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戶外活動資訊平台
2012/6/18
連續緩升坡,一般輕裝腳程,爬升高度約300~400米/小時,健腳者可到400~500米/小時。但超級健腳者(飛毛腿),到底可以多快?實際看到的結果是: ~900米/小時。
以台中屋我尾山為例: 登山口 (~H746M), 屋我尾山(H1796M),落差為 1050米, 超級健腳者,其所花的爬升時間為 72分鐘,速度為~900米/小時。(註: 本人卻花了150分鐘)。註: 東卯山從大道院起登為 84分鐘 = ~715米/小時。
這種速度,已超出一般登山者的想像,比較像是比賽選手之類。來看另一種紀錄: 台北101登高賽,總爬升落差391米,最快爬升時間為10分29秒,爬升速度= 2234米/小時。當然這只是短程比賽,實際上,應該不可能有人可以連續花一小時,爬升2000米高度。(6/19日補註: 此點認知錯誤,參考底下的馬來西亞神山馬拉松賽)
從上面數據看來,如果有人告訴你,她可以花30分鐘或1小時,爬升1000落差的山頭,就不用覺得太奇怪。因為透過漸漸(註1) 努力的訓練,這是可以做得到的。只是爬山爬這麼快,除了自我挑戰與陶醉外,危險性也增加,對膝蓋可能也有傷害,個人不太鼓勵山友,進行這種極限挑戰與訓練。(特別是下山時,更不適合做極限挑戰,不然對腳傷害可能很大)
如果你是飛毛腿,可以爬的很快,應該可以減少飲水次數與時間,原因是還沒感覺渴時,說不定就已經爬到山頂了。但如果你是肉雞,爬的很慢,很吃力,那相對的,就比較耗時,也很容易感覺渴。尤其夏天時的中低海拔,以一般腳程 300米/小時的爬升速度,每小時約需喝掉200~300ml 水。體重不同,飲水量也不同。
所以,衡量自己的腳程,體重,氣溫,海拔高度,爬升高度,以及行程距離等,應該帶多少飲水,心中應有個底。
註1: [漸漸] 是一個很重要的過程,譬如學英文,減肥,變老,變飛毛腿,甚至生病 (細菌與病毒感染除外],都是[漸漸]造成,而非瞬間改變。
小弟以為 腳程&飲水量 似乎沒有太多關係...
Leon兄,天生體質較佳,自然水喝的少啦,呵呵。不過,數年來,我認識的幾個健腳,不僅都爬的快,而且很少喝水。另外認識幾個體型較胖與走路較慢者,常見沿途邊走邊拼命喝水,而且都嫌水不夠,故有此推論囉。
喝水少也不一定是好事...
喝水量跟會不會容易流汗 可能也有關連?
話說 跑山 的話
馬來西亞 神山馬拉松登山賽
從登山口(約1900公尺)開始起跑,上到山頂(4095.2公尺)後再返回起點,記得好像最快記錄約2小時多就跑完全程...真神腳!! (一時找不到記錄保持者的時間是多少..)
2010年記錄 2小時33分..
http://6.share.photo.xuite.net/wangbin/1621e4c/4931152/188014076_l.jpg
神山我沒去過,從H1900M -> 4095.2M, 2小時33分來回. 均速為 1722M高度/小時,跟 101登高賽的 2234M高度/小時,有點差異,應是坡度及路況不同所致。參考 => 第24屆神山馬拉松(2010)。
至於喝水量,與是否容易流汗,應該也有關聯,這是個人體質差異吧!
嗯~~覺得跟體質比較有關係~~@@
落差圖可以參考附件,單程距離11.8KM
跟101比 應該還要考慮到海拔問題,畢竟高山上面還能高速爬升 應該更難...?
還有101階梯是固定高度,神山有些跨距 落差 其實很大哩 ~~
對了 101 是跑上頂樓就結束計時嗎?
神山馬拉松 好像是上山+下山時間
我算是 "老殘兼肉腳" 組的, 喝水應該屬於 中等 (需要偶爾喝一點,但是量不會太多).
.
輕裝的話, 認真一點約 350M/HR, 鬼混一點約 250~300M/HR, 重裝大約 250M/HR....也曾經因為背負太超過 (到體重約六成重量), 降低到 200M/HR 左右.
回想以前只花 45 分鐘從海平面 (龍形 渡船頭) 爬到 612M 的觀音山頂 ... 現在的速度連一半都不到, 甚至於只有 1/3 多一點, 還真的夠悽慘.
.
.
曾經在三六九, 聽到某位別隊伍的歐吉桑說 ( 夏天八月份,非冬季 )...從三六九到翠池(就可以再裝水以及午餐水), 因此身上只需要帶 200CC 就夠了...
.
某次在五月底的武嶺 (大太陽的中午時分), 幾個遊客要上合歡東, 某中年男子沒帶水就要前往, 口中說反正很快就到 (以及下來), 不用帶水沒關係 ---- 就不知道那個人後來是否渴得跟狗一樣就是了
.
另外也有一些人, 或許對目標太輕忽,或是低估自己對水的真正需求, 而在一些山區渴到差點掛掉或是找其他山友 "求救" 的 ( 個人就曾經在一些山區 "送" 過許多水給其他急需要水的陌生人 )
.
個人對水的需求不算太高, 不過都有 "多帶" 的習慣 (一般當日都會多了 1000~1200CC 左右), 主要是因為許多時候都是獨行, 隨時都要有不慎跌倒或扭到等受傷甚至於受困的心理準備, 因此只會多帶, 寧願喝不完背下來, 也不要因為水帶得不夠而渴得像狗一樣.
.
需要多少水以及健不健腳, 應該沒有特別的關連吧...每個人體質不同,需求也未必相同.
爬山途中會有休息時間,開始休息前半段,不要馬上喝水,先讓身體降溫,喝水的需求量自然會降低
喝水量個人覺得是可以練的,但要小心達到脫水程度還不自知,陷入危險
神山馬拉松 好像是上山+下山時間
已更正了,神山是算上下山時間,但101只算上去時間。不過我看了今年 第26屆神山馬拉松,並不是跑到神山山頂原路來回,而是跑O形路線,海拔從 1500M->2760M->1200M。
一般來說流汗量多的人喝水的需求量也會大吧
不過有時候水喝太多反而會造成出汗量增加,造成電解質失衡或是水中毒的不良影響
日前補給站店裡來一位大哥要買兩支1000c.c.的水瓶外加水袋,因為他擔心1000c.c.行進水不夠喝
不過小弟的觀點是行進時水喝得多不見得是好事,所以勸他買一支就好
爬山應該要控制自己的步伐與速度,將出汗量控制在微濕又不溼透的程度
然後每次(小時)休息補充50~100c.c.不等的水分
其餘的不足在吃飯時再補充(一般成年人一天需2000~3000c.c.左右)
註: 飲水量的計算方式
{身高(公分)+體重(公斤)} x 10 c.c.
舉例身高160公分體重60公斤
則每日飲水量=(160+60) x 10c.c. = 2200 c.c.
註: 飲水量的計算方式
{身高(公分)+體重(公斤)} x 10 c.c.
舉例身高160公分體重60公斤
則每日飲水量=(160+60) x 10c.c. = 2200 c.c.
.
.
個子高瘦者, 身高 180 體重 60 喝 180+60 X 10 = 2400 CC
個子矮胖者, 身高 160 體重 80 喝 160+80 X 10 = 2400 CC
也就是體重 60 與 80 的人, 都同樣喝 2400 ( 一般猜測, 80 的人應該會喝比較多 )
.
此公式似乎只限制 "標準重量或身材" 使用, 瘦子跟胖子似乎不適用.
.
另外, 每個人的體能與水的需求都不同, 似乎沒有一個標準.
.
因此.... 每個人根據自己的經驗, 自己需要喝多少水, 自己才是最清楚的人.
每個人的飲用水量不同,多爬山,便能掌握用量。至於腳程快慢,與用水量,是否有關係,也可以自行評估,譬如桃山,以前重裝爬六小時,跟現在重裝爬四小時,相同季節與氣溫下,是否有差別?對我而言,差了一公升。
關於登山腳程,習慣走快與脫離隊伍先行的人,提醒一下:
登山的樂趣,在於享受過程及同伴間的溫馨互動,而不是藉機比誰是飛毛腿。
是不是飛毛腿,強不強,參加上述公開的登高或跑山馬拉松賽,比賽完便知。
不過台灣的山,大都很危險與蹎踄,並不適合走快或用跑的,奉勸別拿生命開玩笑。
另外,對於習慣走慢與落後隊伍而行的人,也提醒一下:
登山的樂趣,除了享受過程,也需符合團隊默契與行進節奏,不能耽誤大家行程,或讓人等候過久。
如果體力較差,應考慮輕量化,及平日多做登山體能訓練。
之前看了本書叫天生就會跑,之後看了些不少國外超馬的資料...有幾個好處或壞處: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64094
1.嚴重打擊了自以為健腳的信心。
2.完全失去再一次馬拉松的雄心。
3.之前自以為瀟灑,但總暗暗跟別人的紀錄比較速度,現在覺得....。
人總是愛比的,不比技術,就比速度;發展"技術"的環境不好,但真要比速度....人家多快呢?舉個例,從台北市台九線起點,沿台九線,台七丙,台七甲,上到雪山登山口,我從一些賽事的距離與爬升估計,國外超馬選手花不到20小時的恐怕比比皆是。
足以標誌登山者的核心能力,應該是技術,不論是冰雪岩或定位定向,真要比體力,有人研究過著名登山者(無氧獨攀或無氧無協作攀登14座8000米巨峰那種)的最大攝氧量,比一般人好,但離馬拉松腳踏車選手都差得非常非常遠。
根據 "登山前一定要知道的事" 來說,最大攝氧量,可能還需要考慮到平地&高山的差異?(作者推測),他舉例R. Messner的最大含氧量只有48ML,其他登山家約60ML,一流馬拉松約80-90ML間。
後來發現這本書也有提到登山飲水量的問題,書的說法是 飲水量(g) = 5XY - 20X (Y 小時,X 體重)
5*60公斤*8小時 - 20*60kg = 1.2L的水份
他是以脫水量去回推適合的飲水量,但他有提到要扣除掉 不易出汗的體質。
照他的說法,在那麼高的高度,因為速度慢,用不到那麼多氧,所以極端的最大攝氧的能力,沒能夠造成差距,而高地登山能力高低,除了在水準以上的最大攝氧量外,主要由胸廓大小與肌纖維組成決定,這兩者都很難在成年後大幅改變冏rz...
但我想在台灣的山,尤其是常見做為比較對象的中級山,少了高地適應力造成的影響(據說4000以上方明顯?),最大攝氧量恐怕仍是相當可靠的指標。
其他耐力性運動的選手,加強股四頭肌的耐力與離心收縮的訓練,如路標路徑清楚,其速度恐多在山界健腳者之上。
一般成年人一天需2000~3000c.c.左右的飲水,
應該是在當天沒有大流汗的狀況下,夏天、冬天應該也有分別。
容易流汗的人,特別是夏天,如果一天爬山活動約10小時,可能一天流出及蒸發的汗就有2000多c.c.了,
一天2000~3000c.c.,應該遠遠不夠。千萬不要怕造成電解質失衡而不敢多喝,應該是適時補充鹽水或運
動飲料。如果喝太少鹽水或運動飲料,或只有短時間大量喝水而已,才有可能造成電解質失衡。
容易流汗的人,如果要控制自己的速度,將出汗量控制在微濕又不溼透的程度。走太慢,行程又將是一大問題,
另外水中毒,資料請參考:
維基百科
水中毒(Water intoxication)是一種因為人體攝取了過量水分而產生脫水低鈉症的中毒徵狀。
人體腎臟的持續最大利尿速度是每分鐘16毫升,一但攝取了超過這個速度的水分,過剩的水分會使細胞膨漲,從而引起脫水低鈉症。當飲用過量水分時,血液內的電解質因為被水分排出體外而降至低於安全水分的濃度,影響到腦部的運作,可能會致命[1],雖然致死的機會非常低。
水中毒的成因一般都是因為各種原因而攝取了過剩的水分,但這個分量在日常的生活裡很少機會超過。
根據 "登山前一定要知道的事" 來說,最大攝氧量,可能還需要考慮到平地&高山的差異?(作者推測),他舉例R. Messner的最大含氧量只有48ML,其他登山家約60ML,一流馬拉松約80-90ML間。
後來發現這本書也有提到登山飲水量的問題,書的說法是 飲水量(g) = 5XY - 20X (Y 小時,X 體重)
.
.
有關運動量與飲水量, 不同的每個人一定有某程度的差異, 另外在不同季節 (夏日豔陽下或是冬季零下/晴天或雨天/平地或是高海拔), 單獨的 "每個人自己" 也會有相當明顯的差異....普遍上來說, 爬郊山可能需要比高山喝更多水, 因為溫度比較高....夏天也比冬天要多喝水, 因為較容易流汗.
.
提到運動, 早年曾經 "蠻平均" 的每天三趟五千 ( 早晨/傍晚/夜間 共一萬五, 每趟約 18~19 分鐘之間 ).....自己是認為 "還可以" 了...
.
後來, 在電視上看到 肯亞 某村落 , 很流行跑山,因為馬拉松比較得名,是窮困部落經濟上最好的出路 ....這些選手可以在兩小時15分鐘之內, 跑完 42 公里....
.
換算速度大約是....一小時跑 19 公里, 30 分鐘跑 9.5 公里, 16 分鐘之內跑五千.... 哇哩, 那就是以比我單趟五千短程更快的速度, 持續跑 42 公里.....簡直就不是人.
.
比體力或是速度, 永遠無法跟那些 "超級運動員" 相比....而且永遠都比不完.
.
另外就是....蠟燭與流星....蠟燭慢慢燒,可以燒一小時, 流星只有一瞬間.
.
爬山也是.... 可以在半年完登百岳 ( 可能之後失去興趣不再爬山, 或是關節受傷無法再上山, 甚至於可能四五十歲就報銷 ), 另外也可以爬了三四十年還沒有爬完百岳, 但是到了七八十歲還能夠自由走動.
.
自己跟自己比就好了....爬升速度或是喝水多寡, 應該不重要啦
自己跟自己比就好了....爬升速度或是喝水多寡, 應該不重要啦
團體行動時,不同爬升速度,譬如走太快或走太慢,可能會影響到團隊的默契與和諧,還有人員與行程之掌控,請參考我前文說明。
喝水多寡,應該很重要喔,我常碰到有人爬到三角點時,水已經全部喝光,那下山或剩下的縱走路線,要喝什麼呢?還有一種情況是: 已知當日紮營處無水,但又不慎把預備水喝太多或水背太少,導致飲水不夠或斷水的情況,所以飲水要三思。
喝水多寡,應該很重要喔,我常碰到有人爬到三角點時,水已經全部喝光,那下山或剩下的縱走路線,要喝什麼呢?還有一種情況是: 已知當日紮營處無水,但又不慎把預備水喝太多或水背太少,導致飲水不夠或斷水的情況,所以飲水要三思。
.
.
同個隊伍, 只要人一多 ( 五人或十人以上時 ), 就難免會出現 先鋒/中央/尾巴 之類的小集團, 這是一定的, 除非是從千人參加的馬拉松比賽中, 找前五名或十名所組成的超級隊伍.
.
每天固定跑五千的軍隊 (假設已經入營一年或更久), 團體成績是以 "全隊" 在 22 分鐘或是 23分鐘跑完, 因此是大家用 "最弱者" 的速度跑步....如果變成個人計分, 可能就會出現 17~23 分鐘不等的差距, 即使每天跑步的軍隊, 也不是每個人都具有相同的速度或是體力耐力.
.
登山隊伍不是軍隊, 更不容易達成 "同速度" 的要求, 基本上仍舊是 ---- 強者以弱者的速度前進, 而非要求弱者趕上強者的前進速度.
當然, 弱者平常多訓練體能, 使隊伍儘量 "平均" 一點還是重要目標啦....儘量走在一起比較安全.
.
.
至於喝水方面, 就像個人前面所說的 ( 都會多帶, 偶爾還可以幫不認識的其他人 "救急" ), 評估自己的需求量, 寧可多帶一點, 也不要帶得不夠.
爬得像狗一般喘噓噓, 剛好水又喝完, 真的不是什麼 "樂趣"
有些人爬山時,喜歡用嘴巴呼吸,這很容易導致口乾舌燥,以致想喝水。故最好還是都用鼻子呼吸,並盡可能採深呼吸,並將氣息放長,精力會感覺比較好。
關於飲用水,一般標準身材,夏天輕裝行程,若超過 6小時,且上升落差超過800M者,含午餐乾糧用水,建議至少準備 1.5 公升,若是重裝,建議至少準備2公升。落差越大,時間越久,距離越長,與氣溫越熱,就準備越多。
其實這跟當時爬山的心境有關.放的越鬆需求自然不多.我個人曾經在拔刀爾第二叉路口下行至紅河谷登山口.牌子寫約4個小時路程.我兩個小時完成.但真的筋骨疲乏.推哪都沒用.唯有蹲下來在把筋骨拉開後讓他回拉.那樣就好、因我個人爬山都是把體力留在最後面
小弟以為 腳程&飲水量 似乎沒有太多關係...
我的腳程應該只是標準中等,一般狀況下,飲水量偏低...
比我健腳的很多 但很少遇到喝水比我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