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助旅行討論區

水蜜桃的迷思...


首先,我不是原住民…我也不老

雖還沒正式去爬大山…嘻嘻...
但...可以先問個問題吧?
緣由:我有一些泰雅族的單純又酣厚的果農菜農朋友,他們種水蜜桃

水蜜桃是一種迷人的水果,除ㄌ聞起來甜甜香香之外,聽說它還有駐顏功效
几乎,人人看ㄌ都不禁要來上幾顆...我還覺得國外的水蜜桃比不上,(日本的...也不錯啦)
水蜜桃還讓原住民們從中改善自己的生活經濟情況,但近年來,由於山上的人大量的種植水蜜桃使得山上的山坡地的地質和土壤急速的改變(這可能只是原因之一)...一旦大雨過後,土石流和落石不斷...
前陣子因土石流問題嚴重,還曾有學者發起拒吃水蜜桃事件

現在,每當在水果攤看到這些溫帶水果...總想到生活環境不怎好的原住民果農,另一方面也想到水土保持工作是當務之急...總覺得政府該好好輔導山上的同胞們做一些對土地好且讓土地長久的事,當然啦!最好還能讓他們改善窮困的生活,

請問:有沒一些對這方面稍有聽聞的前輩,可提供一些建設性的見解?!
感謝...9/28


所有回覆

  • 加油,等您選上總統相信一定可以解決的!
  • 首先說:我也不是原住民....我呢!也不算老.. 雖還沒正式封大山...嘻嘻...但...有些問題總想說: 每當地震颱風土石流過後,總有一些人把箭頭指向純樸的原住民同胞,說是他們濫墾...怎麼樣的,才會造成土石流什麼的!雖然我不否認,但畢竟那僅是眾多錯誤內的一小部分而已... 記得賀伯後不是全國躂伐種檳榔的果農嗎?還不是電視秀一下,找一小片檳榔園砍一砍,就說要恢復土地什麼的..... 921後,也把矛頭指向茶園,但是結果呢? 登山多年也有許多感觸,像這種高經濟價值的東西誰會放棄,利字當頭誰會不要....10多年前的石桌奮起湖,盡是美麗的竹林而現在呢?滿坑滿谷的茶園...埔霧公路遇雨即坍的不像話,您若走過上面的稜線就會發現,難怪會如此.... 以前的梨山,或許是政策上的錯誤造成今日的悲劇,但那時民智未開政府錯誤政策總是有其時空背景....但現今往中級山走去,還是不時可以看見大片大片的樹林正被吞噬,看了之後心會痛ㄋㄟ~~~,而絕大多數還是我們平地人買的地,灑下去的......... 文章沒什麼特別用意,只是突然有點感觸罷了!請多指教!!
  • 房子不住人, 很快就破敗, 房子住人, 加以維護, 才能持久, 最近幾年, 由於自稱環保人士之誤導, 政府之無能維護, 所有林道(包括中橫古關至梨山段), 正快速消失中, 而無人煙之山林之坍塌也持續增加擴大中, 不知那天這些土石會下到平地讓我們驚異一下, 山上種幾棵水蜜桃, 山就會塌, 那愚公移山得改寫, 山之坍塌恐沒只種水蜜桃這麼單純. 其實因就造成坍塌之因素改善,山就不容易坍. 沒人願意將水蜜桃種在山會坍的地方,拿自己生命財產開玩笑. 其實檢討起來,一次大雨後, 無人居住山林之坍塌之面積,恐遠超過種水蜜桃之區域,每次都怪這些只想混口飯之原住民有欠公允, 既然政府不能照顧他(只怪他們,藉機不維修他們之維生道路,讓他們自生自滅,想毀滅他們,即使他們都不在了,山老了,還是要塌), 倒不如給他們知識, 改善環境可能造成坍塌之因素,使山不塌, 會更實在一點.
  • 說起水蜜桃...我倒是想起自個兒的諾言. 有一年(1990)春天, 北插天山會師, 我和山友從義興這邊走南插天山線, 粉紅色的桃花陸續開花, 傍晚, 我們在墾坡地紮營, 並有數隻土狗狂吠, 我對自己說: 這樣的場景我一定要再感受一回. 入夜, 匆促腳步聲往我們帳棚, 突然一個東西往我們帳棚一丟, 嗵的一聲, 原來是一位獨自在山上開墾的原住民, 把開墾摘到的蘭花丟給我們, 他以為我們會接受這一切... 隔日, 我們還沒起床就聽到鏈鋸聲, 我們的嚮導就去問他路,他說他有清除一些路障. 跟我們報往南插的路, 真的是很"難差", 很模糊. ================================================== 我們的山林的土地, 有數個機關在負責, 其中原住民保留區, 很多事租給平地人, 當然這不是對錯的問題, 以前看到有些人看到山中的礦場挖一大洞就在吶喊, 個人深表矛盾, 我們絕大多數人生存在水泥叢林, 卻不知道自己也是幫兇?! 但這也不是說, 那我們就該住茅舍之類的, 如同, 不殺生卻用一些影響到動物生存的產品, 同樣, 還有讓自己飢餓的活動, 活動的目的當然是宣導, 讓更多不知道的人藉機了解, 當然有時候會變成一場遊戲. 最重要是要自己決定並嘗試(要有自己的想法), 並非隨波逐流敢熱鬧. 單純的拒吃活動雖可突顯問題讓不知道的人也知道訊息, 不過那是很消極的積極作為. 個人並非絕對擁載原住民, 不過當大家都需要高冷蔬菜的時候, 旅遊經過高冷蔬菜耕作區遇到滿路的蒼蠅, 就不應該在那邊吶喊...要了解...他為何產生? ==================================================
  • 土壤液化是正常現象; 不過很多因素會造成土壤液化的!!! 水蜜桃的問題, 梨, 蘋果, 高冷蔬, 檳榔, 新薑土...都存在農業開發的問題... 找到一篇發表得就文章 **************************************************************** 新薑土 tzou 兩千年八月中旬 ====== 淋漓坑的山上柏油路面支離破碎,芒草佔路面寬度三分之 一以上,卻有三星草湖銜接而來的碎石路面,這碎石路面 可闢為雙向六線之車道,規模如此大的墾山計劃,僅見於 林美山區之緩坡,原本預計可行駛到三星阿里史之大坑地 區,無奈通過數次落石斷崖之碎裂地面後,那賽車輪胎打 滑冒煙的景象在我的左前輪發生了,地面留下焦黑的殘餘 物,空氣中瀰漫著燒焦的味道。 生薑,茶園的擴展新生地,檳榔樹夾雜其中,這種景象大 量出現於礁溪林美山區到龍潭之間,而南澳原住民保留區 則以生薑為主,這裡正是「新薑土」。 農委會調查本縣三百四十五處土石崩塌區,有十五個地區 屬自然現象,這個地方歸納為自然崩塌現象,但是微妙的 因果關係似忽也存在其中。 註一:原標題為「檳榔、生薑、茶園與砂石礦場之事件集 合了」,因為尚未續文,故更改標題。 註二:2000年10月29日華視新聞報導,該處道路 地層滑動,走山現象約兩三百公尺。 註三:聯合報相關新聞: 2000/07/04 全縣345處易崩塌農局開 處方(農委會調查報) 2000/08/06 被指破壞水土崙埤村民抗議 2000/08/15 蘇澳坡地崩坍未修危機四伏 -- 鄒仔  我在神秘的湖獨自散步, 十隻紅冠水雞的攸游覓食, 讓我忘卻時刻. 入夜後直下900公尺高, 10多公里遠, 帶著小手電筒, 發現三隻螢火蟲. 而現在必須忍受的是, 咬人貓後的麻木與雙膝的疼痛. ****************************************************************
  • 又找到一篇...四月觀本篇是一flash動畫. 現在太平山也是處於中斷狀態...三年前也是中斷... 無關乎農業發展, 而是商業觀光活動... 四月觀 2002/04/03 tzou ====== 順流而下高冷菜 病蟲害來農藥灑 逆流而上忙疏浚 車來車往採砂石 又是人間四月天 山野飄來五月雪 立杆鐵攔檔落石 挖溪開路新薑土 柔腸寸斷路勉行 仁澤現在尚未通 多望溪口大斜坡 原來竟是土石流 老翁爬行終現身 路旁店家尚未見 開發終究難避免 地貌改變心消瘦 阿里仙溪向源蝕 東埔觀高聲隆隆 神木村路溪床鋪 南投信義景茫茫 背景: 阿里山櫻花雪之行 2002/04 宜五十一五十三線 2002/04 八通關登冰雪玉山 1993/02
  • 環保運動剛萌芽時,不分中外,都有著濃厚的自省色彩,即對工業化/城市化的檢討,及對強調消費的現代資本主義生活方式提出批判。所以當時的口號是向農民/原住民/老祖宗學習,師法他們與大自然共處的生活智慧。 可是在環保意識已成主流的今天,環保的精神已然走了樣,他反過頭來捍衛城市生活,企圖以城市人對「乾淨」的標準來打造鄉村/野地;要求農村/山居人口為環境負責,限制各種農林漁林的活動,但卻鮮少反省,城市生活本身,就是極耗費資源,不夠環保的。 我還可以再舉一些例子,說明都市人是如何把「環保」、「節省資源」視為山區居民的義務。像是台北縣有些山區的小學,被教育局要求建設雨水收集裝置,實際情況是,那些地方本來就不賴水庫,而有用之不竭的活水,何況雨水降下,也是流入集水區,並無浪費之虞。相反的,平地都市的雨水,若不經搜集,則流入排水溝而無法利用,教育局不要求市區小學這麼做,卻要山區小學作環境示範,背後的思維正是如此。 正如同Tonyni所說的,沒有人願意住在危險的地方。我寧願相信,老祖宗擇地而居,擇地而墾,都是經過考慮的。壞就壞在現代的建設,因為有了重型機具,有了鋼筋水泥,可以輕易完成以前人們無法完成的工程,所以對環境的態度輕忽了。 但即使如此,我們還是把山林開發的破壞過度渲染了。例如中橫受創最重的青山上下線,並無拓墾,其崩坍也不是道路造成,還有去年七二水災,堵住德基水庫的明明就是原始森林裡的漂流木,但這些卻都被有意和梨山的果農扯在一起。甚至政府明知事實真相,但也刻意主導輿論,頂多是在別人問及時加一句:「雖然這些坍塌和開墾關係不密切,但人為的活動無疑加劇了...」 我個人亦討厭梨山或拉拉山錏管遍野縱橫,還有清境農場民宿孳生的景像,但要還他們一個公道。根據空照圖分析,去年七二颱風石門水庫上游的崩坍,百分之九十九不在開墾地,而是塔克金溪谷源地的崩坍。我們這個社會所做的,不過是把果農拿來當替罪羔羊。 我們不吃水蜜桃不會死,而且不吃台灣的,還有日本的、各國的替代品。但果農不種水果,卻可能因此失了生計。好吧,就算是為環保,我們犧牲的只是口腹之慾,卻要他人犧牲生計?公平嗎? 還有山指責山友在山上拉大便污染山林。在水源地或營地上廁所當然很沒品,但是有些人的觀念是不該把便便留在山上,這點的似又太過了。從整體環境的觀點來看,集中的垃圾要比分散的垃圾需要花更多的時間來分解,而被20公升自來水沖進馬桶的便便,必然使用了不少化學藥劑才能處理掉,這,肯定不環保。如果把便便拎下山,只是扔到廁所或其他垃圾筒裡,而不是自己拿到陽台上堆肥,那麼,我真的覺得沒有比較好。 站在不同的時間點上切割,是非善惡就會有不同的標準。我們還是應該檢討甚至譴責濫墾,但我們更應該檢討自己;而且,不可以把更高的標準加諸到本來就屬於弱勢的農村人口/原住民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