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備討論區

淺談Footprint、Bluesign、Fair Wear


恰巧在FB上看到迪卡儂訊息,才發現台灣迪卡儂官網最近上線了,翻到款背包注意到產品資訊有標註環境影響 : A 級 - CO2: 6.3 公斤;資源耗損:46.5克的銻。登山補給站上可能較少有網友分享這方面訊息,花了點時間簡單整理相關資訊,與大家分享Footprint、Bluesign、Fair Wear在戶外產業界的現況。

 


最近幾年戶外品牌將目光從回收再製材料recycle,開始轉向聚焦於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當然回收材質利用的環節依舊沒有落下。撇開品牌形象塑造、廣告話題等切入點,戶外品牌願意關注環境議題,善盡企業社會責任即值得讚許!

 

 


戶外品牌在環境議題著力最深者,自然是美國Patagonia,從早期的捐1%給地球 1% for the Planet,到近幾年的 Footprint 都可見該公司的用心,網頁上的Google Map也標註了南良集團、興采實業等六家台灣協力廠商,機能紡織產業台灣依舊深具競爭力。 


 

 

 



特別是2008年左右還推行了員工的環境實習計劃
「來自Patagonia公司客服部門的廉景婷小姐 (Ting),回到家鄉台灣,在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進行為期2個月的「環境實習計畫」。這也是老闆Chouinard的怪點子:由公司出錢,讓員工去環保團體當2個月的志工。」

捐1%給地球-來自Patagonia的禮物



台灣戶外品牌在這方面自然是與時俱進,歐都納近期也推出具有碳標籤認證的服飾。

「綠森林防水透濕系列服飾在歷經碳足跡盤查的過程中,以透過低缺染、省能源及易回收的方式,促使產品在生產過程中以降低碳排量而達到環保效果。因此在2014年正式獲得環保署碳標籤認證」

台灣首件碳標籤認證服飾 歐都納綠森林防水透濕系列



「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可被定義為與一項活動或產品的整個生命週期過程所直接與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相較於一般大家瞭解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碳足跡的差異之處在於從消費者端出發,破除所謂『有煙囪才有污染』的觀念。企業及產業溫室氣體的排放,一般是指製造部分相關的排放,但產品碳足跡排放尚須包含產品原物料的開採與製造、組裝、運輸,一直到使用及廢棄處理或回收時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何謂碳足跡



此外,戶外機能服飾的Bluesign認證,也相當值得戶外族群認識,歐陸及美洲許多戶外品牌如挪威Helly Hansen、美國The North Face等,都陸續推出通過Bluesign紡織品環保製程認證的產品,重視環保的同時,也希望提供消費者的認同感。



國內機能布料廠宏遠興業旗下的EverSmile,也在國內市場推出Bluesign認證服飾;近年廣為山友認識的Primaloft化學保暖纖維系列,也在2011年便通過相關認證程序。更多Bluesign認證戶外上下游品牌

「消費者越發關注自己對環境的影響,同時也會更加關注自己使用的產品及其生產企業對環境的影響。 因此,消費者會希望您的產品可以提供透明的價值鏈、優質無害,以及不影響環境安全等保障。Bluesign標準能測試所有的原料輸入,包括原材料、化學成分、水資源和能源,而不是只著重於測試產成品。 每個元件都會受到評估,在投產前就消除潛在的有害物質。」

BLUESIGN

 

 

 

 

而在環境保護之外,勞工議題在戶外用品業界也沒有缺席,公平服裝基金會 Fair Wear Foundation的概念,與公平貿易咖啡 fairtrade coffee有點類似,相信喜愛咖啡的朋友一定不陌生,同樣積極關注被邊緣化的勞方;公平服裝基金會致力於改善紡織成衣產業勞動條件,降低企業對勞工的剝削,協助建立平等合理的勞僱關係,而公平貿易咖啡則是,寫到這邊不免想到今年三月甫宣判的勞動部向關廠工人求償乙案,關廠工人首波勝訴了,但台灣勞工的相對弱勢還需要社會正視。



戶外產品業界認同公平服裝基金會理念的有瑞典Haglöfs、英國Mountain Equipment、瑞士Mammut等知名品牌,想瞭解有哪些品牌加入,請上Fair Wear Foundation網頁查詢。


上述各項舉措,可以讓企業善盡社會責任,提高消費者認同,但在製造端的成本勢必也隨之提升,這也是推展方面的難題,關乎到政府、企業、勞資雙方、品牌價值、消費者購買意願等多面向的議題,成本提高,末端售價也上升,消費者可能就不買單,除非創造品牌價值,然而,品牌價值需要花費幾多資金與人才操作?但勞資雙方的不對等,很容易造就新一場東莞罷工事件。 

 

 


文章附件

所有回覆

  • 對環境友善也就是對自己友善

    非常同意最後一段,創造企業、勞工、社會以及消費者的多贏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