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行程紀錄

道下山 大混山 李棟山行程記錄

活動日期
2011/8/25 - 2011/8/25
所屬團體
彰化縣健康登山會
困難度
0
類型
» »
類型
» »

彰化縣健康登山會道下山 大混山 李棟山行程記錄 2011.08.25
領隊:柯漢宗 嚮導:林文卿 記錄: 大巴一部43人
車程:彰化藝術館→1號國道→3號國道→竹林交流道→竹東(休) →台120
→內灣→尖石台120線29.8k→右轉過尖石大橋→竹60線0 k指標
→比麟→那羅→柿山橋→竹60線8.8k
回程: 竹60線8.8k→尖石→台120線→竹東→竹林交流道→3號國道
→1號國道→彰化
行程概要:那羅柿山橋60/7.9k→60/9k(H727m)→叉路(道下山登山口)取左上行
→果園H1059m→道下山H1080m→義勇線遺址平台H1233m/1315峰
→牛欄坑山H1460m→道下山叉→大混山H1541m,3-6270→觀景台
→H1565m檜木林→H1610m箭竹林→H1740m檜木林→鞍部H1845m
→李棟山(古堡)H1914m,一等三角點及一等衛星控制點牌子→ 原路回
→大混山→牛欄坑山→60/9k(H727m)道下山登山口

行程:
8.45抵竹60線8.8k民宅,下車整裝。
8.55沿竹60出發上行。
9.00抵竹60線9.3K道下山竹60登山口,往道下山約90-120分、往大混山約
180-240分,那羅高幹165電線桿,錦屏幹166電信桿。H727m。取左上登
進入竹林。
9.35果園入口,右下循稜竹林往竹60鄉道9K約30-40分。右上為道下產道,
可上牛欄坑山及大混山,取左行約20公尺再右入果園。H1055m。
9.37循果園入口直走很快就到果園登山口,為果園的末端,開始陡上竹林。
H1059m。
9.55道下山,1080m,又稱錦屏山、大混山西南峰,森林三角點。竹林圍繞無展
望。基石傾斜。拍照後續穿越竹林上行。H1125m。
10.05道下產道,道下山東側登山口,位於產道竹林邊,右下往9.37果園入口
約10分,左上往大混山,取左沿道下產道上行。H1145m。
10.15大混山西南稜登山口,位於道下山產道竹林邊,直行往道下農路出竹60
鄉道8K、那羅社區,右上往牛欄坑山約60-80分、往大混山約80-100分。
取右上行進入松針地毯路段。H1186m。
10.40隘勇線遺址平台,位於地圖上的1315峰,有明顯的駁坎,松針滿地的山
徑,清涼好走舒適。H1233m。
11.05牛欄坑山,1460m,平整的地上有根略呈三角形的石柱。附近山區有間牛
欄山農場,或許是山名的由來。
11.15道下山叉路,左下忠勇農場、數碼天空及台120煤源登山口,取右往上。
H1510m。
11.20大混山叉路。路旁有大型鐵管,用途不明。左上往大混山約2分,直行往
李崠山約100-120分,取左往上。H1531m。
11.22-11.55大混山,1541m,又稱比亞山,三等三角點No.6270。午餐休息。
大混山到李棟山連稜,是日據時代隘勇線,途中有不少的駐在所遺跡,全線
森林原始茂密,沿稜而走是森林浴好去處,藍天圖集稱此為黑森林步道,是
林相優美的懷古路線。
它亦是一條具有歷史意義的昔日殺戮戰場,故事發生在明治四十四年至大正
二年期間,當時佐久間總督,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他的「五年理番計畫」,
以武力的手段使隘勇路逐漸往山區伸展,即所謂的「隘勇線前進」(或是警
備線前進)。當推進到李棟山附近時和當地的泰雅族馬里闊灣群 Marikowan)
發生數次嚴重的激戰。在大正元年(1912年)9月28日至29日,日人稱太田
山事件,原住民乘颱風之際,催毀日警隘勇線設施,計二日傷警備人員五十
三人,殺死三十二人同年十月三日,當日軍警再度推展隘勇線時,遭受到強
烈的抵抗,結果陣亡二百四十八人,負傷二百八十四人,終於佔據李棟山、
馬美山、烏來山、巴蘇臺高地築砲台,來壓制馬里闊灣各部落。是故稜線沿
途有許多隘勇路、駐在所及營舍的遺跡,還有一陣亡巡察「渡邊要之墓」。
12.00石堆駁坎。H1524M。
12.35八五山派出所遺址駁坎。
12.45宇老叉,右下宇老,有一處展望點可眺望東穗、島田、石麻達山等山。
12.50森氏杜鵑矮箭竹林區。
13.05宇老叉,右下宇老。
13.15越過一山溝。H1782M。沿右山溝路亦可到達李棟山。直行陡上沿稜而行,
因走得太快錯過了渡邊要之墓。
13.20內鳥嘴山叉路口,左下煤源登山口,H1810M。續直上行。
13.30李棟山(H1913M,一等三角點,另有一顆頭前溪水源保護區界碑)。山頂有
一大城堡(李棟山古堡),大小約40公尺平方,牆高約2公尺,城堡內有一
氣象局自動測量站,用鐵絲網圍住,旁邊豎立一鐵牌,上面寫著"一等衞星
控制點",另有兩座基地發射台天線,一間水泥屋(上有四片太陽能電池裝
置)。
李棟山的由來,據說李棟是清朝官府派遣來勸導各部落革除原住民出草殺人
的風俗。李棟下山後,原住民便以「李棟」的名字來命名這座山。又名「李
崠山」,位於桃園復興鄉與新竹尖石鄉之分界處,因視野遼闊,日據時期台
灣總督府在此地建立「李崠隘勇監督所」,修築堡壘,配備兵力,設置大砲,
以監控附近的三光、秀巒、玉峰等泰雅族部落。古堡是李棟將軍撫蕃而建,
民國1年,日軍重建古堡為大砲陣地,意圖鎮壓抗日的泰雅族人,歷經多次
戰役,山胞死傷慘重,如今僅餘古堡的斷垣殘壁及斑斑彈痕,在荒城歲月中
訴說滄桑往事。目前古堡僅餘城門及四周城牆。
泰雅族人則稱李棟山為「TAPUNG」,意指積雪的山頂。山稜上隆冬時楓葉火
紅,春日則緋櫻爭艷,加以李棟古堡南望南湖中央尖、大霸尖山、聖稜四秀
等名山,視野奇佳,是深具歷史意義的懷古賞景路線,亦為台灣小百岳之ㄧ。
而以李棟山為中心,向四周延伸的稜脈為:
 向北:李棟山→內鳥嘴山→那結山→外鳥嘴山→....
 向西:李棟山→大混山→那羅山→尖石山
 向南:李棟山→東穗山→島田山→石麻達山→錦屏山→霞山→....
 向東:李棟山→泰平山→馬望僧呂山
 東南:李棟山→烏來山(馬美山)
13.45休息後下山。
13.50抵內鳥嘴山叉路口,左下山溝。
13.55直抵13.15山溝盡頭後取左上箭竹檜木林。
14.15檜木林。
14.20宇老叉,取直下行。
14.25抵12.35八五山派出所遺址。
14.50三叉路口,取直下行。
14.55抵12.00石堆駁坎。
15.00大混山叉路優美山谷。右上大混山,取直行下牛欄坑山。
15.10抵道下山叉路,取左下牛欄坑山。
15.15牛欄坑山。
15.55大混山西南稜登山口,取左下行。
16.00道下產道道下山東側登山口,右下道下山,取道下山產道直行。
16.05果園入口三叉路,取左下竹林離開道下山產道。
16.35抵竹60線9.3K道下山竹60登山口。
16.40抵竹60線8.8k民宅,享用莊小姐提供之下午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