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戶外活動資訊平台
2006/10/9
從烏來越南北插稜線走到小烏來 -- 小烏來古道東西段越嶺縱走。
領隊: Taiwangogogo
嚮導 : 王清和、Zax林
記錄: 大ㄎㄚ(Simon)
參加人員: 婷婷、楊姐、Pearl葉、褚麗華、黃慈輝、王清和、簡秋分、邱義春、鄭松煙、李千能、許正雄、李至益、Jamil廖、Sulo羅、Zax林、Taiwangogogo(林教授)、大ㄎㄚ
天氣: 清晨雨 整天陰。
前言:
1. 緣起:
這趟古道東西段越嶺縱走,雖然只花10小時走完全程,但為了這10小時行程,一群人在過去的一年九個月踏勘中卻花了不少時間、流了許多汗水,才使今天得以成行,所以當我執筆構思寫行程記錄時,認為除了行程敘述之外,更應該概略包括古道踏勘之緣起及過程,呈現給山友一個較完整的Story,正苦思從何寫起時,適時收到林教授傳來他所寫的小烏來古道探勘的回憶,看完之後不禁喜出望外,這篇內容不就正是我想要傳達給山友一個較完整記錄的內容嗎?
以下就是林教授寫的小烏來古道探勘回憶:
『小烏來古道探勘回憶 – By林教授Taiwangogogo
自從樹林登山會於2002年10月13日完成單日由北插天山縱走南插天山之後,獨行俠也於2003年4月6日由南插天山O型縱走北插天山。這兩次的縱走活動在我國北部的登山界形成一股南北插縱走的風潮。許多的登山協會和自組隊前仆後繼的組隊縱走這一條艱難而美麗的稜線。幾乎每一個隊伍以能夠單日走完這一條稜線做為自我砥礪的目標,甚至個人目前有時候也以此縱走路線來做為篩選參加某些行程活動的隊員的基準。
大約2004年五、六月的時候,個人心理開始覺得這一條路縱走路線雖然美麗但是對很多人來說實在是太長了一點。以登山安全而言,它缺乏一條安全的撤退路線。萬一有山友在走到南北插稜線的最低鞍部發生意外而需要緊急救助或撤退時,美麗的稜線將變成致命的稜線。於是個人開始仔細的尋找地圖。無意中發現國民旅遊出版社所出版的一張有關北插天山和盧平山的地圖中,有畫出一條由小烏來經南北插稜線最低鞍部而可以到福山的古道。於是個人開始詢問所認識的山友們是否知道這一條古道。可能因為我所認識的山友不多,沒有得到任何答案。後來只好將此問題post在登山補給站,希望網站上五湖四海的英雄好漢能夠提供些許的相關訊息。在等待又等待之後,還是沒有任何相關的訊息。最後只好在隊友Erich的陪同下開始到小烏來和羅浮等地探訪原住民長老和牧師。在許多位長老和牧師的幫助下,終於有了一些頭緒。在2005年1月初的時候,我們開始進行探勘這一條古道。
在幾次探勘之後,我們的確找到一條GPS航跡圖幾乎和地圖所畫的古道的座標互相重疊的路徑。這一條山路大部分的路段都非常的平緩,只有幾小段路需要陡上大約40至50公尺的落差。另外,這一條路徑也有許多豐富的水源,相當符合原住民建築古道的原理。同時,我們也在某些路段發現三、四十年前原住民的遺跡。後來我們也曾經利用這一條路完成一趟的盧平山O形縱走。之後,為求慎重我們又前前後後的探勘好幾次,想要確認有無其他的可能路線。其間也有基隆朝陽的「五虎將」出手相助,也發生過隊員因為寒流而幾乎失溫的問題。一連十幾個星期的探勘活動把大家整的東倒西歪,有些時候就只剩下Ann和我兩個人在深山裏埋頭找路。
雖然這一條山路的入口處是原住民牧師根據他父親的口述所給我們的指示,在探勘三個多月之後,個人心裏總是懷疑這一條山路並不是真正的古道,因為牧師的父親的記憶中,古道應該有經過南北插最低鞍部連接中島的稜線。所以,在最後一次的探勘活動,Zax、Jamil、Ann和我就改由最低鞍部往小烏來的方向探勘我們今天所走的這一條路。結果皇天不負苦心人,終於讓我們找到小烏來古道的西段,也因此讓我們確信我們之前所探勘過的最低鞍部往福山方向的平緩山徑就是小烏來古道的東段。之後,因為小烏來古道西段的出口處被原住民用門鎖住,所以我們的行程就逐漸改往阿玉山塊的方向移動,因此就沒有繼續探勘小烏來古道的東段。
在小烏來古道探勘活動休息了一年多之後,山狗和麗華兩人不辭辛勞在今年七月兩次探勘小烏來古到東段。第一次是由林望眼山上北插天山,再下南北插稜線的最低鞍部,而後再順著之前我所說的平緩小徑尋找古道的芳蹤。第二次是由馬案經石缸瀑布接上他們第一次的踏查終點而完成小烏來古到東段的踏查。在進行這兩次的探勘活動之前,山狗也獨自一人騎著機車來來回回的尋找東段古道在馬岸的登山口。在山狗和麗華探勘完成東段的古道之後,Zax和Jamil也再次的重新探勘西段古道並且傳來好消息 --- 西段的出口處已經沒有被鎖住而可以自由通行。因此我們決定走一趟今天的行程。
今天我們可以如此暢意快遊小烏來古道,欣賞沿途的的美麗風光,實在是需要感謝每一位參與探勘的山友。沒有他們的努力和奉獻,個人的夢想也不會實現。希望他們無私的奉獻可以帶給登山界一個更為安全、更為美麗的登山環境。我們也需要感謝曾經幫助過我們的原住民長老和牧師,願意將他們百年古道的秘密告訴我們。這一條古道的周圍目前仍舊是原住民重要的獵場。懇請山友們只在古道上探訪尋幽,千萬不要切入古道周圍的山區以免破壞原住民的獵場和他們的生計。
走完小烏來古道之後,關於行程的安排個人有幾個建議: 若是A course的行程,山友們可以安排由西段的登山口原路來回走到高度約1150公尺的上宇內溪源頭的世外桃源,或是由馬岸經古道東段原路來回石缸瀑布。這兩條行程都非常的輕鬆而景色也都非常的不錯。 若是 B course的行程,則可以考慮由東往西走小烏來古道(東段可以欣賞清晨的日出,西段可以沐浴黃昏的彩霞);或是由西往東走小烏來古道;或是由赫威神木水路登山口登北插天山、經最低鞍部、接古道西段以完成一個O型縱走;或是由南插天山經最低鞍部及古道西段以完成一個O型縱走,但是需要接駁車輛;或是由林望眼山登北插天山經最低鞍部和古道東段以完成一個O型縱走,也是需要接駁車輛。
當山友們進行南北插縱走活動時,萬一真是有需要由最低鞍部撤退或是救助時,西段的古道是比較好的選擇 --- 路徑較為好走而且時間比』
2. 古道分段略述如下:
A. 東段:由Google立體圖可以看出南北插主稜線,北插至廬培之間,由北而南延伸了四條平行的分稜;第一條 北插下林望眼、第二條1689峰延伸下來、第三條 1653峰(保阿爾山) 延伸下來、第四條 廬培延伸下來,四條平行分稜都是西南向,而且尾稜都止於大羅蘭溪,古道東段大致就是循大羅蘭溪岸繞過第一條第二條與第三條分稜尾,接著沿第三條稜脊左側上行,然後再斜切到稜脊右側直到古道東西段越嶺點,除離開大羅蘭溪沿第三條稜脊左側上行往石壁水源這段,有部分陡坡,大部分路段坡緩好走。
B. 西段:不像 東段有明顯稜脊地形,越嶺後先是一段之字陡下或腰繞到溪邊,循溪行一段後再緩坡腰繞直到開墾區,然後越宇內溪接赫威水路,循水圳路到小烏來卡普登山口。
C. 古道東西段都有水源。
行程;
0630 台北車站集合搭中巴經新店捷運接另一批隊友,續經烏來,信賢辦入山證。
0830 ◇經福山續行馬岸柏油產道,經林旺眼山叉路時取直(右往林旺眼山),抵柏油路盡頭,小中巴勉強可調頭。
0840 ◇整裝後出發,繞過鐵圍欄循廢荒廢產道續行,一小段路後隨即離廢產道,往右上切。循最近清和兄才新闢的高繞路前進,(原本可經李氏大宅產道,但當地開墾戶似乎不歡迎登山客通行,為避免節外生枝,清和兄才另闢路繞過)。
0848 高繞路到此轉向左,拉繩急陡下 (耐心等候清和兄在此加強架繩確保)。
0909 ◇下到溪邊 (大羅蘭溪大支流之一),過溪穿出草叢即接到水泥產道轉灣處,旁有一駁坎,等後續隊友並休息。
0920 出發,循產道往上行。
0931 ◇水泥路面轉為泥土路,再過二分鐘即抵崩塌處路的盡頭,轉向左下切有點陡。
0937 ◇接上古道轉右,大羅蘭溪在左下,古道路徑明顯,沿溪谷腰繞坡緩好走,有些拉繩還算新,不時可見散彈殼,判斷這段古道獵人仍經常使用。
0953 過小溪澗。
1002 過溪。
1014 過溪澗。
1023 過大支流,往下約100公尺即注入大羅蘭溪。
1030 ◇下到大羅蘭溪。
1033~1100 沿溪上行一小段,前方望去溪中有一水位落差處形成一瀑布,原住民稱之為▲石缸瀑布,在此停休補充早餐‧林教授感冒未癒,此後行程臨時委由大ㄎㄚ代理領隊。
1100 出發,循溪左河床往上行,石缸瀑布就在左前方,瀑布落差不是很大,但這個角度看起來很漂亮,不久,◇即向右離溪之字型略陡而上。
1109 上到緩坡稜。
1125 開始轉陡,十分鐘後趨緩。
1140~1155 休息。
1234 聽到大流水聲,轉向右上稜,朝北陡上。
1240 路旁有顆大樹,休息數分鐘。
1247 轉左緩坡腰繞。
1254 ★石壁水源,由石壁滲出,出水量比水龍頭還大,水質甘醇,可視為穩定水源,在此補充水,預計午餐地點就在續行不遠處。
1300~55 ◇續行腰繞不遠,即遇崩塌阻路,越崩塌續行依方位判斷係朝盧培山方向而去,正路在此要轉向右循寬緩坡朝偏東方向一路斜上,我們在緩崩塌處空地休息、午餐,水源就在附近可盡情吃喝。
1355 出發,循寬緩坡朝偏東方向續行。
1408 此處大寬緩地形,先偏右行再轉左行進方向漸轉為朝北,漸漸我們由稜左切到稜脊 右側。
1429 此處開始有些路段變成沿寬稜右斜坡腰繞。
1441 轉左上,小段略陡後恢復腰繞。
1445 木橋,不久一水源。
1448 木橋,乾溪溝。
1452 木橋。
1457~1520 抵南北插稜線附近▲獵寮,獵寮仍在使用中,腹地不大◇,附近有★水源。休息等隊員集結。
1520 出發續行。
1521 ★水源。
1528 經過漫漫長路,終於抵達▲小烏來古道東西段越嶺點,也就是南北插稜線1689峰與1653峰(保阿爾山)之間最低鞍部叉路,右往北插左往南插,無任何指標,抵達那一刻,既高興又感動,不禁令人回憶起去年元月從南插登山口附近起登踏勘,千辛萬苦第一次抵達這裡時的點點滴滴,流無數汗水才能換得舊地重遊的喜悅‧這個鞍部很小不起眼,恐山友誤入,往福山方向叉路設有簡易樹幹木欄擋道,越嶺朝西陡下續行,,。
1735 木橋。
1540~1542 兩處小水源。
1546 ◇叉路,直行往下不知何往,正路取左。
1550 ◇叉路,路口樹上掛一支鋤頭,正路取右。(往左係我們去年初由南插登山口附近踏勘而來的方向,地形複雜路徑紛歧)。
1557 木橋。陸續發現大樹,有一大樹頭伐木新鋸痕,古道下到溪邊水量不少,◇過到溪左。
1606 ◇過溪回到溪右,再見一棵大樹。
1609 路左一棵大倒木。
1618~1629 ◇離開左側溪流,向右下到一小谷地過另一條較小溪流,(兩條溪流往下不久有可能會合流),在溪床休息,取頭燈備用。
1629 出發,過到溪右續行,轉為腰繞路。
1637 ◇右後明顯叉路來會,猜測是否1546之叉路而來?
1650 木橋。
1710~1720 休息。
1730 陸續經過竹林香蕉林芒草區,代表離文明已近。
1734 ◇開闊開墾地,附近有巨石,前方可見東眼山區,往西小烏來方向,可欣賞日落彩霞下美麗的層層峰巒,石門水庫的集水區還明顯可見,雖然尚須趕路,然美景當前,還是不由得駐足觀賞。
1746 ◇果園開墾地,有點荒蕪,看似半廢耕狀態,天色漸暗,戴頭燈。
1801 ◇果園管制柵欄,開墾地可能已廢耕,門沒鎖沒關。
1803 ◇陡下到宇內溪上游溪邊,接到赫威水路山徑(右應往白紗瀑布赫威神木),過溪往左沿舊水圳路通小烏來卡普赫威水路登山口,這裡是雙溪會合處,左股溪原有一連串美麗溪瀑,但天色已暗無緣觀賞。
1822 木橋
1840 ◇終於抵達赫威水路登山口,接駁小巴已在此等候,整裝後出發,取道三峽上北二高。
2035 抵新店捷運站,轉車賦歸。
後記:
1. GPS航跡及重要點位座標資料後補,Please wait。
2. 古道東段踏勘時已綁上路條,此行連西段又加綁了許多朝陽路條,原則上應該足夠導引。
3. 回想當初僅憑地圖上的一條虛線,原住民朋友一個簡單指向東方的手勢,2005年元月五日週三登山隊在小烏來教會陳牧師的禱告祝福中,由南插登山口附近起程,開始第一階段三個月連續12趟古道西段的Discovery發現之旅,期待找出這條中斷已久連繫烏來小烏來泰雅族的古道,第一次,我們就已推進到離南北插稜線廬培與保阿爾間之鞍部不遠處,但這條路線偏向東南,中途少水源,應該只是獵徑不是古道,第二次我們改朝東方向,目標保阿爾山北邊與1689峰之間鞍部,第三次……第四次……一直持續有耐心的尋找古道的蛛絲馬跡………直到最後一次。
4. 感謝教授一年九個月來的毅力執著、精心籌劃,全程辛苦帶領,加上前後參與踏勘隊友的配合努力,才能縫合這條已中斷半世紀的泰雅族古道,讓登山界重新認識這一條百年古道,期待更多山友光臨,讓這條美麗又有歷史傳承意義的古道再度活絡、風華再現。
5. 早期曾經數次參與踏勘的正光、阿達兄、Erich、尤其熱心參與很多次的Ann,無法同行參加此次有意義的全程驗收之旅,邊走邊回味大家兩年來的辛勞,實在可惜。
good job. I lik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