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留言版

野外求生基本工具


登山失聯或走失的新聞, 還真不少. 偶爾我自己也會走失迷路, 但都有驚無險.

如果不幸自己一個人走失了, 到底要如何求生 ? 最好每次上高山時, 都要有這個最壞打算.

個人認為: 在山上走失時, "保持體力, 避免失溫, 避免受傷, 及心理調適" 是最重要的:

1. 保持體力: 水, 鹽, 食物(生火工具), 休息及睡眠.
2. 避免失溫: 雨衣, 保暖衣, 排汗衣 (三層系統http://www.mhbfma.idv.tw/databasc/登山常識.htm)
3. 避免受傷: 注意危崖, 濕滑地形, 深潭, 蜂群, 危險動植物.
4. 心理調適: 通常要冷靜下來很難, 尤其起霧, 下雨,或入夜時. 但無論如何, 要尋找路跡, 找出脫困方法.


野外求生, 到底需要哪些工具 ? 從電視, 電影, 網路, 或是書籍上, 可以找到一大堆答案, 但問題是, 真的要帶那麼多東西上山嗎 ? 背的動嗎 ?

底下從個人觀點, 列一些較適宜的野外求生基本工具, 供參考: 有興趣網友, 可在提供其他意見.

======================================================================
*** A. 必帶(使用率高):

1. 雨衣: 下雨或半夜失溫最可怕, 防風寒, 保體溫, 一定要帶 (有GOTEX 更好, 買好一點, 輕一點, 花錢保命, 絕對值得)

2. 哨子: 迷路, 失蹤, 走散, 黑熊, 求救...., 喊破喉嚨沒用, 吹哨子求救或嚇敵, 比較快 (建議平常就要帶, 尤其女生, 都市可能比山上可怕. 還有哨子, 要買要好點, 有很多用力吹時, 反而沒聲音,或變小, 但購買時又不能大聲試, 比較麻煩)

3. 水壺: 沒水就完了. (可以收集霧水, 或其他方法)

4. 鹽: 防電解質流失, 以免體力衰落, 抽筋. (夏天絕食靜坐抗爭時, 除了水, 不能沒有鹽...)

5. 刀子: 防身, 烹食(宰殺獵物), 生火, 製作臨時工具, 製作捕獸陷阱..., 都會用到.

6. 打火機(&火種): 生火煮食, 或生狼煙, 可求救.

7. 乾糧: 沒東西吃, 可撐不了幾天. 除非找些野食果腹. (但有些植物有毒)

8. 地圖, 指北針, 高度計, GPS: 會用這些東西, 就不用怕迷路. 可惜一般只有嚮導或領隊在用, 所以不常用.

9. 頭燈: 沒有燈, 夜晚時, 就可能下不了山.

10. 保暖衣物: 保暖衣(Pire或羽絨材料) 用防水袋,或塑膠袋包好.

12. 防水地布或大垃圾袋, 與露宿袋(2007.1.03 補增): 緊急紮營用.

*** B. 要帶(使用率中等):

1. 無線電(衛星電話): 這個其實最重要, 但因通常較重, 花費多, 操作有點複雜, 只有嚮導或領隊在用, 所以不常用.

2. 醫藥: 防水貼布, 消炎粉, 酸痛軟膏, 蚊蟲叮咬膏藥, 抗組織胺等

3. 鮮艷衣物: 紅,橘,黃 為佳, 在綠色山林裡, 比較容易發現, 從飛機上, 也比較好找. 但缺點是容易招蜂引蝶(虎頭蜂..)

**** C. 選帶 (使用率低):

1. 鏡子: 化妝, 或是有陽光時, 可反光求救.

2. 繩索, 上攀與垂降器具: 危險或特殊地形通過時, 可用, 但較重, 而且使用機率不高, 除非溯溪. (路線探勘時, 繩索一定要. 若太重, 可用細童軍繩, 或攜帶高強度尼龍繩, 或是一些高科技的新材料. 還有細繩可用於綁鞋底, 常常碰到溯溪鞋底掉了的情況. 登山鞋底也可能掉了)

3. 放大鏡: 可聚集陽光起火.

4. 釣具: 沒東西吃, 可以釣魚. 沒釣餌, 可以直接抓些小昆蟲, 溪虫或小蝦等. 但不是每個人都會釣魚, 會綁魚鉤,而且登山時, 通常溯溪而下的情況不多.

5. 捕水網: 可捕捉霧水. 但這個東西, 應該不好買, 也可能很重, 可以用雨衣,大塑膠袋試試看.

=======================================================================


參考:

如果發生山難的話該如何自保:
http://www.keepon.com.tw/ActiveSite/Message/One.asp?MessageID=10446&Process=Group

請教各位先進前輩如何野外求生取水, 敬請熱烈回應討論:
http://www.keepon.com.tw/ActiveSite/Message/One.asp?MessageID=9916&Process=Group

求生包~
http://www.keepon.com.tw/ActiveSite/Message/One.asp?MessageID=1471&Process=Group

獨自登山問題:
http://www.keepon.com.tw/ActiveSite/Message/One.asp?MessageID=34311&Process=Group

山林獨行之探討:
http://www.keepon.com.tw/ActiveSite/Message/One.asp?MessageID=36051&Process=Group

三層理論」的戶外服裝系統, 是指哪三層 ? (山難原因第二名是"迷途失溫",故這題一定要懂)
http://www.keepon.com.tw/ActiveSite/Message/One.asp?MessageID=38899&Process=Group

所有回覆

  • 我個人覺得 B2跳A, C2跳B 鹽?...可以去掉, 短時間內不要太迷信鹽的好處...
  • 鹽,其實用束口袋或底片盒裝佔不了多少重量和空間… 不過除了鹽我還會帶黑糖。 放大鏡其實可以不要考慮了,沒陽光等於自虐。有刀比較實在.. 至少鑽木取火的工具少不了它。多認些植物,對取火有幫助…
  • 鄒仔, 夏天流汗, 鹽份會一直流失, 沒有適時補充, 人會暈眩抽筋, 體力不濟.... 記得18 歲時夏天 (那時還沒有運動飲料), 有一次去參加自行車北濱自由賽, 從頭城騎到龍洞時, 不知為何突然四肢軟弱無力, 沿途曾不斷喝水及吃甜食, 補充熱量, 還是沒用.. 後來只好停下來, 跟別人要些鹹花生來吃, 沒多久, 就恢復體力. 還有幾次高山行程,晚上大家竟然在搶鹽吃... 用放大鏡生火的機會, 應該很低, 尤其晚上又沒陽光. 不過老花眼, 拿來看地圖, 倒還不錯.
  • 現在大家都這樣作答喔? 放大鏡當老花眼鏡喔...甘脆用DC數位或光學放大看, 還有可以學學現代魯賓遜, 從DC上找到很多求生的器具, 凹透鏡凸透鏡都有, 所以放大鏡不要帶了, 如果真的不小心被針棘刺到, 可能要拆一部DC取得放大鏡, 不過豬毛夾可能優先於放大鏡. 不"代言"的理由: 1.大家都用數位相機居多, 底片盒不好拿, 要跟老闆要還要看臉色. 2.通常用這種方法最後可能一樣變成, 鹽的結塊研究. 3.除非要學獵人調味肉品野菜, 不然穩穩等待救援比吃鹽當超人找路來的好.
  • 18歲那年是哪一年? 哪一年沒有運動飲料? 人家運動飲料可是中小學運動會指定飲料的咧, 我不相信你那麼老? 何且你還洩露了台二線"頭城騎到龍洞"的年代...應該跟運動飲料時代相當.
  • 帶鹽是一個好主意, 我記得一些關於求生的文章載明, 只要有水和鹽分, 即使沒有任何進食, 也可以撐上兩週. 如果只補充水分, 而沒有補充鹽分或電解質, 就會產生無力﹑痙攣﹑嘔吐腹瀉等「衰竭」的症狀, 醫學上稱為水中毒. 請參閱 http://www.healthhouse.com.tw/info/minerals/electrolyte.htm 一個人一天食鹽的攝取量, 不超過 8~10 公克, 所以準備 40 公克備不時之需是很輕的負擔. 萬一沒有準備而需要時, 只好求諸自己的尿液了, 921 地震台北東星大樓倖存者的孫家兄弟就這樣度過六天. 希望迷路時, 我不至於要採取如此的 "激烈" 方法, 所以每次都乖乖地隨身帶著一小包鹽.
  • 可是如過是那樣的話...那是叫人家爬山帶冰箱咧. 真的的原因是冰箱應該不是鹽... 我的建議倒不如帶一兩包泡麵的調味料... 不要指望可以遇難待上個一兩週, 關鍵的三天最好就解決了. 調味料如果用在救急的野菜湯也方便. PS.我也是以前用此法帶鹽的人, 觀看一些資料, 或許有參考性, 不過實際上應該還是要看, 像麵條...很多都已經加鹽了, 再加上鹽...真的是台語講的: 鹹痘痘. 我也看過資料, 鹽的攝取在現代人來說已經過多, 並不需要還要刻意去攝取, 容我有空再找出文章.
  • 鹽巴好像至少還有個好處... 可以用來請螞蝗兄下身! 好像曾經看過討論串提及: 用鹽巴記得螞蝗不會把口器留在體內 而硬拔螞蝗會把口器留在體內,傷口較不容易癒合?
  • 鹽巴對小黃, 我讀的原文資料是不建議的, 一樣會有問題的...尤其是收縮的時候可能把一些怪東西注入到你的體內.
  • 運動飲料, 應該是1990年代以後才有吧 ? 1990年代以前, 有葡萄柚汁, 但不是運動飲料. 問年齡傷感情...., 不然附上一張一年多前的芃芃溫泉寫真照好了, 年齡寫在臉上. 我的照片在網路上是公開的, 歡迎仰慕者,愁家好好觀賞.
  • 其實, 考慮攜帶基本求生裝備, 最關鍵的因素在於重量. 重量多, 相信多數山友也不會帶著. 通常我會隨身攜帶下列東西 雨衣褲 500 g 防寒衣 500 g 打火機 10 g 鹽 40 g 攻頂爐 200 g 小鍋子 220 g 瓦斯罐 350 g 糖果 200 g 小刀 30 g (小刀可取代鏡子) 乾糧 200 g 飲水 哨子 10 g 地圖 指北針 50 g 大塑膠袋 ----------------------- 總重 2310 g + 飲水重 其中, 如果分輕重緩急, 則保暖衣物與生火工具最重要. 因為身體衣物受潮, 致使身體失溫, 可能幾個小時內就會休克. 1977 年台大南湖山難中, 在尋找失蹤的大一隊員時, 卻發生不幸的意外, 一位醫學系的學生失溫休克, 在多位隊友面前死亡. 如果有攻頂爐與鍋子等, 可以迅速煮熱開水喝, 驅寒以避免休克. 食物則僅有一餐份, 也就是說, 迷路後的第二天還有力量自己嘗試脫困, 但第三天則採取原地待援, 因為人可以兩週不吃食物都還可以存活. 不過要注意兩天不喝水的話, 可是會脫水休克的, 因此找尋水源與節約飲水非常重要. 例如抗議中的絕食者, 一定要喝水和補充鹽分, 才可以拉長抗爭的時間, 好讓對方或政府有時間反應; 否則政府還來不及開會同意絕食者的要求, 絕食者已經昏迷送醫而結束抗爭, 那政府的壓力就自然而解了 .
  • 運動飲料, 應該是1990年代以後才有吧 ? 行者記得應該在民國69還是68年就有維他露的舒跑運動飲料了,當時的口味是葡萄柚汁口味,當時在新訓中心可是賣的強強滾的,不輸泰山花生湯. 民國68’69換算成西元曆應該是1979或是1980
  • 行者大哥, 年代這麼早喔 ? 好吧, 在透露一點, 那時從頭城騎自行車到台北時,沿路都沒有 7-Eleven. 濱海公路若沒有那麼多砂石車, 騎單車還滿舒服的.
  • 請問一下, 野外求生基本工具是否應該需要攜帶一些簡單醫藥用品? 如果是急救包,通常會帶哪些東西? OK绷 優碘或紅藥水 紗布、繃帶 雙氧水 這樣足夠嗎?(重量是一大問題,希望可以盡量精簡) 秋天防虎頭蜂: 抗組織鞍的東西應該去何處買? 使用方法有沒有比較簡單易學的?(好像要用注射方式?)
  • 確實生火工具很重要,有足夠瓦斯跟米的話, 說不定住在山上都可以, 不需要求生了. 一罐瓦斯, 若只是煮三餐(早粥,午麵,晚飯),一人份, 大概 2.5~3天 (跟爐子火量有關) 野外求生, 只吃白米的話: 以 280大卡/碗飯, 約75公克米, (一杯米約150公克,可煮兩碗飯), 身高 170公分, 體重 65 公斤來算: 1) 24小時都在睡覺, 需要 2000 大卡 = 白米 535克/每天. 2) 8小時在爬山,16 小時睡覺, 需要 5000 大卡 = 白米 1340 克/每天 (有點怪怪的 ? ) Note: 這只是光吃白米算出來的. 實際上, 每人一天約 5 碗飯(~400克) + 配菜, 應該就夠了吧. 不過所謂 "野外求生", 應該定義說,只有1天糧食與瓦斯量, 但在野外生存超過一天以上 (沒瓦斯, 帶瓦斯爐也沒用), 那才算是求生吧 ?
  • 瓦斯轉灌頭可以帶一個,因為野外有很多沒用完的瓦斯罐可撿 優碘帶了就可省紅藥水/双氧水 基本上紅藥水可較快讓傷口癒合,卻爛在裏面..
  • 67年仲暑午後和幾位同學由貢寮健行至鼻頭角出水湳洞,那時的北濱正在建設中,佛祖嶺的隧道也正在開鑿中,印象中最深的是在和美~龍洞漁港段,沿著海岸越嶺而行,海面的漁火點點與鼻頭燈塔相互輝印著. 那年的秋天,由碧湖上三角崙山,經阿巴(聖母)山莊’烘爐地山’大’小礁溪山奮戰了3天才出桶后. 當時我們都是帶著求生包’營養口糧登山,因需求不多足夠應付了. 北宜公路當時店家非常少,沿路金紙滿地,年少輕狂的當時,不但騎機車夜遊北宜至礁溪五峰旗,在路過坪林時不忘喝碗豬血湯,啃塊番薯餅,白天回程時在石牌停車吃顆茶葉蛋或喝碗八寶湯.
  • 行者兄遙遠的故事有種魅力, 好喜歡聽喔. 尤其提到北濱的開發與當時坪林的狀況, 當然還有那個年代不畏艱難的山徑. (滄海桑田?) 最近一直參不透的概念, 看到一個圖表有想通一點了, 其中有關心靈或者內在的具體作為有一項是打坐禪修... 其次是一些民俗或天然的療法...最後還是現代醫學... 我想問的是: 如果野外出小垂...那麼學習動物的冬眠, 也就是靜坐或禪修打坐之類的, 算不是野外求生啊? 似乎大家都僅在滿足物質物慾的基本生理需求, 往這一課題的研究不知有無?(除了保持冷靜之外)
  • 7-Eleven & 運動飲料, 應該是在64天安門那個年代左右(1988), 才開始普及吧, 看來我跟大家記憶, 還差滿多的.
  • 鄒仔, 完全不做事, 只是睡覺, 一般人每天就需要 2000 卡路里熱量, 以維持基本生理機能運作, 除非有辦法讓身體冬眠, 那可能很低的熱量, 就能維持生命. 一般動物冬眠前都盡量吃胖, 但冬眠後又瘦下來, 便是冬眠時, 身體還會消耗基本熱量所致. 以前有閉關修佛的人, 只喝水,撐過 40 天. 但這必定是骨骼精奇, 萬中無一的練武奇才...,更正, 是靈修奇才. 一般人做不到囉. 行者大哥, 那個聖母山莊,跟以前有很大不同, 以前只有約 10 坪大小, 路況不佳, 還常會迷路, 但聖母保佑, 都是有驚無險. 兩個月前, 去了一趟, 已經跟我舊時記憶完全不同了. 得子口溪, 溯登聖母峰 & 三角崙山 (2006.05.20~21): http://happy.smilecome.com/water/stream/dazico/06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