>
1030 清早要從羅東搭火車到花蓮,看錯火車時刻表,以至於晚了兩個小時搭上車… 到花蓮站,叫了計程車,直奔水源派出所辦入山證,辦證只需一人簽辦,但要提供每位隊友的身分證件,即到即辦,不像慕谷慕魚還有每日名額限制。
辦完證,沿著派出所左邊的路一路開, 經過管制哨,繳驗入山證,右邊就是沙婆礑溪了,一路沿著水泥產道開,開十多分鐘,沿溪是一道接一道攔砂壩。
開到接近產道盡頭,路右有一大平台可供車輛迴轉,再往上開可能難以回車了。下裝備整裝,從攔砂壩左側下溪,直接越過攔砂壩,水不大
1100 沿路都是美麗的小潭,水質極清澈,但意外的並不冰冷,因集水區海拔都不高的緣故吧!因為行程delay, 無法盡情跳水,說好的悠哉行呢?往前是幽深的森林坡谷,看不到盡頭,深知我們即將進入的地方,雖然就在市區旁邊,但恐怕比許多高山百岳還要少有人跡拜訪。
1200 H320分岔溪(呃,原訂的C1…),從攔砂壩至匯流口,居然一個半小時就走完了,空照圖中吸引我們來此的連續激流、大石、瀑潭,大多可從旁爬過,不過,水大的話應該會相當刺激。坐下午餐,大家決定繼續推進,希望今天能看到地圖上最為險惡的H600長啥樣。開始飄雨。往後坡度突然一路拔升,溪谷型態丕變,轉為陡峭、多攀爬、少深潭的型態。
1400 H470左右,遇到一25米瀑,類似鹿皮溪金岳瀑布,瀑布凌空而下,極有氣勢,底下有巨大瀑潭,但此行不夠愜意,沒人跳下去玩水,採左岸高遶。花蓮低海拔山植被蔓生,大概是自己走過土質最穩固的高遶,被勾纏也最多,黃藤也不少。我們一邊高繞橫切,一邊聆聽瀑布聲,好幾次看到遠方腳下那些白花花的激流,有了莫很溪繞兩次的經驗,這回我們很謹慎地再三確認已橫過瀑頂後才開繩垂降(不開繩也可,但都繩背了,不用白不用啊)。整段高繞費時1.5小時,剛好垂降回到25米瀑頂(約H520?),迎接我們的是清冷的小雨。這一帶植被跟宜蘭真相似啊!
1650 接下來是本溪最後的“緩”坡,越走將越陡,因此邊走邊找營地,偶有但都不大,最後停在一塊小沙洲邊(H580),廷倫露出一臉“不想走了,就睡這裡吧”的表情(咳咳),扔下背包。老實講那沙洲位置有點低,但賭在天氣預報不錯,就紮營了,只是仍在水邊擺了石頭,監測水量變化。不多久,輕裝往前探路的王兄回來了,嚷著前有怪物… 且待明日分曉。整夜霧雨
SEP 28
<陰霧,晨昏有一點點藍天>
0530 起床
0700 出發,不到十分鐘,抵達一8米水道滑瀑,H610。前一天王兄勘查,說有點像縮小版的初見溪面壁瀑布(我則覺得恍若置身田古爾,再次對上垂直光滑的黑岩白瀑),底下還有瀑潭!王兄稱最下面或許可用煙囪爬法、再找裂隙敲岩釘爬上… 看完現場,評估不可爬,上面的裂隙不深,從深潭中甚至無法起攀,兩岸岩壁緊縮高聳,垂直近一百米,右岸岩壁高處有部分凹陷成平台,但未過瀑頂,再往前的垂直岩壁看似無法攀爬,也沒什麼植被,是撤退的時候了嗎?
研究地圖後,最平緩的高繞路為:下降150M後從右岸較緩的一段小谷線上切250M,然後接上左股支流,再從匯流口出來回到主流(事後發現支流口是另一陡峭的瀑布,若採此繞法,到時必須垂降15M左右回主流)。
未料計畫剛擬完,一回頭,廷倫已重裝由瀑左一長滿青苔的大岩溝往上爬,頗有破釜沉舟的氣氛。其他人則回頭往下溯,沒溝通好讓我一時不知所措,最後選擇加入落單組,步步為營爬上岩溝後,有片平台,到那裏才看到其他人正沿邊坡爬上來會合。
平台之後就必須垂直上攀了。上攀一小段後,開始有路可橫切,可一路往右橫切到接近瀑頂的平台上,中間有一兩步腳點幾近透空,但有樹幹可借力,其他地方倒是有窄道可走,路徑還算穩,一路沿著窄道橫渡,都有樹根可以做保護點,橫渡到最後一個大平台後,取了一棵樹雙繩垂降,發現未過瀑頂,貌似要直接垂入瀑潭><… 只好用普魯士繩在雙繩上繞六圈,一路推上回平台。(廷倫在白花花的瀑流旁推普魯士的英姿令人難忘,可惜記憶卡出問題,沒留下照片…)同時王兄探出平台試著繼續橫渡,因無可靠植被可藉力而退回。
回到平台後,觀察路線,最後踩樹根翻過頭頂懸岩岩角,再繼續往瀑布方向橫切,再度走到盡頭,已無路可進,前方、上方都是垂直岩壁,若不垂降就必須撤回進行大高繞了。架樹垂降後,發覺離出水口還是差三米左右
1020 邊垂降邊觀察,由於視角關係出水口下方的斜板看起來不算太陡,使人誤認有攀爬機會,緩慢垂到出水口高度,右手制動狀況下試圖將身體晃到瀑頂左下方一微小岩溝上,踩好後觸手光滑,是七八十度的光滑平面完全無法往上,在掙扎摸索時不慎晃了出來,還好右手有制動住。
思考了一下,將豬鼻子制動,開始做岩壁奔跑,這段岩壁進行側向奔跑還算容易,奔跑進行擺盪,無意中竟撈到出水口岩角,放手再跑一次,就抓到岩角更內側,已足以定住身體,死命巴住open的岩角,慢慢平衡身軀,解掉制動,終於落到瀑頂,鬆了一口氣,隨後用導向垂降一一將後攀者接引到瀑頂。
<以上過程由先鋒的廷倫記錄,已被命名為“張力垂降/張氏垂降”,為此行最精采的一幕>
1120 瀑頂是一連串短瀑激流,但可從旁爬過。H630。三個多小時只前進了50M。兩條纖細的浮水繩接起來做成的偏向垂降系統…事後回想,仍有不少事關安全的討論空間。 回顧整個通過瀑頂的流程,前四分之三都可攀爬或行走,約可攀到離地25米處,再橫切。但橫切抵達的平台離瀑頂太遠,曾想過擺盪不成,只好繼續橫向移動到其他樹進行垂降;若無法,就必須全部退回到開始橫切之前的點,採取大高遶。<事後討論:高繞仍是較有把握的選擇,不過,由於大家普遍懶惰,回頭看到那道需要繞過的稜線就累了,更何況,就愛溯溪嘛,怎樣都想盡量貼近溪谷地形。>
1125 H650匯流口,匯流口就是一深潭,往左往右都出現短瀑,取右
1200 窄水道雙層瀑,不高,但需人工外加疊羅漢翻懸岩窄裂隙,裂隙非常擠,高塞了顆保護點,踩繩梯上,其他人從左邊的乾水道拉繩上,不料極陡極滑,爬得很累。此瀑若遭遇大水,想必非常難以通過。
1324 H768 雙股巨石瀑,從右側小繞後垂降六米,此後一路陡上,溪谷接近上源,水量漸小
1500 H950紮營,已非常接近源頭,一路走來都是在大石頭間陡上,爬升甚快,紮營處右岸有一極高支流瀑,而沿著主流往前不遠,主支流皆高起成瀑,不過溯源方向的邊坡看起來不陡。明天將取支流往東切上稜線,地圖上等高線極密,讓人不禁想像會不會遇到今天高遶時那種峭壁。雲霧散開,悠哉整地撿柴,營地位於高起的溪床,左右皆有水流,往後看,溪口剛好嵌住一大片美麗的遠山。入夜仍有霧雨,但比昨晚乾得多
王氏夫婦這次帶了柴火爐,輕薄短小又不須背燃料,非常好用,不過前提是必須就地找得到柴火,而且若無好柴,火力無法持久,仍是個有點冒險的選擇
SEP 29
<大晴天!>
0600 起床
0730 出發,遠方的山壁被陽光照得泛紅,然後漸漸轉為亮綠。我們沿著愈來愈窄的溪流溯源,遇到幾個微小匯流口,一路無大地形,有些地方須繞過高起的沿稜,大致努力陡上即可。休息時面朝下坡方向,遠方的山脈應是嵐山一帶,腳下,剛走過的坡上有一些20~30米高的大樹,側向展開的枝葉閃著金光。谷線終點已幾乎上了加禮宛-沙婆礑連稜,並沒有見到倒木橫滿溪谷的溯源場面
1040 上到稜線,位於加禮宛山南方小鞍部,樹縫間可見花蓮市、東海岸。由此處往南至1257峰,路徑時有時無,前半段大多在稜右,多處雜亂須清理,不過沒什麼支稜,走起來信心十足,最後一小段緩上坡後稜線變得很寬,全無路底,原來1257峰到了,鑽過層層倒木藤蔓後仔細找了一下,便接上往砂婆礑山的康莊大道
1230 砂婆礑山基點,未料,下山路才是考驗的開始。吃飽喝足(水帶太少,到此只剩每人兩大口)、拔完螞蝗、重新著裝之後,退回基點峰前的岔路口,右轉下山,叉路口後沿路都有路條。先得過一大段路況甚差的森林路,路條很多,但黃藤及有刺植物東倒西歪,有時連鑽的空間都沒有(該帶刀的!而且為啥我要穿短袖啊,一路徒手開路的結果,是兩臂滿滿的刮傷)。接著有兩大段垂直陡降,從沒見過這樣的山路,下一路條竟總是出現在腳下好幾米處!想來登此山的路也不是不能闢成之字形,猜測闢路者的邏輯就是一路直上,所以開成這樣吧!有幾小段是裸岩,錯落長著草與小樹,也有一兩個落差近兩米,大多有白絞繩、一處甚至綁有靜力繩。穿著平底的溯溪鞋、背超重裝陡下,真不是普通的麻煩,又不想拉繩(老舊的繩萬勿太信任,這次有人就拉斷了一條),只能一路降低重心、謹慎往下。草長得很快,有兩處路條被蓋住找不到,也不驚慌,反正定位並無太大困難,目視佐倉步道就在正下方,往下就對了。
下山途中,沿路見到市區街景,大洋在遠處鋪開,彷彿一張大毯,胸懷大暢,不愧是一條經典路線。
1530 下到礦區,雲霧飄盪在沙婆礑山腳,整座垂直山體十分有氣勢。
1640 終於到達佐倉步道終點,大家東倒西歪,看著花蓮市夜景,慢慢走下山
兩年前住在佐倉時,後院的山,就是砂婆礑跟北加禮宛,那時還沒有開始爬山,只能不斷夢想沿著那蒼綠的稜線走過的情景。今天,對山水稍微有了一點了解,眼光也不一樣了,稜線跟山頭已不是主要目標,水路、山路、人徑、獸徑、岩壁、樹木、有路沒路、自己找路開路,過程中的無限創意組合,才是最吸引我的地方。與夥伴們這段時間以來的探索,好像打開了很多可能,能夠通過更多以前過不去的地形,也確定了“真的有些走法是行不通的”這件事。是不是有些進步了呢!花蓮的溪與山,我們將一再回來拜訪。
<附記~~砂婆礑植群~~只是個人興趣>
跟宜蘭山區比起來,這兒較乾旱,日照較多,所以雖有許多相同的物種,卻長得不同,整體而言葉偏狹長、面積較小。以下只列舉較多或較具代表性的物種(以採集到的區域為準)
水路:台灣雅楠、小梗木薑子、紅楠、星刺栲、頷垂豆、波葉山螞蝗(果)、某獼猴桃、狹瓣八仙(乾花果)、鵝掌藤
水邊山坡:野牡丹葉水麻(花果)、某冷水麻(花果)、小葉白筆(果)、阿里山灰木(有大小葉型)、台灣溲疏(果)、大葉溲疏(果)、烏皮九芎(果)
山路:小西氏石櫟、錐果櫟(葉背白,大小葉皆有!) 森氏紅淡比(果)、山紅柿(盛果)、鹽膚木、通條樹(盛果)、台灣糊樗、同蕊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