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
補給站
專業戶外活動資訊平台
Keep
on
Toggle navigation
登入
首頁
登山
登山行程紀錄
路況回報
藍天圖集
祥馬圖集
流浪山裡的故事
裝備
裝備討論區
失物集散中心
黑市二手裝備
活動
登山補給站活動
登山團體活動
論壇
台灣登山論壇
登山安全討論區
新手討論區
徵伴共乘討論區
自助旅行討論區
本站留言版
單車討論區
旅遊
台灣行腳
海外行腳
單車行程紀錄
自然
植物討論區
動物討論區
自然科學討論區
相片牆
精選相片
最新相片
戶外指南
登山安全
登山醫學
裝備報告
自然生態
登山路線
登山技能
登出
自助旅行討論區
首頁
論壇
自助旅行討論區
"老狗社"會不會是"鹿皮社"?
"老狗社"會不會是"鹿皮社"?
kehhsiao(kehhsiao)
2006/2/20
放大
縮小
"鹿皮"的日文發音是"洛喀屋哇",像不像台語的"老狗"?以清軍在南澳一直遭受老狗社的襲擊,老狗社應該很前線,鹿皮社合乎這個條件。其它mori兄的那張南澳地名衍生表的其他怪地名就需要更多考証與想像力了。
0
0
0
0
P
P
排序
最新到最舊
最舊到最新
所有回覆
http://www.keepon.com.tw/ActiveSite/Message/One.asp?MessageID=35059 http://www.keepon.com.tw/ActiveSite/Message/One.asp?MessageID=35059 有趣有趣. 我一直在看這兩篇的路線, 以前的小南澳到大南澳的路, 應該有經過北溪(剛好文中的有提到狀況)再翻越到大南澳, 這樣鹿皮社應該就有可能, 不過鹿皮應該是後來(日治)的事, 內老狗又可能是流興或部份跑到武塔附近的部落人... 我對那些路線比較有興趣...
摘錄自"劉壯肅公奏議" 副將開山戰沒摺(十五年九月二十四日) 竊據統帶宜蘭防勇副將劉朝帶稟稱:蘇澳、花蓮港一路,光緒初年,經提督羅大春自海邊築碉漸進,大兵既退,旋復荒蕪。今社番撫定,請由山內逐漸開修,直達花蓮港,以免迂繞。臣見其深明地利,當即批飭相機辦理。 九月初五日,據宜蘭軍管帶王廷楷稟報:九月初一日,劉朝帶督弁勇五百人入山開路,距蘇澳五十餘里之光立嶺地方,將隊伍紮該嶺東西兩面。其地去老狗社尚二十餘里,蔓草荒山,四無人跡。劉朝帶分隊跋山,另遣差員黃德昌攜帶化番二十餘人前往探路,營官曾友成率勇一百五十人正在嶺西開路,不虞黃德昌甫過山嶺,忽有伏番無數,鎗如雨發,黃德昌與隨從二十餘人均被戕害。該兇番乘勢圍殺曾友成開路勇夫。劉朝帶督率弁勇,開鎗接戰。番圍過眾,竟與營官曾友成等弁勇二百數十人一併陣亡。王廷楷相離較遠,救援不及等情前來。臣聞悲歎不已。 自來番性嗜殺,每至秋際八、九月間,名曰「做享」,專事殺人。今劉朝帶所開之地,僅老狗社與加九岸番毘連。加九岸仇殺居民,緝兇未獲。諸社竟敢潛伏路左,殺害官弁二百餘人,豺狼之性,怙惡不悛,實屬異常悖虐。臣得報復,另委總兵滕國春接統所部,嚴飭各營防禦,以衛墾民,確查出草兇番,究歸何社,派軍嚴剿,以儆凶頑。 伏查副將劉朝帶忠勇性成,敢於任事,連歲入山剿撫,奪隘殲渠,戰功卓著。及統所部駐防宜蘭,其地夙多匪類,分結黨徒,一曰「西皮」,一曰「福祿」,不時械斷,擾害閭閻。劉朝帶到防後,疊獲渠魁,兩黨為之斂跡,閭閻安堵,愛戴尤深。一旦督軍開山,恃勇深入,陣亡山僻,骸骨無存;宜蘭紳民,輒為流涕。可否仰懇天恩,准照總兵陣亡例從優議卹。其餘陣亡之副將銜參將黃德昌,都司曾友成、李勝鍾、孫得勝,守備滕國順,千總陳嗣錦、劉如意、曾民立、張雲祥,把總任承恩、劉學疆、王維城、許海龍、陳新華、林漢卿、丁元泰、張言誠,外委黃品芳、張德坤、王占魁暨勇丁、通事等共二百七十三人,並懇飭部分別優卹,以慰忠魂。其救援不及之營官副將銜遊擊王廷楷、副將顧金魁,雖重山間隔,聞報已遲,究屬救援不力,應請革職留效,以勵軍威。 光緒十五年十月二十日奉上諭:劉銘傳奏副將進山開路中伏陣亡懇恩優卹一摺,據稱九月初間,副將劉朝帶因番社撫定,進山開路,猝遇兇番,伏路戕害等語;全臺生番,前據該撫奏稱一律歸化,何以宜蘭各社輒復逞其兇狡,設伏戕害?當時辦撫未能盡善,已可概見。此次戕害官弁至二百餘人之多,若不大加懲創,恐受撫各社聞風效尤,後患更不可勝言。著劉銘傳督飭現派之員,查明叛番,確係何社,嚴行剿辦,以儆兇頑。所有已撫未叛各社,應如何通路鎮撫之處,尤應妥慎籌辦,切勿輕率從事,是為至要。副將劉朝帶,著照總兵陣亡例從優議卹;參將黃德昌、都司曾友成、李勝鍾、孫得勝、守備滕國順、千總陳嗣錦、劉如意、曾民立、張雲祥、把總任承恩、劉學疆、王維誠、許海龍、陳新華、林漢卿、丁元泰、張言誠、外委黃品芳、張德坤、王占魁及勇丁、通事等共二百七十三名,均著分別從優議卹。遊擊王廷楷、副將顧金魁,救應不力,著一併革職留營效力。該部知道。將此由五百里諭令知之。欽此。 若可知"光立嶺"在何處? 便可知前進的路線. .
謝謝mori兄提供的資訊. 本站搜"光立嶺"...就是我提出的問題... 前鎮子是jogi給的"鳳紗山", 實地走訪後, 發現並非, 搞不好"光立嶺"就是我走到的那個傳言中的"鳳紗山"... 烏帽山和西鞍部間的是最有可能的, 跟舊地圖也吻合, 但是再過去的狀況...真的是不太可能, 除非往東或往西的路線...再研究研究. 提到[做享], 我就是特地秋天去那邊抓螞蝗... 第一張圖就是我懷疑的戰場 { 菜單: 仲秋的螞蝗最滋補 http://www.keepon.com.tw/ActiveSite/Message/One.asp?MessageID=28459 }
1.引述新編的<臺灣地名辭書卷一:宜蘭縣>---南澳鄉 鹿皮地名解釋:原稱為Kyito,即現在的鹿皮(lopoy),鹿皮,是日人命名的,是以前作戰時的觀護站,如果觀護的人穿上鹿皮,就表示敵人來了,故鹿皮(lopoy)的意思:穿鹿皮以警告族人的地方;其實鹿皮真正的地名是tailugayun,意思是有許多楓樹的路。(p388-389)其中社名若去掉tai,lugayun和清朝老狗社的音譯相近。大正4年(1915年)武塔人,9戶43人移入,始稱鹿皮社。民國46年"利有亨社"全社遷往鹿皮。所以該書的"南澳鄉行政區沿革表"中的明治36年以前"老狗社”演變為利有亨社,就是這個緣故。由此看來"老狗社"應該就是"鹿皮社"的真正地名的稱呼。 2.再參照 劉壯肅奏議 關於"老狗社"的位置 十六年(一八九○)正月,劉銘傳親赴宜蘭蘇澳督戰。老狗番去蘇澳深入八十里,山高路絕,乃命軍開道、設橋梁以往。二月,宏洛自南澳循高山以進,諸將自溪底赴之。社番拒,輒破。師行十日,乃至老狗社隘口;兩山壁立,絕壑巉巖,中道僅一人出入。總兵傳柯德鼓勇方入,隘伏作,死之;後軍至,已無跡矣。宏洛自武搭山巔走西北,抄老狗社後,與溪底軍懸絕二十里,聲息俱窮,山險不得下。眾番數百人突至,血戰破之。是日,銘傳自登武搭山勘形勢,宏洛已去二十里,不相聞。武塔以西,奇峰疊嶂,天日不開,師危甚。土人言老狗諸番無村落,散處群谷間,雖深入不獲也;獨地狹無田,非出山不獲食。大軍誠壁隘、絕其糧,可不戰下也。銘傳從之,乃令宏洛毋下山折兵銳,設地雷群隘絕之;開道武搭山南,與溪底軍合。番夜出求糧,值地雷,盡死。三日餓益甚,痛哭送子以降;乃振旅而返。是役也,始以遊擊鄭有勤冒餉、違節度,誅之;終以提督李定明失援傅柯德,罷其軍奪職,眾乃竦然。 3.其中"宏洛自武搭山巔走西北,抄老狗社後,與溪底軍懸絕二十里,聲息俱窮,山險不得下。眾番數百人突至,血戰破之。"似乎一路採由著大南澳嶺過去, 一路應該溯鹿皮溪上去兩路包夾,由此看來鹿皮社就是老狗社可能相當大。
現在沒有資料可查. 不過就個人的了解...鹿皮僅是曇花一現. 怎麼加, 都不可能是大社的... 遑論清軍時期. ps.如果就克孝兄所言, g發的音是很輕的...那麼就發音而言也沒有很大的吻合性, 我在往老武塔路上就一直用各種方法發"老狗", 比如是logo或老犬... 想辦法跟利有亨搭上...呵呵亂想一通...
1.台灣通史的撫墾志(11)八月,統領劉朝祐率兵四百,自宜蘭小坡塘坑入山,至凍死人坑,為南澳番老狗社所襲,力戰免。即有可能是從冬山鄉小南澳附近有個舊地名叫"小埤塘", 再走四方林這條路線, 經凍死人坑(應該是寒溪),由此離"利有亨"社不遠, 哪麼"利有亨社"即有可能就是"老狗社".附近有條"打狗溪",是不是和"老狗社"有關? . 2.其實有個宜蘭史上重要的人物"陳輝煌"必須要注意, 就住在阿里史(三星鄉),離冬山鄉不遠,對南澳泰雅族很了解, 想必應該會提供一些資訊, 給清軍(合理的懷疑).後來劉銘傳討伐老狗社, 陳輝煌就是當先鋒. 3.清朝政府對於老狗社的範圍, 應該不是很清楚, 所以只要在附近出現的原住民都當稱為"老狗社".由其上奏的摺子中可看出端倪.
如下網站資料: http://club.ttu.edu.tw/kavalan/kav3.htm 確定劉朝帶(不是劉朝祐, 台灣通史記載的(人名和時間(九月)都有誤), 是由小南澳進入, tzou兄之前就有去踏查過"光立嶺"了, 相關位置還是不得而知? 找一天過去看看.
另一個想法: 既然從寒溪(即凍死人溪,大正初年地圖清楚標示)入山會遇到老狗番,而攻打老狗番又可由南澳入山,沿武塔山西北夾攻(如果是大南澳嶺),則老狗社應該在這兩地之間。 音最接近的是上河地圖裡蘭崁山(1477)及其南邊的"拉卡"。如是此一帶,上述文章的路徑解讀都迎刃而解,而且該地也確實兩岸夾壁,僅一人通。來到光立嶺(如果是烏帽山),相去20里(12公里)也差不多。劉銘傳的溪底路線可能就是南澳北溪,武塔山路線就是繞過望庫山、鹿皮山回攻。連打狗溪都有道理了,確實是正對烏帽山而來,翻過去打老狗。 假如是,那他的命運呢?被併入哪裡? 大正初年的地圖一堆新社已在寒溪附近出現,(哈卡巴里斯新社就在寒溪),沒有老狗,但另一個地方出現"鹿皮",有關係嗎?
這樣討論看來不無道理. 光立嶺在大進村誌含混帶過, 隨便找個打狗溪寶瓶坑附近的山頭, 我就一直想去釐清, 因為根本沒有人去走, 附近有支流, 我覺得有些地形真的很複雜, 當初取道, 我推測應該在 1013~983(烏帽山)間穿越, 但是如果鳳紗山是小南澳上來的986山頭(jogi跟我說744), 那麼當初的路線是否更往西偏移些? 再者, 是否光立嶺過後還是純水路? 萬歲山正東側的北溪實際上是存在一些天然障礙的(落差瀑布), 所以我想還是有可能是採萬歲山稜線附近山路, 但是存在一個問題是, 越嶺到北溪再上去的這一帶山形曲流等, 也是超複雜的...
根據宜蘭廳治一斑一書:隘勇線沿革表 1904年 明治三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大元前山.鳳紗山.田寮山線前進 1906年 明治三十九年九月十一日 烏帽山線前進 1908年 明治四十二年十一月十九日 大南澳北溪左岸線前進 克孝兄的大正地圖, 應該是大正五年(1916年) 蕃地地圖,有詳細的位置,不知可否不吝在網上Post, 就可知推測其相關位置.
拉卡--賽考列克稱楓樹為拉卡. 所以就植物上應該也可以來增加佐証. mori兄: 看來可能要請你跑一趟先踏查看看, 我實在是沒有解讀的能力.
克孝兄: 明治41年四月(1908年)日人發動1500人大南澳方面隘勇前進,就是從烏帽山過去到達大南澳溪左岸,和你描述的清兵可能進攻的路線雷同, 日人極有可能會參考清朝文獻.
鳳紗山的位置: 明治37年九月的隘勇線前進 宜蘭廳治一斑的描述: 是沿著清水溪到大元山.番社坑.鳳紗山.烏帽山.過雙生腳到武老坑以東的糞箕湖山. 理蕃誌稿描述: 是沿著清水溪到大元山前山鞍部經鳳紗山,包圍舊寮山.十三分山.於前進烏帽山附近與原住民發生衝突. 資料上都有經過烏帽山附近,由地圖看來不是"887峰", 就是"744峰", 較有可能是"鳳紗山","986峰"較偏南似乎比較不可能."光立嶺"我覺得不是"鳳紗山", 應該就在寒溪附近的小山峰. 孝克兄的所說的"烏帽山"我覺得清兵應該是走不到哪裡.
如下網站已有人去考證到光立嶺位置, 打狗溪真的去打"老狗". http://www.youngsun.org.tw:8080/calendar/index.asp?calendar_day=2004/12/19
這就是我說的資料... 我同事是某基金會"顧問", 也在某大學族群OO所畢業, 而那份資料的作者之一後來我才知道是我的國小老師, 當然他們講的立場都不太一樣... 我同事跟我說: 你可以用自己的角度去分析... 我是以山者的角度觀看, 或許時間改變一些事讓人難以判斷... 但是我以自己的資料判斷可以說...那一顆山頭不可能是光立嶺!!! 僅是比較有形狀的小小小山形. 這就像報紙有時充板面的狀況, 大霸尖的攀登變成南湖, 還有一些新聞報導...大概就眼尖或剛好身臨的才知道較真實狀況. ps.另外一個類似的狀況, 是縣內有生態團體的GPS資料, 我很納悶問另一團體, 怎麼會有這麼錯誤離譜的資料? 他就說他們認識很久, "騙家騙家", 當然我對一方說的話也是持 部份保留的態度.
所以解決點的問題, 可經由線的確定而更加清楚... >>資料上都有經過烏帽山附近,由地圖看來不是"887峰", 就是"744峰", 較有可能是"鳳紗山","986峰"較偏南似乎比較不可能. 由高度分析, 744峰可能性較大; 但是由現場資料查看986可能性蠻大的, 因為就是在這邊轉折的... 887小山頭應該也有可能, 但是可以確定應該從這邊南邊轉進, 到達986. 當然以上是針對隘勇線... 當初的路線, 我想應該是走"缺口"進出的, 當然以前的地貌 或許跟現今有很大的差異... 而這個缺口我想應該是 887~1013間或者1013~983間. 如果一些資料都指向該處"起伏不大", 那麼887~1013間很有可能, 我曾經站在這個缺口兩邊, 北溪那邊吹來的風讓人懷疑, 這邊曾經是出入口. 但是如果光立嶺是322624 2720787(寶瓶坑取水口)附近的那個 488或合流中間557, 那麼1013~983間就是當初的路線了. 這樣說來, 照片中那個488附近的山形就真的是光立嶺了, 不過我開始懷疑"嶺"的定義了. (照片中兩張分別就是488,557附近山形) 如果從鼻仔頭進入大進村到達打狗溪, 大概都會被那烏帽山頭(?)形狀 所吸引! 我覺得就登山的角度, 這會是一個有趣的考證課題. >>"光立嶺"我覺得不是"鳳紗山", 應該就在寒溪附近的小山峰. 孝克兄的所說的"烏帽山"我覺得清兵應該是走不到哪裡. 光立嶺應該不是鳳紗山, 因為時代背景好像不一樣, 但是"寒溪附近的小山峰", 不曉得mori兄的理由?
各位有興趣的朋友,我快認輸(or 認清)了。 在楊南郡書裡(台灣百年前紀事or古道)關於樺山資紀的一篇文章有提到老狗社,他是引用藤崎濟之助的'樺山資紀蘇澳行'裡提到一些樺山少佐有碰到的四個部落的其中兩個, Yu-garehiriki and Wu-raku,通稱'老狗(Rakau)',而這些部落位於南澳南溪流域。 我立刻去翻這本書(但為林呈蓉翻譯),發現藤崎擔任蘇澳郡守時曾經非常非常努力考證樺山的蘇澳行,他見過的人,他們從何而來,在哪裡碰面,發生什麼事。不看則矣,一看才知那時就因部落名稱並無統一,稱呼各異,又搬來搬去,有時又和頭目名稱混用,或和其他動詞或介係詞同用,名稱當時(1926出書)就很混淆,何況現在要考證。文中藤崎也多次表達'無法考證'。 例如前述Yu-garehiriki and Wuraku, 查林呈蓉譯本就有兩個名稱,一處寫著通稱 Tsikau (not Rakau),一處寫著 Ra-si-to or Ra-si。不知是否因此楊南郡判斷就是 Rakau。 這四社之一有標明為Makeyiku,其頭目為 Yauhei Buta,此人上船見過樺山。後來社名也被稱為yauhei, or yauei, or Buta,就是今天的武塔。除此之外,其它的都沒留下來,也搬來搬去,併來併去。唯一區域清楚說明的是在大南澳溪流域,沒註明是北溪或南溪。 樺山到那一帶合縱連橫才引發了清朝開北路,所以所述(再加上當年的小兵水野遵的記載)應是非常原汁原味。藤崎擔任蘇澳郡守也是二十世紀初,應有充分的天時地利人和做考證,仍充滿難以考證的喟嘆,我就別逞強了。 應可以知道的是:老狗是通稱,在大南澳溪流域。 但有意思的是,前面所有的名詞(藤崎可是抄錄了一大堆)都沒有鹿皮一詞,唯一出現的是藤崎本身到鹿皮探訪耆老,所以鹿皮之出現晚於樺山的行動。我的推測仍是認為此名應是來自老狗或楓樹,如同高雄來自打狗。 Takau→打狗→高雄→ㄍㄠ ㄒㄩㄥ 楓樹→lakau or lokau→老狗→鹿皮(lokawa) 不過我已認清了這種混淆淵遠流長,所以每個人聽到的可能都對,我們就像聽口述傳說一樣欣賞這些混淆的故事,如同欣賞到處都有鄭成功的故事一樣。
會認為光立嶺是寒溪部落附近的小山峰, 其實是受到"台灣通史"的影響,劉銘傳的上書中並沒有談到"凍死人坑"的地名, 原因是清朝時期宜蘭的"小南澳"是屬於番界, 而且原住民常常"出草",由其附近的小地名"割頭店仔"就知道, 而"台灣通史"成書在民國以後, 寒死人溪的部落到了(1912年)才成立了.所以引用其名,不足為奇, 其實我一開始就有懷疑從"打狗溪上去", 打狗應該是打老狗的意思, 話又說回來"打狗溪"的稱呼,應該也是日本時候才叫的.後來去翻閱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註關於宜蘭平埔族的踏查,明治三十年拜訪"叭哩沙撫墾署",其中有一段描述"以宜蘭地方南部的蘇澳山脈為起點,南止大濁水溪, 這一塊地方居住了山蕃,統稱為南澳蕃,其蕃社群中,自古以荖狗社(Raokao)最有名",可惜伊能嘉矩並沒有進入小南澳調查,要不然就可很清楚的了解原由, 到了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3-5月森丑之助前往"南澳蕃"社調查,這時老狗社已分為多社了.正如克孝兄所說言,老狗社是指大南澳溪地區的南澳番的一種通稱。 .
>>老狗是通稱,在大南澳溪流域。 我後來也這樣想, 就像很多社名, 除非有個很特別底定的名稱, 不然沒有利害關係的自由遷徙是可能有很多變化的. 小南澳實際上也算是泰雅klesan的活動區域, 甚至有書提及是舊耕地, 只是舊寮(腦寮)與大進村(小埤指的是梅花湖後山那個) 的進入, 讓這條"龍"就變成一個疆界--"野分山", 然日治時期的鐵絲網則是往內更進入... 1912年遷入寒溪流域主要就是參考他們的舊耕地, 打狗溪右岸還曾是小南澳社與四方林社址. 不過打狗溪是這樣來的還真是第一次聽到, 有趣!
1.如下網站描寫劉銘傳討伐老狗社的經過: http://lan-yang.myweb.hinet.net/new_page_2-3.htm 2.日人在明治41年(1908年)大南澳前進隘勇線後新開:小南澳-雙生腳間輸送路:查烏帽山:上河地圖標示為雙生山, 那麼雙生腳又在哪裡? 是不是在烏帽山下, 蘇花道今昔李瑞宗著 所附地圖稱此為小南澳路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5/bcpsbbb/main-2-2-2.htm 是有經過蘭崁, 若隘勇線只是經過烏帽山的附近, 哪"986峰", 是有可能是"鳳紗山", 不過這些都是要實際踏查才會知道的.
點我看更多
如需回覆文章,請先登入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