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登山論壇

討論阿里山山脈起訖點及最高峰


阿里山山脈大多數的書都記載起點於台北縣瑞芳鎮鼻頭角,終點為高雄縣鳳山以北,其中濁水溪以北這段又稱為加里山脈,但「台灣的山脈」乙書卻將濁水溪以北這段併入雪山山脈,阿里山山脈起點為南投縣集集鎮濁水溪南岸,終點為高雄縣燕巢鄉雞冠山,您認為何種說法較為正確?「台灣的山脈」乙書記載阿里山山脈最高峰為大塔山(標高2663公尺),但王鑫教授著作「台灣的地形景觀」乙書卻記載鹿林山(台灣山岳一覽表標高2868公尺,上河圖南島第19張圖L9標高2845公尺)屬於阿里山山脈,況且鹿林前山標高2862公尺,石水山標高2800公尺,東埔山標高2782公尺,鹿林前山與石水山這座山頭標高2895公尺,聯勤五萬分之一地形圖上標高山名為「鹿林山」因此這座山應該才是真正的「鹿林山」,也才是阿里山山脈的最高峰,「台灣的山脈」乙書,還由「台灣的地形景觀」作者王鑫教授「加持」推薦,結果兩本書的記載卻有天淵之別,實在令讀者無法適從,大多數的登山前輩都贊同塔塔加鞍部是玉山山脈與阿里山山脈的連接點,因此此標高2895公尺的鹿林山應該才是阿里山山脈的最高峰,山友您的看法為何呢?

所有回覆

  • tcchj兄:這個問題引起了我的興趣,多年前也曾思考過相同的問題,現在心得與您分享如下:台灣在地形上由東北至西南,蘭陽溪-大甲溪-北港溪-眉溪-濁水溪-郡大溪-荖濃溪一線,就是地形上所謂的「匹亞南構造線」此線以東山地為中央山脈(海岸山脈除外),以西為雪山、阿里山、玉山等三山脈;雪山山脈與玉山、山里山山脈又以濁水溪(中下游)為界,以北為雪山(大屯火山群除外),以南為後二者;玉山與阿里山山脈又以沙里仙溪-楠梓仙溪為界,以東為玉山山脈,以西為阿里山山脈。由此觀之阿里山山脈最高峰當然是鹿林山一帶了。
  • 由一些網站得到的訊息 南一書局 位於玉山山脈西方,兩山隔著楠梓先溪為界,阿里山北起南投集集的濁水溪南岸,南抵高雄燕巢的雞冠山,稜脈走向呈北北東--南南西向,長約250公里,平均高度2000公尺。由於大斷層通過阿里山山脈的東側,造成了東坡陡、西坡緩的地勢;也因地底分布許多斷層和褶曲等地質構造線,造成這裡的山地和丘陵區廣大 阿里山山脈的岩層大多是由地質年代較年輕的砂岩、頁岩和砂頁岩互層所組成;而位於東方與阿里山山脈平行的玉山山脈,其組成的岩層地質年代卻較老。所以,有些學者依據這兩條平行山脈在組成岩層地質年代上連續的特性,和兩條山脈之間有多條大斷層的地質證據,認為阿里山山脈原本位於玉山山脈之上。後來受東方板塊的擠壓,造成原本相連的兩條山脈發生斷裂。上方較年輕的岩層斷裂後,往西滑動,形成了今日的阿里山山脈,下方較老的岩層則成了玉山山脈。 劉克襄 阿里山山脈 山脈是臺灣的骨架,五大山脈綿延盤據,分別為中央山脈、玉山山脈、雪山山脈、阿里山山脈與海岸山脈。 其中,阿里山山脈是由石水山、尖山、大塔山、小塔山、祝山、萬歲山、對高山等十八座高度超出二千公尺的山峰所組成。其中,大塔山最高,海拔2663公尺。由於臺灣高度超過三千公尺的高山甚多,因而相對於隔鄰的玉山山脈,阿里山山脈並不突出。不過,因隔了一條楠梓仙溪,離玉山二十公里之遠,依舊有著遙相呼應的磅礡氣勢。 阿里山山脈北起從南投集集濁水溪南岸,南抵高雄燕巢雞冠山。棱脈大致呈現北北東──南南西的走向,長約二百五十公里,平均高度二千公尺。由於大斷層通過阿里山山脈的東側,造成了東坡陡、西坡緩的地勢。 山脈岩層大多由地質年代較為年輕的砂岩、葉岩和砂葉岩互層所組成。相對地,隔鄰的玉山山脈,組成岩層的地質年代較老。近年來,一些地質學者因而依據,地質年代上連續的特性,以及兩條山脈間多條大斷層的地質證據,小心地推論,阿里山山脈原本位於玉山山脈之上。後來受到東方板塊的強烈擠壓,造成相連的兩條山脈發生斷裂。上方較年輕的岩層斷裂後,往西滑動,形成了今日的阿里山山脈,下方較老的岩層則形成玉山山脈。
  • 純以登山人的角度來思考,我習慣認定大甲溪以北為雪山山脈,主要稜脈都和雪山脫不了裙帶,至於要我認為阿里山山脈由鼻頭角起步,好像怎麼連都聯想不起來,不知道此說何以?
  • 台灣登山百科全書、登山手冊、中華民國山岳協會都寫到阿里山山脈起點為台北縣瑞芳鎮鼻頭尖山,為第三紀中新世和鮮新世的砂岩和頁岩所構成,稜脊主要山峰有五分山、金平山、那結山、尖石山、向天湖山、五指山、加里山、馬拉邦山、台中縣和平鄉觀音山、大橫屏山、九份二山、集集大山、白石牙山、鳳凰山、大塔山、鹿林山、東水山、石水山.....等。雖然書寫的、專家說的都不一定正確,但相信一定有其根據,我曾將地圖全部連接,主稜脊還真的可連接起來,只是現在的山稜脊被河流切割的七零八落,加上水庫的開發,讓人很難想起相連性。
  • 個人對於山脈山系也有些興趣, 提供拙見於下: 1.北起南投水里濁水溪南岸的龜子山, 南止於高雄林園高屏溪口右岸的台  灣海峽旁的駱駝山, 這條綿綿長長的稜線, 稱為阿里山山脈主脈, 除了頭尾可能  另有看法之外, 大致上應無疑義..  而此主脈以大塔山為最高. 2.關於山與山的分際, 常用的分界應是河系、與兩山間的 <最低鞍> .  阿里山山脈與玉山山脈隔著濁水溪上游流域與高屏溪上游流域,此無疑義,  這兩流域間, 隔著連絡玉山主脈與阿里山主脈的脊線,  這條脊線的最低鞍是在鹿林山西邊一處叫「玉山口」的地方,  因此這兩大山脈的分際便是這個鞍部, 而鹿林山的部份便歸於玉山山脈的支脈. 3.簡而言之, 當我們定義清楚「阿里山山脈主脈」、「玉山山脈主脈」、  與「兩條主脈間的最低鞍」,某些答案便呼之欲出。 以上是 <地形> 上的定義, 若是 <地質> 上的定義,山與山的分際就不一定是河流或最低鞍了,而是參考地表下地層的走向、岩質、生成年代等,因此也才會有阿里山起於鼻頭角的說法。
  • 【北起南投水里濁水溪南岸的龜子山, 南止於高雄林園高屏溪口右岸的台  灣海峽旁的駱駝山, 這條綿綿長長的稜線, 稱為阿里山山脈主脈, 】,按照阿竹兄的說法,那麼阿里山山脈主脈的頭尾,都各立一土地調查局圖根點,不過駱駝山南邊的已經遺失,改在較北邊的駱駝山山頭補一省政府圖根補點。
  • 以地質而論,阿里山山脈的起點在鼻頭角是無誤的。玉山山脈與阿里山山脈若以楠梓仙溪為界,則分界點在塔塔加鞍部,那最高點則為2895公尺峰,若要連楠梓仙溪的支流博博猶溪都納入玉山山脈與阿里山山脈的分界點,則分界點在自忠的「玉山口」,那最高峰則為大塔山,但我所看過的書幾乎都將鹿林山這個區塊列為阿里山山脈,至於阿里山山脈南段濁水溪以南起點龜子山,尾端則有山友認為應為高雄縣大樹鄉鳳梨山,沒於高雄縣大樹鄉曹公新圳幹線北岸,因為更南的區段為隆起的珊瑚礁岩,例如鳳山(標高141公尺、一等三角點)全山都為珊瑚礁岩,但我也認為乾脆將阿里山山脈最尾稜定為高雄市小港區、高雄縣林園鄉交界處的駱駝山更好玩。古台灣陸地約於1億5000萬~1億年前形成,北港高地約於5000~2000萬年前形成,澎湖群島約於2000~1000萬年前形成,中央山脈約於1000~500萬年前形成,大屯火山群約於500~200萬年前形成,200~10萬年前東海岸山脈靠到台灣島,一直被向西推擠的中央山脈遇到堅固的北港高地,所以台灣島才會呈現現在的北北東-南南西走向。北港高地因為堅固的陸塊,所以幾乎不受地震影響,政府若要蓋耐震度高的建物,這裡是不錯的選擇。
  • 山脈怎麼分,讓我們回到日本時代來看 本文以齋藤齊,昭和14年之文:[臺灣於山脈名稱]來大概 提文中的重點 最後的新高和阿里山脈,雖然文中並沒有特別提到兩山脈的起點,不過根據前文看來 1.新高山脈: 以八通關和中央山脈(臺灣山脈)為界 北有守城大山,獅魯山,大尖山,水社大山,郡大山,巒大山,最高峰新高山,再往南,一 直走在下淡水溪(高屏溪)的兩支流荖濃和楠梓仙溪之間,最遠到達高雄州旗山附近, 新高山彙最西可達鹿林山西方 2.阿里山脈: 北邊從日月潭西方的集集大山,往南經過鳳凰山,烏松坑山,大塔山,大 竹溪山等,最南方是低矮的丘陵一直延伸到高雄,屏東兩市中間隱沒
  • 市面上出現一本新書,叫《鳥瞰台灣山》(遠流),作者為郭育任、劉克襄等五人。這本書雖把石水山也列入阿里山脈,卻以大塔山為阿里山脈最高峰(本書未提及鹿林山),看來大塔山是阿里山主峰這個觀念深植人心。 同樣深植人心的是玉山山脈這個概念,東以八通關、西以塔塔加鞍部作為界線。塔塔加斷層通過鞍部,以西是漸新世的岩層,以東是始新世的岩層,以此作為玉山山脈(塊)的西界,無可辯駁。 如果是這樣,玉山山脈和中央山脈之間,又缺乏構造線一刀兩斷。所謂雪山山脈與玉山山脈相連的說法,又得不到地質上的佐證了。台灣北部有兩條構造斷層,一為屈尺斷層,一為梨山斷層(匹亞南構造線),到中部匯為一條,然中南部有中央、玉山、阿里山三山並行,北部只有中央和雪山兩條山脈(加裡山脈之說始終不是很受認同),可見山脈之說還是地理學(地形學)的命題,地質學只是為其添加理論基礎。山脈畫分,以矮從高大家少有疑義,以高從矮(例如鹿林山之於阿里山主脈),大家就有點不能釋懷了。 玉山所以獨立成脈,主要原因還是夠高,有些獨立的山塊沒有名份,或許只是因為它不夠高,不夠大。假使卓社、干卓萬有四千公尺高,那麼台灣山脈的分類說不定要改寫。相反的,如果玉山只有三千五百公尺,它可能不過是另一個干卓萬。
  • 再一張圖大家參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