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登山論壇

希望山友們把迷路或摸黑時自己是如何處置的過程告訴大家參考


1.常在登山時就會碰到迷路或摸黑希望山友能把經驗告訴大家謝謝 呆呆熊上94.05.12

所有回覆

  • 我先來猜一下: 必要條件: 有地圖, 指北針, 高度計. 若沒有的話, 這種人不用理他, 上山自己找X. *上山最好做記錄, 含時間, 高度, 地形特徵. 1. 先將自己最後已知位置高度, 地形特徵寫下. 時間為何. 2. 距上次已知時間, 位置到底走了多久. (一般不會超過2~3小時) 3. 依一般腳程推估到底已走多遠. (看上升下降稜線山徑大約狀況推估上昇每小時約300m~400m, 下降可到 400~500m, 稜線水平距離移動可達1000m以上), 高海拔山區 (H2000m以上) 將上列數字減少約30%. 4. 得到一個已知點劃出的圓形區. 由地圖上先排除你不可能到的區域. 5. 由已知最後位置回想這一段時間的路況, 上升, 下降, 上上下下, 過溪, 一直在稜線上....... 6. 按理大概知道現在大約位置. 再由附近稜線, 山溝, 山頭反覆驗證現在位置. 7. 這時突然發現我有帶GPS, 笨哪! 早想到就不用算這老半天. 真白. x, y, 有了. z軸高度可佐證. 如果您還是不知道位置, 只好累一點往上爬到稜線找路, 再判斷了. 有透空點則可利用山頭定位. 指北針指向, 什麼小於180由已知山頭+180得一線, 大於180反向減180得一線, 二線交一點. 阿如果不會定, 請去找小光光總教頭補習. 這樣得一交叉點x,y有了, 取出高度計修正現在位置. 若您是在中級山, 對不起, 再鑽鑽鑽吧, 看到透空點機會很少. 如果是摸黑知道位置有頭灯當然回家最好, 沒有, 就取一些枝葉做一把扇子, 好好準備跟晚上的蚊子大戰一場. 最後還找不到下山路, 或起大霧, 停在原點(最好在稜線)當木乃伊. 下大雨當然不要在稜線山頭上. 當然找個理想營地窩著. 好天氣再找路. 想到這裡就傷心. 如果沒有人知道您在爬山, 爬那一座山, 還是繼續找路. 這時您就需要一把山刀, 一包鹽, 水, 二只打火機, 野外求生知識. 做記號(有系統的做). 不要太勞累. 有一種說法, 按等高線繞一圈找路, 沒路跟很累的, 試過. 有的繞半圈就斷崖, 這時又可拿地圖起來猜猜看, 阿沒有地圖, 就等 X 吧! ............. 胡言亂語一通, 改天我也要去找我們小光光兄弟, 鴨子師父好好問問. 到底迷路怎麼辦? ps: 不知道紀錄怎麼做 ? 您可參考圓開大師兄的紀錄, 他是標準模範生, 寫的紀錄是一板一眼的, 沒錯吧! 不要學我.
  • 1.心不慌, 沒有解決不了的事. 2.知錯能改, 善莫大焉. 3.苦海無邊, 回頭是岸, 懸崖勒馬是必須的. 4.練習走過的路況記到腦海. 其他: GPS一定要有備用電池... 沒有手電筒也要有打火機...
  • 小弟也來鬧一下,我每次出門都會帶基本的裝備如預備糧,頭燈,雨具,炊具,山刀,一捆尼龍繩,地布等等,不論遠近.或是該地方已有來過,我都一定會帶.如果萬一真遇上了迷路或必須留下來,這些傢伙可是在山區渡過寒冷夜晚的救命工具哩!待天明再找尋出路是比較妥當!
  • 可分為兩種情況: 1.可避免的:登山沒帶地圖和指北針和登山的一些設備.加上路況不熟.當然會迷路和摸黑.或是晚出但路程又選得特別遠,所以只好趕路.就容易錯過叉路口,而造成迷路.摸黑. 2.不可避免的:一些天災的問題造成山路的坍方.就要視情況而定.評估時間是否夠,若不夠只好待天明再作打算,禦寒衣服和爐具是每次登山不可缺少的工具.
  • 中神通啊,您好像是掉入文字的陷阱裡。如果您充分了解station的大哉問,我想您會從高處著眼,解答根本的 問題:領隊與嚮導應如何掌控隊員避免隊員脫隊迷路。理論上而言,就一個登山隊而言,如果隊員完全服從領隊與嚮導的領導,就不應該發生隊員個別迷路的問題,之所以迷路,許多的cases都是隊員處於領隊與嚮導的視界外,缺乏指引而迷路,因此要關心的是,領隊與嚮導應如何掌控隊伍行進避免隊員在行進中迷失。 一般而言,跟隊的通常較依賴領隊與嚮導;如果是獨行的話,一般而言,沒有三兩三,實在都沒有膽量獨行的,並且就像您出草打獵時,總是準備周詳,隨身攜帶山刀,萬一發生狀況時,較能冷靜且有自信地面對問題。最近chung777,「油羅山.霞山..差一點成被搜救的對象」一文非常值得參考。http://www.keepon.com.tw/ActiveSite/Article/One.asp?ArticleID=12104
  • omar san: 還是您厲害, 是 QBQ ( Question Behind Question ) 發揮到極緻的表現. 您已洞析到問題背後的問題. 最近我們徐兄老發問, 但是徐兄是有答案的. 目的是要引發一些討論. 或可能有其他... 問題背後的問題才得以探討. 打個比方說週六隊的成員, 絶大部份都是嚮導級的, 合則一群體, 分則可獨立, 所以前鋒悍將衝得快, 每一成員即使分散也應有能力自行完成, 如果不研究資料, 只是跟著走一遭. 難保沒問題. 如果每個人事先做功課, 那就功德圓滿, 領隊只管路線規劃, 解決交通, 處理突發問題, 那豈不一樂. 假如每個登山的人都如此, 問題也就比較少了.
  • 哪是一種理想的狀態 問題就出在不是登山隊的每個人都是嚮導級的 即使是嚮導級的 並不能保證每條山路都很熟 前面的嚮導走的太快 中間若有叉路時 後面的人即有可能走往叉路去因造成迷路 除非一路上都沒有叉路到底
  • 各位大哥: 菜鳥胡言請包涵 1.摸黑 : 是給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的人幹的, 此時應是慢行享受一切, 像小時在鄉間夜裡一般. 如果你會害怕又孤獨一人, 坐著煩惱自責也比走路安全. 很少人 因自責而受傷的.即使在高山也很少人因此而山難的. 手機可通,通知家人無礙,別到處亂叫,免得出名, 又害別人累 無手機或不通,打電動,數羊,否則長夜漫漫很難熬,或思索明日如 何自圓其說 2.迷路 : 郊山天明, 選一條往下吧, 會有意外享受的 沒路或不想太刺激, 就回頭看看吧. 問題不大 中級山或高山請想辦法回頭看看吧, 沒把握還是休息等吧 當日旅遊在手機可通時, 通知家人勿擔心 高山路較單純, 否則就準備過夜, 隔日過午隊友還不來再打 電話 , 獨行應該只會走錯路吧, 不至於迷路, 回頭是岸 新手跟對人, 女找帥哥, 男跟裝備, 不要自己一群聊天打混 敬山無需畏山, 否則害怕會胡搞的, 趕路下山出事比遲歸多太多了 遲歸不是山難, 就像飛機火車誤點不是空難, 希望大家能接受 祝爬山愉快
  • 爬山爬了好多年才敢至火車站跟隊 一般郊山還可以,但是中級山就不同 第一次走中級山是2002年就迷失在山中 自下午四點多一直到晚間近八點才被找到 當發現迷路時我是在原地不動 打手機112,不過無效 後來是打給報社同事請求救援 還好當時還知道爬的是什麼山 在那裡入山現在在那個位置 報社的資源多還出動救難隊、山青分了好幾路來找 最後進了派出所做筆錄折騰至快凌晨到家 1.自己不做功課,領隊在解釋路況時也不注意聽 2.該帶的東西也沒帶:口哨、頭燈 3.還有太自信以為跟著布條走準沒錯 4.提早一個路口下切可是不肯回頭硬是要從中間切上去 5.喜歡一個人自己走,雖然到現在有時還是一個人自己走 這些種種狀況都是會造成迷路的(現在會先做一些功課) 如果不是因己連絡到有人會來救 在山中自己一個人在黑夜尤其是女生 嚇都嚇死了,而且山中有些很奇怪的東西 那我就不說了 免得又要嚇死一堆人
  • cmpan妹子: 不準妳把山中有"咕噜咕噜"的東西說出來. 人家開始要玩夜登了...倫家會怕! 接下來, 再講一下 (以下都以中級山為狀況, 郊山心理層面較不一樣, 搞不好還有階梯.) 有了GPS...迷路的時後...你還可以老神在在... GPS不是萬能, 但是至少要備著, 當然事先也要作目的區塊的紙上作業. 走無標示的山路, 有GPS但先不用都會發生空間迷航, 更何況身邊都沒有傢私的時候. 至於走有跡的, 走路的時候眼睛要看週遭, 至少原路返回可以當判斷背景知識. 另外摸黑只要有人一起, 心裡壓力是很小的, 但是我曾問跟我一起摸黑的人, 他卻說緊張的不得了. 還有如果有燈光應該要看清楚, 若兩人共用一燈, 建議後方使用, 但要左右交錯移位. 如果沒有燈...賴達很好用, 沒有油的賴達也不要丟, 一樣由後方人執行點燈人角色, 前方的人腳感要好, 半亮中, 只要腳踏軟質或有聲響, 要輕放收回立足點, 另外, 背包中要有露宿的準備, (露宿裝備存在很大的心理穩定要素) 至少是可以裝人的塑膠袋, 最好是雨布與傘繩, 沒有山刀至少萬用刀, 火種與打火機數顆, 另外新的柱狀起火種幾塊錢, 燃燒效果不錯. 緊急包的設計可以參考國軍或問軍品店, 然後自己修正. 火,刀,布,繩是最最最重要的. 至於想在山中溫飽一頓, 想的美喔, 還帶鹽巴要打獵喔.
  • To Station 兄: 也許是因為曾修了三個學期的測量學, 所以每次爬山時, 都會盡量搜集地圖, 尤其是等高線的地形圖, 比例尺最好是二萬五千分之一 (本站中不少山友就熱心提供很多地形圖, 如 7777, uank, powerspot, hunter5, tumor…等兄及週六登山隊, 中中登山隊). 而在爬山的過程中, 每次休息時, 都會拿來與眼前的地形對照一番, 特別注意稜線與溪谷的位置及走向, 水源的地點, 還有等高線間距與實際路況坡度的感覺. 如此累積多次的經驗, 對於地形的判讀有很大的幫助, 也會進一步嘹解登山路線開闢的原則. 當然 GPS 的發明後, 這些似乎不是那麼重要了, 但有這些知識, 也增添了許多樂趣. 再說, 誰敢保證手上的 GPS 不會故障, 或者收不到信號的時候怎麼辦呢? 我的看法是地圖與指北針是登山最基本必備的物品, 而且是沒有重量負擔與經費的問題, 如果沒有攜帶它們, 又沒有其它取代的工具, 我認為這樣的登山客是很輕率的. 尤其是一些臨時起意的遊客, 發生迷路的機會是很高的. 因此即使去爬熟悉的山, 我依然會帶著它們, 隨時複習地形地貌, 並叫出遠處山頭的名字, 再配合望遠鏡, 會覺得很有趣味及成就感. 至於高度計與GPS等精密儀器, 當然也是多多益善的. 至於迷路時的處置, 第一要緊的是判定自己的位置, 而後決定是否前進或撤退, 或沿著新方向殺出. 如要陡下前進時, 一定要慎重並且不時確定方向再三, 因為要回到原地時可得要陡上坡. 最後, 與朋友爬山曾有幾次迷路或找路的經驗, 提供大家參考. (1) 經驗一: 跟老手的領隊爬山及學習. 例一: 大一時隨學長登高山, 啟蒙高山之旅就是盛夏的能高越嶺. 記得在攻 頂能高主峰後的回程中, 遇午後陣雨, 在中央山脈的寬稜線上, 佈滿不少步道似的獵徑. 在能見度非常差的情況下, 很容易誤入歧途. 幸賴領隊學長拿著地圖與指北針, 老神在在地研究一番, 隨後就作出正確判斷, 靠指北針修正方向前進, 順利回到天池山莊. 之所以印象那麼深刻的原因是, 兩天後我們一抵達花蓮, 恰遇強烈颱風畢莉來襲, 就是那一個颱風使得六名陸官學生命喪奇萊的. 如果我們行程稍有延遲或運氣欠佳, 很可能也身陷險地. 例二: 大二時, 另一位學長帶隊, 在細雨中從坪林碧湖涉水過溪紮營, 再攻上三角崙山. 台北與宜蘭的交界處, 本就是雨量豐沛的地方, 當然森林茂密, 也不缺螞蝗. 經過一番折騰, 上了山頂後, 卻是一大片比人高的箭竹林, 而且先前山友們已鑽出許多蜿蜒的路徑; 明明往南的方向, 繞來繞去又回到原點, 像個迷宮似的, 而且到處及各方向都是路條, 也不知是上山或下山的. 重復多次無法順力利離開山頭後, 學長感到不耐, 於是就靠著指北針, 率隊友朝南硬殺出箭竹林, 才得已脫困抵達宜蘭礁溪. (2) 經驗二: 指北針與地圖必備, 決不離身. 例三: 記得 27 年前帶同學溯南勢溪時, 走到叢林山徑的盡頭時, 眼前是水量充沛的溪流與連綿不盡的山巒, 不時得涉水溯溪前進, 並履遭水蛭侵襲, 沿途不僅毫無人煙, 更有幾處廢棄的農舍, 增添一絲蠻荒的氣氛. 然而一行人僅靠著河流彎曲的形狀, 與戶外生活雜誌社書籍所附的地圖作比較, 正確判定位置, 再依指北針定向前進, 終於順利抵達雙連埤完成難忘的旅程. 例四: 有一次, 帶了地圖卻忘了指北針去爬石壁山與嘉南雲峰, 從九芎神木起登, 很順利地登頂, 不料在有點細雨下, 離開嘉南雲峰欲 O 型走回停車處時, 卻誤入岐途. 寬大的柏油路把一行人騙往獅頭山的方向去, 幸好依時程判斷方向有誤後, 判定應處在稜線東邊而不是北邊, 掉頭往正確方向前進時, 同伴卻攔到友善的司機搭便車, 後來證實修正的方向是正確的. (3) 經驗三: 不可只注意上山的叉路, 更要注意下山的叉路 迷路常發生於下山時, 而且下山時的迷路更危險. 一則天色可能已近黃昏, 二則要回到原地必須上坡, 而此時經過一天的疲憊, 可能無法如願. 所以上山時就須特別注意下山的叉路口, 尤其是下山容易走錯的倒 y 字型叉路. 因為此種叉路, 上山時不易察覺, 下山時卻是非常明顯的, 如果來時路比較窄小或是必須轉彎, 更容易引人犯錯. 常見的作法是放一根樹枝擋著, 以便提醒同伴和自己. 當看到橫擋的樹枝時, 無論是否自己設下的, 都必須謹慎, 查看有沒有不明顯的叉路. 事實上, 還有幾次走錯路的經驗, 但總憑著不時觀察四周環境及路況, 都能及早修正, 從沒勞駕他人救援, 幸甚! 登山不怕走錯路或迷路, 就怕不知如何應變.
  • 所謂摸黑,一般是發生在即將結束一整天行程規劃的末段時刻,此時 1. 在心理上: 經過白天一整天的自我挑戰及摸索危險的山徑之後心態上會放鬆,警覺心鬆懈,因為只要完成最後一段輕鬆的下坡路就結束一天的行程。加上夜晚想回家(或營地)及白晝後不習慣的黑暗山徑,一般的心理反應是快、趕! 2. 在生理上: 經過一整天的登山運動後兩條腿的行動基本上已經從繃緊,舒暢,疲憊,到麻痺似的機械式走動,也因此失去快速的反應能力。然而下坡時候最需要的正是快速反應的能力。 3. 天候的轉變: 在台灣山區,白天在山頭看到的雲海也隨下午太陽西下而往山谷下沉,也因此黃昏或晚上時刻從中級山下到 H1000m以下後時常有如走在森林迷霧中,此種環境中使用一般頭燈照明,可辨別安危的有效距離非常有限。 也就是說在心理上想快點回家又鬆懈警覺心,在生理上兩條腿近似麻痺的機械式行動,失去快速反應能力,只要路況不良加上天候因素限制視線距離,出狀況的機率非常高,到目前我所聽到或看到的意外狀況大部份發生在黃昏歸巢時刻。 以上是我個人在2004年9月18日從樂佩、小樂佩、滿月圓叉路(~H1405; T1658)下到滿月圓瀑布前不遠處滑落約4m深溪谷 (~H700; T1844)小山難之後的感想。很幸運的,那40+10L的中型背包首先接觸溪谷石頭救我一命,在失落了頭燈的黑暗中靠著打火機花了一個多小時(~T 20:00PM)才爬出那4m高的峭壁,回台北後即刻到台大掛急診,縫了三針。 此次意外之後我仍然習慣性的摸黑,可是調整了摸黑的方式: 1. 一天行程末段摸黑路線一定是熟悉或是曾經走過的路徑 2. 決對不安排沿溪谷下山的行程,除非是寬廣平緩如“高速公路” 3. 至少帶兩把照明設備:頭燈 (Xenon+LED)+可掛於背包肩帶搜救級手電筒 4. 只要打開頭燈就放慢腳步,多花點時間搜尋夜間的野生動物 -----就當作夜遊, 不用趕行程 T: 2004年9月18日 W: 晴; E: 卡保、樂佩稜線仍然很潮濕,在該年度南、中、北三大橫掃臺灣的颱風後稜線上很多倒木,黃昏後溪谷很潮溼有很濃的霧氣。 T0745; H354 滿月圓停車場停車,換裝上背包 T0826; H306 有木154號組合山登山口 ------- 決定直接上卡保,不上組合,因此退回,沿中坑溪踢馬路到雲森瀑布登山口 T0855; H450 雲森瀑布登山口 T0917; H547 雲森瀑布前中坑溪第一主支流橫倒枯木過溪點 ------- 休息尋找較佳的過溪點。擦汗時手掌壓到在上衣溜韃的野蜂,突然從掌心傳來一鎮酸痛,不見蜂身,只發現那殘留的蜂針一直往掌心鑽進去,趕緊用信用卡刮掉。刮掉之後仍然非常痛,只好繼續休息,等待身體有何意外反應發生。後來決定過溪到雲森瀑布下好好休息 T0950;H556 雲森瀑布 ------ 掌心仍然酸痛,仍想休息耗時間,只好從背包底層挖出那不曾用、不想用、也不會用的數位相機對著雲森瀑布拍下重回山林以來的第一張照片。 休息半小時後(T1020)身體沒有意外的反應狀況發生。決定直接上卡保 T1310;H1482 稜線上卡保、樂佩、雲森瀑布叉路口往樂佩方向不遠處的小山頭 ----- 午餐休息到T1340,判斷今天的行程已浪費太多時間了,決定繼續往樂佩方向走,不回頭上卡保 T1357;H1441 稜線上碰上迎面而來的獨行俠 ----- 一整天行程唯一碰上的登山客,唯一有開口講話聊天的機會 T1658;H1423 小樂佩、樂佩、滿月圓叉路 ------- 原本規劃打算從多崖、小樂佩、滿月圓叉路下滿月圓,可在東滿步道叉路口沿著熟悉的木梯步道摸黑回滿月圓停車場,可是已經是17:00PM,而且看那 120分到滿月圓的指示牌很吸引人,因此做了一次致命的決定--由此下滿月圓摸黑,走上一條我不曾走過的山徑 ~T18:00; H870 乾溪谷 ------ 看到沿著溪谷的山徑,馬上有一股向後轉爬回稜線的衝動,可是已經走了一整天再也沒力氣來支持這個想法。此刻就將礙手的GPS收入背包內,讓四肢不受阻礙準備迎戰濕滑的溪谷山路。此刻霧氣濃濕氣重,眼鏡鏡片不時蒙上一層濃霧,使用的 9 LED頭燈更讓我吃了很多苦頭。 (黃籃合成的白光遇到霧就呈現散射,無法照遠) T18:44;~H705 過溪,沿著山腰小徑走,突然就往溪谷的方向(左邊)滑下去,趕緊抓住任何可抓到的雜草灌木,兩隻腳卻懸空踩不到任何東西,所抓到的小灌木枝椏卻一直往下滑,底下傳來隆隆震撼的水流聲音,這些小灌木枝椏給我五秒鐘的反思,我卻是哀號抱怨還沒看過滿月園瀑布卻要我命喪在滿月園瀑布上方。 五秒鐘後又掉下去了,很幸運的,那40+10L的中型背包首先接觸溪谷石頭救我一命。 著地清醒後的第一反應是不要動,先摸摸身體周圍的環境,因為底下還傳來隆隆水聲,此點也許只是峭壁的中點,下去不知還有多深,當然也希望摸到頭燈(後來爬上去後才發現勾在矮灌木上) 找不到頭燈,發現登山杖仍然在手上,因此將登山杖拉長,用它來試探周圍可活動的空間,發現三面石牆,其餘一面登山杖點到之處還沒有碰到下滑現象,此時就勇敢的站起來,用手摸摸那三面濕滑的石牆評估攀爬的可能性,發現兩邊石牆太高了,中間一面上方還可摸到一個有水流的縫隙,然而那是我掉落的一面,可能爬了一半又掉下來,只好坐下來思考沒燈光卻要爬上約4m高崖壁的對策。 往溪谷正面崖壁最高處看,發現約30m高處似乎有一盞發射白光的路燈,心理納悶著為何上面有路我卻誤上這條險徑,盤算著等待發現有人從上面那盞路燈經過時趕快呼喊救命,可是從雲森瀑布到目前只遇到一位山友,可能會有人從上面那盞路燈經過嗎!可能在這潮濕有水流,不到一坪的地方熬一夜嗎!這附近有蛇嗎!多少螞蝗會爬上身! (後來爬上去後才發現那盞路燈是錯覺,是遺失的頭燈掛在枝椏上往天空投射) 當想到螞蝗上身時,即刻想到那準備火烤螞蝗的打火機就放在背包下層空間塑膠袋內,馬上摸出打火機,用那微弱燙手指頭的小光源辨認正面崖壁可攀爬情形,發覺左上方有小杉木(可能是雜木),活的,可是摸得到的是軟枝椏可能無法承受太大的拉力。右上方摸得到一支矮灌木乾的枝椏,可能無法承受太大的側壓力。石牆正上方有水流縫隙的上方有雜草及貼地植物。此時決定要先嘗試往上爬一步再用打火機摸索下一步,方法是左手拉左上方軟枝椏,同時右手借用登山杖的撐力將身體往上撐直到右腳掌可以踩入正上方有水流的縫隙,站上那縫隙後右手拉右邊的乾枝椏來做身體平衡的確保,果然順利的踩上第一步,後來就一步一步的摸索,往那杉木樹幹接近,再利用它的幹身上升,沿這其他的枝椏踏回山徑。 大約在21:30pm要離開滿月圓大門時,有位開中型BUS的司機問我 “那位爬北插天回程在木梯步道一處過溪點摔傷的登山客已經下到那裡了”他在等那登山客。我跟他說我走不同路徑,反問他 “有人上去協助嗎?”他給我肯定的答覆後我就努力的跨出正常的步伐到滿月圓停車場,即使右腳膝蓋鮮血持續的灌入登山鞋。
  • 剛開始爬山時,只帶指北針經建版地圖和張茂盛的路線圖, 自己判讀能力有限,迷過一次路之後,下定決心買GPS。 起初買的沒有TWD67,後來換成VISTA-T+等高線電子地圖。 行程都儘量找人爬過的資料重新整理規畫航線後傳入GPS手機。 行進間時時注意是否保持的計畫的航線上。不是,則考慮退回 沒GPS資料的路線,超過五分鐘沒路條也考慮撤回。沒保握時, 不做「不必要」的冒險,下次再來就是了。 至於摸黑倒沒什麼差,就算爬郊山,頭燈就像手機一樣是必備。 反正我都是看著GPS走路的:D,也曾摸到21:30才回到登山口。 爬山對我是消遺和運動,有GPS確定路線和位置,確定不會 迷路時,即時摸個黑就沒什麼了,心安很多,小心慢慢走就是。 但要強調一下:「GPS不迷路,人迷路。」 事前如果不準備功課做足、熟讀別人的記錄, 是人在迷路,不是GPS害你迷路。GPS只是工具。 沒人迷路時怪指南針,所以也沒道理怪GPS。 會不會有點文不對題? 啊~隨便啦。
  • 下小樂佩鞍部和雲森瀑布越嶺滿月園叉路口到滿月園瀑布, 或以前可下處女瀑布, 去年才發生北市山岳響導的山難事件, 此段路線實際是暗藏危機, 建議山友摸黑時寧可多繞點路不要從這裡下去, 或改由滿月園瀑布起登似乎比較安全.詳見山難資料http://www.keepon.com.tw/ActiveSite/Article/One.asp?ArticleID=7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