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山裡的故事

990114.桃園頭寮山.溪洲山﹝小百岳023﹞.新溪洲山連稜縱走


行走里程數:14.5公里

爬升總落差:1140公尺

一大早出門雖然寒流已經逐漸遠離,但是戶外的氣溫仍然只有攝氏8度上下。8點左右來到百吉隧道口,左轉進往後慈湖方向的百吉林蔭步道,於路邊空地停車。這邊假日禁止路邊停車,不過上回我們假日來參觀後慈湖時,發現路邊一樣停滿了車輛。8點12分由百吉林蔭步道出發﹝H359M﹞。

走木棧道越過百吉隧道上方,到達總督府步道的入口,這段上稜線的山路位於東北季風的迎風面,所以相當地潮濕,路途中有一奇怪的水泥柱,上面的文字請各位自行「參參」看是啥意思。上稜線之前是一段陡坡階梯路,有拉繩確保安全,8點27分上到稜線﹝H454M﹞,左行往楠仔溝古道,取右循棱往登頭寮山。

登頭寮山之前有一連串的拉繩陡上路段,後來走完整段的縱走路線之後才發現,這邊的山頭長得都像這樣,陡上或是陡下都是綿延不絕,一次到位,走來真是有些累人。8點44分登上頭寮山。

頭寮山,海拔493米,總督府圖根補點基石,展望還不錯,可以俯瞰慈湖陵寢,怪不得此地以往都是軍事管制區,還有阿兵哥駐守在當地。

8點53分離開頭寮山,馬上遇到荒廢的崗哨和營房,營房內還有廢棄的木床等設施。9點來到岔路口,有岔路可以往慈湖停車場。9點02分山路旁有小徑,進入之後來到一個小山頭,山頭之上有一根其上有「三井」、「管林所」字樣的水泥柱,有登山隊的鐵牌寫著:內湳溝山,海拔480公尺。

離開內湳溝山,回到主線山徑,不久又在稜線的高處﹝也是一個山頭,地圖上標有東竹篙厝山﹞看見其上有「三井」、「林崧壽」字樣的水泥柱,旁邊還跟著一根小的水泥柱,之後在沿途還會在稜線上發現相同的水泥柱數根,推測應該是日據時期的界石,有些水泥柱更是剛好設置在山頭之上,明顯是跟地籍測量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9點18分來到三叉路口的山頭,山頂上一樣有「三井」、「林崧壽」字樣的水泥柱和一根小水泥柱,地圖上有標明這邊是「林崧壽山」,不過現場沒有任何的標示牌,登山條很多。﹝H481M﹞

從這邊有兩條路向前行,依指標上的說明,兩條路之後會會合,先往左行。不久經過一個觀景台可以眺望附近的山景,然後山徑往下來到谷地,經過神仙亭﹝H439M﹞,旁邊有一座造型特異的小廟,供奉著許多的神明。之後山徑腰繞往下,途中巧遇竹雞家族。往下的路段愈來愈長,真懷疑是不是走錯路了?9點34分來到長修亭,這個休息區有吊床、桌椅,有瓦斯爐,有泡茶工具,還有米粉、零嘴,東西齊全,玲瑯滿目。之後仍然是腰繞山徑,中間經過很大片的蕉園,9點45分左右線會合續行。﹝H413M﹞

9點50分經過5叉路口來到「溪石亭」,之後遇岔路,從右邊階梯路上登,之後是很長很長的階梯路,然後接上保線路,過076電塔時,跟五色鳥驚鴻一瞥。之後的山徑偶而會出現同為向前的小岔路,大都是傳統山徑和保線路的差別,最後都是殊途同歸。10點04分在爬上一座陡坡之後,來到了一座木造的觀景台,可以清楚地欣賞頭寮大池及水中土地公的湖光山色,而整個大溪附近的景色也都盡收眼底。

離開了觀景台,「三井」、「林崧壽」字樣的水泥柱又出現了一次,山徑先往下腰繞,然後又開始進入長長的陡坡,這回因為坡度大,所以變成之字形山徑上山,途中還有警告標誌警告大家路徑濕滑要小心攀爬。之後又遇到左右岔路,先循左道過077電塔,電塔旁的消防水池竟然長有美麗的睡蓮,真是令人讚嘆。經過左右線會合口之後,保線路寬大好走,10點22分終於來到今天最重要的一座山頭:溪洲山。

溪洲山,海拔577公尺,編號6296三等三角點基石,循稜線小徑往前幾分鐘的路程可以發現另一顆殖產局三角補點基石,名列小百岳023號。山頂視野很有限,但是腹地廣大,還有桌椅可供山友們歇息。溪洲山附近古道縱橫,西元1897年6月日人伊能嘉矩就已經從頭寮經過當時稱為九芎山的溪洲山,進入蕃界。在這邊休息了一下子就準備再出發,因為之後到新溪洲山的路程還滿遙遠的。

沿著保線路直行,經過079、080兩座高壓電塔,來到稜線端點的一個觀景處,可以俯瞰石門水庫後池堰以及之後的後池大橋和溪洲大橋﹝H533M﹞。之後便開始了一連串的拉繩陡下,直到路旁出現竹林,11點05分來到鞍部十字路口,才終於鬆了一口氣,此地海拔約434M,這段下坡總共「殺」了約100公尺的海拔,真是驚人。

繼續直行,馬上就來上一段上坡路,遇岔路右上登H445M峰,才知道這是往溪洲廟的下山路,退回主線登山步道直行。之後開始出現苗圃的鐵絲網,途中有些容易走錯的山徑,都有善心人士用樹枝做了路障,避免大家誤入歧途。再走過一段寬稜山徑,就來到了有名的「愚公亭」。這個亭的由來據說是為了紀念一位不辭辛勞、效法愚公移山堅毅不拔的精神,長年維護該地區登山步道良好狀況的山友而闢建的。愚公亭四周擁有廣大的腹地,還有桌椅及許多的運動設施,常吸引眾多的山友在此聚集聊天喝茶。因為這邊的登山路徑比較多,為了保險起見,詢問了一位年長的山友,才確定要由右前方的山徑登新溪洲山。11點40分終於登上了新溪洲山,完成了頭寮山-溪洲山-新溪洲山,三山連稜縱走的行程。

新溪洲山,海拔475公尺,殖產局三角補點基石,山頂上腹地頗大,展望有限,在這邊跟兩位山友聊天,向他們介紹一下附近可以去走走的郊山,並請他們幫我跟基石合照。再來就要回程了,在這邊吃些東西補充體力,順便曬曬溫暖的陽光,不過這暖和的冬陽,曬得愈久,人也愈迷糊了起來,為了避免待會ㄦ真的睡著了,12點18分開始從新溪洲山出發,踏上歸途。

12點37分經過苗圃,從回程的方向才看得到這個警告牌:請勿穿越苗圃,違者報警處理。之後從十字鞍部上升100公尺到觀景台的陡坡路,真是一大考驗。1點27分再度回到了木造觀景平台,此時陽光的方向有了一些改變,趕緊又照了一些照片,這個時候的水中土地公和頭寮大池旁邊的建築物,看來格外清晰。

1點43分回到第一個會合點,走另一條路回林崧壽山,這條路大多為上坡路段,是台電的保線路,過075電塔之後,有左岔路往慈湖停車場。之後繞腰的山路有大面積的坍方,為了安全起見,已經有了高繞的替代道路,不過晴天時小心通過還是沒有太大的問題的。

2點01分回到了兩線交會處的林崧壽山,途中又發現了一支有三井-林崧壽字樣的水泥柱,在山頂補拍一張照片,還跟一隻姬大星椿象不期而遇。姬大星椿象由名字就可以知道是跟大星椿象類似而體型較小的椿象,姬大星椿象上翅革質部分為褐色,有兩大兩小共4個黑點,大星椿象的上翅革質部分則為黑褐色,有兩大枚的黑點。

2點27分回到了廢棄崗哨,下午金黃色的陽光灑在爬滿藤蔓的水泥崗哨之上,增添了些許滄涼的感覺。之後再過頭寮山,然後下長長的陡坡回到早上上稜線的T字路口,休息了一會兒之後,循原路下山,2點52分回到了百吉隧道口,看看時間尚早,就徒步走進舊百吉隧道,到另一側的出口看看風景,再原路折返,3點08分終於回到早上停車的地方。今天總共花費了快7個小時的時間,完成了14.5公里的連稜縱走來回的行程,而且由於此地山勢高低曲折,所以總爬升落差也到達了1140公尺之譜,總的來說這是一條推薦給健腳級山友前來登山健行的路線。

行旅照片:
http://tw.myblog.yahoo.com/kenneth-classicalmusic/article?mid=7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