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戶外活動資訊平台
2023/1/31
崑崙坳古道與古樓社探訪-黃家小隊之排灣史地讀行首部曲
前言:
會接觸到崑崙坳古道的事蹟,是閱讀楊南郡老師的《台灣百年前的足跡》,爾後再是《崑崙坳古道調查報告》,其中日本探險家-鳥居龍藏及森丑之助的書籍中,也曾經提及,而引發探尋的濫觴。
《崑崙坳古道調查報告》中說明,此一古道是牡丹社事件尚未結束,清朝為了宣示主權而於1874年趕著開工,在七佳社與望祖力社的攻擊,夾雜颱風侵襲下,以4個月時間倉促完成,工程粗糙可以想見,開路之初就已經地形複雜、溪谷深邃且斷崖處處,僅屬於搶通的狀態。
完成後幾個月,即發生獅頭社事件,原本駐紮於崑崙坳古道上的兵力被抽調到枋寮、枋山駐防,古道開通不久即荒廢。10年後清朝官方轉而使用安全平緩的浸水營越嶺道,日人探險家森丑之助來台探尋後也發現崑崙坳古道已經崩毀嚴重。雖然如此,它仍是台灣第一條開山撫番道路,其歷史意義絕對有和國家一級古蹟八通關古道分庭抗禮的地位。
因為上述原因,讓崑崙坳古道幾乎消逝於歷史記憶中,網路上的資料,也發現數十年來曾經走完全程的隊伍寥寥無幾。去年偶然機緣,看到藍兄的紀錄,提及他們2年前曾聘請排灣族的老獵人-許進生阿伯帶路探查此一古道。透過多種管道,終於找到74歲原本聲稱退隱的許阿伯(熟悉南部山區,號稱東方不敗),親自到佳興村的工寮拜訪後,他願意帶我們冬季再走一趟幾乎崩毀,沿途”有鄭成功的房子”的古道,讓我們對於2023年春節的探勘活動充滿信心。
不料,2023年1月初開始聯繫許阿伯,電話都無開機,聯繫村長,得到回應是可能在山上,哇…持續3周聯繫仍然無果,可是內心已經飛向南路-崑崙坳古道,只能抱著摸索探勘的準備,果敢而忐忑地踏上陌生的領域。出發前,阿寶買一台空拍機,利用這一學期修課所學,嘗試搭配不同視角來紀錄古道,這應是崑崙坳古道第一次使用空拍視角的紀錄吧!
實際行程:
D1(0120):來義林道行車終點-山豬獵寮-林道紮營
D2(0121):營地-叉路口-清朝崑崙坳營盤-舊古樓-古樓社頭目遺址戰歿勇士碑-出舊古樓-水源處取水-叉路口-樹林營地宿營
D3(0122):樹林營地-舊古道岔路口-大石巖岔路口-工寮-越稜-工寮杜鵑林-工寮-過溪-大石巖營盤-小水源營地宿營
D4(0123):小水源營地-衣丁山鞍部越稜-水鹿泳池-金崙溪-屯兵空營營盤-金崙溪-溪邊沙洲宿營
D5(0124):沙洲營地-坑底營盤-工寮-清古道-瀑布-避難樹洞廢林道迫降宿營
D6(0125):避難樹洞-泰雅工寮-諸也葛三角點-諸也葛營盤-金崙溪匯流口-近黃溫泉
D7(0126):近黃溫泉-金崙溪匯流口-大武山自然保留區警示鐵牌-接駁賦歸
【日期】112.01.20-26
【人員】黃家小隊(老爸小黃、媽媽、小妞、阿寶、蕭叔叔、溫阿姨、德仁阿伯、麗詩阿姨與小松叔叔)
交通資訊:屏東來義鄉來義林道進入,需要高底盤四驅車;出口為台東縣金崙溫泉產業道到溪邊,也是高底盤四驅車為宜。
※因網站無法進行解析匯入,本篇可連結至健行筆記觀看完整圖文(上集)
https://hiking.biji.co/index.php?q=review&act=write_review&id=26552
下集
https://hiking.biji.co/index.php?q=review&act=info&review_id=26569
第一日112.01.20(小年夜):來義林道行車終點-山豬獵寮-林道紮營
0700歸仁出發,搭乘王阿伯的接駁車,一路到屏東縣來義鄉,來義村7-11採買糧食並於分駐所辦妥入山證,繼續往林道出發,路況部份不佳,搖搖碰碰,需要四驅高底盤車才保險,老爸說這崑崙坳古道西段曾被日本修建作為通往來義社與古樓社的警備道,後來又被國民政府闢建為來義林道。大約8.5K處即為林道盡頭,大家開始分裝公裝與公糧。排灣族的郭叔叔幫我們用族語向祖靈祝禱(影片檔),說明黃家小隊抱著虔誠與學習的態度,探訪沿途的古部落,希望能祝福此行山旅平安,同時,將杯中米酒以古俗灑向四方。我們錄音後,明日應用於舊古樓社的探訪。
1000出發。越過路底的5隻黃色指示桿,郭叔叔直行上稜,巡視他的大武藏山獵區。我們則是左下進入植被茂密的溪溝,因為林道已經大崩塌,順著溪溝往上切再腰繞,這個崩塌地非常大,老獵人仍有在此活動,我們順著淡淡印痕一直上切與腰繞,在巨石溪溝中上切。看預報這幾天是冷氣團與寒流的時節,但屏東的冬陽,背負重裝時卻讓人爆汗。
1030因為植被高密,處處崩塌,找不到路徑,或者說處處都像路徑,結果一路上切到高點,發現沒路了。
1037只好勉強於樹林間陡下切,1130才回到廢林道。沒想到開始出發半小時就陷入迷途的危機,這冷僻的山區沒有許進生阿伯帶路實在難以行進。我們於林道上較為平坦處吃中餐,趁著有訊號時,希望再向許阿伯求助,結果仍是關機狀態。我們只能自求多福了。
1236水泥路面,真是開心呀,即使雜草都鋪滿了路面。
1253右側有陳舊布條,是上切廢林道的路徑
1325崩塌溪溝,有小瀑布。
1338白鐵小水桶,右上脫離林道
1350崩塌處
1410崩塌處,有水溪溝,休息。拿出毛巾擦臉
1423乾溪溝,有獸骨,這裡要往溪溝上攀
1427腐爛的鼬獾屍體,繼續上攀。這裡都是因崩塌地形,需要高繞
1500接回古道,右側是人工開鑿的岩壁,左側是陡峭傾斜坡,這邊也是較有展望的點
1515崩塌處,土石鬆滑,細土石持續滑落中,需要禁聲小心通過。前三日遇到很多這樣的地形。
1534山豬獵寮,烤架上有一副山豬牙齒,風有點大。我們大休。研究後,決定往前在突出短稜營地紮營。
1600一個大崩壁,我們取繩確保。
1610乾溪溝
1612左側突出短稜營地,地勢平坦較山豬獵寮廣大一些,但是不避風。我們再往前50公尺的林道平坦處上紮營。返回乾溪溝再下切約30米取水。
1700架好帳篷炊煮,享用第一天的大餐,一邊過濾行動水,卻發現濾水器止水閥配件忘了帶,只好想辦法來克服。
此行,德仁阿伯夫妻還帶了兩瓶酒,其中一瓶是1公升的VSOP,慶祝蕭叔叔考上校長甄試(我們分6個晚上喝完啦!)。天幕下搭配led氣氛燈串,播放音樂,泡紅茶,真是開心。這兩年的春節,妹妹除了玉穗社之行外,一些大行程因練球或比賽緣故都無法參與,今年一家齊聚,加上幾位老朋友,飯後當然要玩牌啦!
晚上,溫阿姨詢問怎麼會安排來走這麼冷門的古道?老爸說:台灣的歷史上,清代同治、光緒年間,北、中、南三條開山撫番道路的開闢,代表滿清政府終於將台灣視為正式的領土,願意投資人力與物力來守護、開發與建設。三條開山撫番道路分別是:北路-蘇花古道中路-八通關古道、南路-崑崙坳古道,皆是通往台灣東部人煙稀少的廣大天地。其中,「南路-崑崙坳古道」,最早開路也是最早完工的,最早廢棄也最少受到重視。閱讀書籍之後,對這條古道產生探查的濃厚動力。
崑崙坳古道的起點為鳳山縣治,經赤山、雙溪口、內社(來義社)、崑崙坳(古樓社)、大石巖,在衣丁山南鞍翻過中央山脈,下至金崙溪上游,再爬上大里力山東稜,順稜線下諸也葛社至虷仔崙(太麻里鄉金崙),再北上大貓裏(太麻里)到卑南覓(台東),全程94公里,所以我們未來幾天可要好好地努力才行。(資料來自於林務局委託楊南郡先生「崑崙坳古道人文史蹟調查報告」)
第二日112.01.21(除夕):營地-叉路口-清朝崑崙坳營盤-舊古樓-古樓社頭目遺址-戰歿勇士碑-水源處取水-叉路口-樹林營地宿營
昨日的崩塌狀況超乎預期,今日行程是輕裝往返舊古樓遺址,我們不敢大意,5點起床,0650出發。
0700岩壁崩塌,老獵人有架棉繩,小心使用。
0705-0711連續崩塌
0715崩塌嚴重,土石鬆滑,滑下去可就謝謝收看,我們開繩確保。
0735超大崩塌處,但土石較為穩固,後段上攀有樹根可攀緣,進入上層樹林中腰繞,不確保通過。
0804右側是人工開鑿的岩壁,左側是斷崖。小松叔叔撿到一顆完整的山羌頭,兩隻角都在,真是幸運。
0825老獵人的獵寮,有柴火與三角烤架,我們卸背休息,此處不避風,但通訊良好。
0841出發
0843叉路口,我們取右上的支線。
0848樹林邊平坦處,有一整齊方形堆石駁坎,中央長了一顆榕樹,作用可能類似崗哨或是家屋遺跡。附近樹上還釘有[林務局森林永久樣區]鋁牌,時間是101年,這裡是是昔日林務局的柳杉造林,我們決定回程來此紮營。
0858樹林間的古道,路寬約2.4-3.0公尺,下層有抓整齊的駁坎,是日治時期警備道規格。
0912古道兩邊的山坡,陸續出現一些駁坎,應該是耕地,有些比較完整的方形駁坎建築可能是工寮,一直延續到古樓社舊址,可見得此處人口眾多。不過好走得路段不多,開始出現崩塌地形,嚴重的需要高繞或下切,還有就是倒木實在非常多,鑽爬導致行進速度緩慢。
1000駁坎工寮
1024崑崙坳營盤址,往古樓社的步道上方約30公尺處。位於大武藏山東南稜上,是稜線上的寬闊平台,遺址基地廣大,有平台與駁坎遺跡。中間的方形駁坎堆切厚實,可能是較重要的辦公室,但是歷經149年的荒蕪,植物入侵盤據,勢必破壞更加嚴重。老爸說明清朝營盤與日治分駐所設置的差異:清朝營盤設置常距離部落大約1公里左右,目的在維護商旅安全,避免與原住民發生直接的衝突;日本則持優勢武力,將駐在所直接設置於部落內,具有監控和教育社眾的功能。
1045溪溝沖毀林道,上切下爬。沿途的藤蔓滋生,走來頭頂與腳下都卡卡。
1101崩塌處
1157進入超大崩塌地,一路土石鬆滑,要架繩也無從架起,小松叔叔慢慢踩著土石橫渡,到崩塌處中間時,就採半煞半滑的方式,慢慢溜下去,後面的夥伴,也依法炮製,雖然很驚險,但也只能硬著頭皮下去了,至於回程的問題,容後再議。
1226過大崩塌之後,進入崑崙坳社遺址,或稱舊古樓社,原來的意思是「冷風咻咻地吹」。位於七佳溪上游,中央山脈衣丁山、句奈山稜線以西,海拔介於800-1200公尺。
這裡遺址非常壯觀,是我們目前走過最大的石板屋遺址,根據調查,古樓社曾是台灣山地最大的部落,社眾超過400戶,2000人之多。它與來義社兩大部落以精緻石雕、木雕、服飾、器物、優美的居住環境、繁複的祭典儀式和傳說故事,讓日治時代早期的人類學家讚嘆為「山上的博物館」。在此放飛空拍機,企圖了解古樓社附近的全貌,希望可以與日治時期的圖片對照。古樓社空拍檔
我們先經過的兩間大石板屋,旁邊的大平台就是古樓駐在所,左右各有3層的階梯上平台,後面有一水泥水塔。更往前方平坦處,是小學,目前許多棵樹旁有堆了不少的鋸好的木頭,應該先前部落曾辦理尋根活動。
我們順著石板路而下,一眼望去都是廢棄的石板屋,實在壯觀,有人稱之為台灣的馬丘比丘。我倒是覺得這貫穿上下層家戶的石板路,還挺像無障礙坡道的,路旁左側還有一個水泥水塔。
依據文獻,排灣族有明顯的階級制度,在土地所有權上分為地主與佃農,在社會階級上分為貴族與平民。貴族階級又有大頭目、小頭目、祭司、長老之分,所有階級都是世襲的,制度為「長嗣繼承」,由最大的子女繼承家屋及家號。這種特殊的社會組織,從頭目大宅、頭目家前院的司令台、簷衍板雕刻、刺青,即可發現。如:每戶人家都有祖靈柱,豎立於頭目家家內及庭院的祖靈柱愈大,權威愈大;家屋門前廣場越寬,表示越有能力號召族人。
家屋除了石板之外,也用楠木、烏心石或樟木等作為支柱與樑木,部份梁柱歷經歲月洗禮仍保存下來。石板屋旁,還可見到陶壺,它是排灣族神聖貴重的東西,當五年祭祖靈回家時就是寄身在陶壺之內。排灣人起源有一傳說是,古代太陽自天上降下,淘氣地躲入陶壺,下了兩顆蛋,從裡面誕生了人類的祖先。
屋外有石砌的圍牆,圍成私有的庭院,為了對抗颱風侵襲,一般房屋室內低於室外,成為半穴居狀。
我們找到頭目家,因為他的門前庭院最大,有一長條的圍牆,對照日治時期的圖片,九芎樹旁的豎立石板為祭台,社眾曾經在頭目家的庭院前會議。這個頭目家前立柱saulaulai,在排灣族語義裡有「天梯、天線」的意思,可能是與祖靈或神明溝通的發射器。我們於頭目家前播放郭叔叔以族語向祖靈祝禱之錄音,也學樣將杯中的酒以古俗灑向四方。
在早期楊南郡老師紀錄中,頭目家中長滿了咬人貓,目前已經沒有了,可是屋基更加崩毀,有一些蕨類與小型植物入侵。後層的圍牆中設計一個方形凹洞,不知道是儲存糧食或是什麼用途?
老爸說:排灣族是全台灣原住民族中美術與藝術文化最發達的民族,除了精緻工藝品外,也常用鮮花來裝飾,可惜這次探訪,沒有找到鳥居龍藏(1900年)與楊南郡(2005年)等前輩看到的繁盛花草,不禁有點悵然。
1303石板屋旁發現一腳破雨鞋,或許時尋根之旅遺留的。出發前,請教來義村長與古樓村長,他們說好一段時間沒有辦理尋根活動了。
1311舊社旁邊上方處找到戰歿勇士碑,墓碑高約一人,後方有一長方形的墓穴,上面有以石板覆蓋,合葬著太平洋戰爭期間,戰死的古樓社高砂義勇軍的骨灰盒,但目前內部已經沒有東西了。
1320回程,因為路線比預期差太多,有人開始打著明日要撤退的主意。
1335回到大崩塌處前端,下面約80公尺處有小水源,我們全部都下切取水,因為時間已落後,擔心摸黑難找路,就不開鍋炊煮,背了20幾公升活水,從溪溝腰繞過大崩塌,勉強攀緣樹根,回到廢古道。
1700吃些乾糧,大家一鼓作氣,越過崩塌處與疊疊層層的倒木,終於回到老獵人的獵寮,背起背包,往古樓社的方向走約10分鐘,古道支線下方約60公尺處,有避風的平坦樹林,用刀鋸稍做修剪,就變成一個良好營地,足以抵擋夜晚低溫。
今晚是山下的除夕夜,晚餐除了豆乳雞等大餐外,加碼一大片烏魚子,左以洋蔥,蕭叔叔還贈送大家一枚金幣巧克力,真是貼心呀。
第三日112.01.22(大年初一):樹林營地-舊古道岔路口-大石巖岔路口-工寮-越稜-工寮杜鵑林-工寮-過溪-大石巖營盤-小水源營地宿營
0600出發
0610三叉路口右轉
0636廢林道茅草甚高,溫阿姨撿到鹿角,真是福星高照。
0643崩塌裸岩
0655-0705一段最好走的古道,植被清爽緩上,以為要苦盡甘來,沒想到不到10分鐘就到了不清楚的叉路口。直上的路線清晰,那是往衣丁山的步道,但是交叉比對地圖後,發現我們得進入右側的稜線路,雜草叢生,大家又打著撤退的主意。
0720新的崩塌處,幾近垂直的活斷崖,需要架繩小心通過。
0807新的長崩塌處,中間還有段新倒樹木,土石簌簌而落,小松叔叔擔任攻擊手架繩。0820全數安全通過。過了這處,大家知道不能走回頭路了,我們只能像過河的卒子,因為回頭太難!(影片檔)
0847小休,壓壓驚,德仁阿伯撿到一山豬頭,取得一顆獠牙。然後,我們繼續走破碎的古道。
0932轉稜處,左轉之後,找不到路跡,大家先休息,然後探路完,確定從岩壁下方腰繞再下切,這一段已無古道路徑,過了一個獵寮,崩解的岩石一路,小心踩踏而過,右下方的溪谷看得到,走不到呀,還要下切450公尺左右。
1025到達老獵人所說的危險崩壁,已經崩塌到頂了,無法高繞,只能腰切偏下橫渡,膽顫心驚的走。
1045找到對岸腰切點,進入樹林
1105以前的工寮遺址,都剩下駁坎。
1108杜鵑林,非常漂亮,幾乎是此行最漂亮的樹林景點,大家開始拍網美照,看來一時片刻走不了,老爸趁勢宣佈放飯,吃高山手做飯團。
1145背起背包進入杜鵑林隧道,上面還好走,但不久就樹枝卡住,有點難鑽,老爸與小松叔叔的鋁架背包更顯得辛苦。
1150杜鵑林左側裸崖
1205耕地駁坎
1207第四個工寮,房子右邊的柵欄是養小豬用的,好玩的是它還有個通道,可以讓豬跑出去?左邊的是灶,用來烘烤芋頭或獸肉使用。
這幾個沿途工寮都小而且石造,應該是以往的族人所使用,看來近年已經沒有使用的跡象。
1218鄰近溪谷上緣,要陡下並橫渡,這裡也是有危險性。
1232下切溪谷,繼續往下走
1300下切到溪邊,吃些行動糧再走。石頭旁發現一個帶有一角的山羌頭,小妞想要背走,卻害怕山羌骷顱頭,麗詩阿姨幫忙敲下山羌角帶走。
1346到達匯流口,附近有一堆巨大岩石,這也是當時清朝命名大石巖的緣由。大家休息,並嘗試找出大石巖營盤址位置。我們繞過匯流口往左向七佳溪上游支流切,這裡又有兩條分岔支流。我和妹妹各有一只雨鞋都操到破掉了,過溪時,必須善用單腳跳,以免進水。妹妹還發展出單腳旋轉踩石過溪的走法,滑稽的模樣,讓大家笑倒。
老爸從兩支流中間的極陡坡上攀大約50公尺,終於找到清兵營盤遺跡,依據調查報告,是一個長28公尺,寬24公尺的方形營盤。營盤圍牆厚達1.1公尺,內有營房的地基,在崑崙坳古道上的各營盤中,是較完整的一個,營盤有一大片的楓葉林,地面上佈滿楓葉。(影片檔)
營盤的前方屋基中,居然有一棵柚子樹,樹身傾倒後繼續生長,樹幹由橫向再垂直向上,地面上有5.6顆乾癟的白柚,真是特別呀!不禁讓人好奇這株柚子樹的來歷?阿寶此時使用空拍機紀錄營盤址與附近河道狀況,不過沿途的營盤址皆因時光久遠,樹木植被高密,空拍已經不容易看清楚遺跡了,真可惜。也因為河流的向下沖刷侵蝕作用,營盤舊址的位置一直在升高當中。空拍影片檔 空拍影片檔2
1442整裝好出發,往右側支流續走,但是溪流濕滑,無法走水路向上,我們先右切進入茂密林向上。
1448切回溪邊,開始走溪溝。兩側都有一些巨大岩石。後面遇到瀑布,要往右切,穿越密林真是卡卡而惱人。後來溪溝可能形成伏流而無水。大家討論是否要背水準備紮營或是不背水繼續前進。後來決定再走一段看看有無適宜的營地再決定。
1600遇到溪谷大崩塌,倒木塞住整個河道,我們往左上切高河階地,發現最上層較平坦,且居然還有一座大家屋的屋基,應該也是先前族人所居住。大家為了是否要紮營於此又討論了一下,後來還是決定往前推進,因為返回溪谷取水,來回要一小時,只能拼拼看運氣。
1613下切乾溪谷,繼續往上游走。
1635高河階地,上面平坦佈滿青草,但是無水。我們休息後決定推進到老獵人所說的小水源營地,希望不要乾涸才好。
1705破碎溪溝地形,走來吃力,但好消息是有活水源。蕭叔叔用塑膠袋當底,從石頭縫下承接了30公升的活水,解決了今晚與明早的用水。
不過因為是小溪溝處,地面都是大小石塊而不平整,且無法搭3頂4人帳,於是我們開始整地,一塊空地用作炊煮,架起天幕並做露宿之用。其餘勉強整理出2塊小營地,兩邊都是卵石與落差,地面上鋪蕨類,再鋪上睡墊勉強睡,倒也一夜好眠。
吃完豐盛晚餐,繼續泡茶與喝小酒,大家邊喀瓜子邊玩牌,整座深山裡,充滿了歡笑聲。
第四日112.01.23(大年初二):小水源營地-衣丁山鞍部越稜-水鹿泳池-金崙溪-屯兵空營營盤-金崙溪-溪邊沙洲宿營
0530起床,沒設鬧鐘睡過頭了
0718出發,開始從乾溪溝往鞍部上攀,山溝潮溼容易滑跤。之後就沒了路徑,無法形容,只能說嘗試亂切,很難走。
0751右側乾溪溝盡頭,不是正確的路徑,撤回,改走左側腰繞,處處都有淡淡的路徑,可能是水鹿走出的。蕨類植物甚多,就是抓方向往上切。
0824高處鞍部。我們大休,看前方的山頭雲霧滲入,猶如山水畫仙境,但陽光不見了,也是個警訊。
0843出發,走在稜線上,比較寬敞舒服。
0905抵達牛樟樹區,開始下起霧雨來。一棵巨大的牛樟樹從基部被鋸斷,散發濃濃樟樹精油味道,大家說我的腳太臭了,取一些粉末來放鞋底。附近一棵樹則有黑熊的抓痕,地面上也有許多動物的糞便,代表這附近野生動物眾多。
0928八爪章魚形狀的板跟樹。
1114下起小雨,穿上雨披和雨衣褲,抵達一個樹洞,下面鋪了許多乾草,應該是獵人的草寮。
1150雨勢加大,我們到達一個轉稜處,樹下休息。吃些行動糧,不好開鍋煮麵了,接下來就是開始腰繞,過崩塌處再下切到溪谷。
1326一個楓葉形狀的水鹿池。
1333一個更大的水鹿池
1422逐漸雨停,走入樹林中,一路下切,下過雨樹根很濕滑,經常出現全壘打(跌跤),還好沒有大傷害。
1432溪邊,金崙溪的上游,在此卸下重裝休息,發現身上有許多螞蝗,雨褲內外尤其多,趕緊彈走。
老爸輕裝前往屯兵空營,我們自主休息。老爸強登上山頭,沒有發現營盤址,稍微下降後再往溪谷上游尋找,過程中發現有鋼索製成的補獵陷阱,好險沒有一頭栽進去,不然就變成獵物了。往下走不久,就找到營盤,佔地廣大,也明顯的平坦,小溪兩岸都有,但右側營盤的疊石駁坎較不明顯,幾乎都被植物給盤據了,最後找到重要標誌-三石灶,此地氣候濕冷不宜久居,南路開通後並未作為營哨,所以稱為「空營」。回程卻發現登山杖的下半段遺失了,密林中找尋良久,終於放棄回切溪邊。老爸覺得小腿肚癢痛,檢查後發現被蟲咬,當作螞蝗也不以為意。
1527出發,順著溪邊往下走。
1539抵老獵人的一處獵寮,利用大樹頭架起烤架,空地較小,附近過於潮濕,後面的大石頭下還藏有一些鋸好的木柴。我們繼續前行,順溪踏石而下。
1555溪邊左側上岸20公尺處有老獵人的營地,雖然烤架與柴火具備,但過於潮濕,我們續走4分鐘,溪邊有處乾爽的砂石空地,面積較廣,我們整地後搭帳。
這裡發現有一小隻撈漁網,大家開始想辦法抓魚,可是無論是綁繩子垂釣或是用登山杖做撈網,搞了許久,沒有大一點的苦花願意上鉤,白花費了一些麵包屑。入夜後,傳來陣陣奇特的鳥叫聲,對照藍兄的紀錄,應該是稀有的褐林鴞,看來這裡有穩定的族群。
大餐吃完,大家為壽星-德仁阿伯慶生,阿伯說今年在崑崙坳的深山裡,度過一個難忘而超特別的生日。生日歌唱罷,大家開始泡茶、啃瓜子與打牌,度過歡樂的夜晚。阿姨說:希望歲歲有今日,年年都有今朝,老爸接說:年年都到崑崙坳…大家異口同聲說:不要呀!妹妹:我先減一…
第五日112.01.24(大年初三):沙洲營地-坑底營盤-工寮-清古道-瀑布-樹洞廢林道上迫降宿營
0635溪邊收拾裝備後出發,順著溪流往下切
0710過溪,右邊有一大石洞
0751卸下重裝,老爸前往坑底營盤遺址探查,我們鵝卵石灘上泡茶等候,我放空拍機拍攝溪谷地形,今早沒有太陽,雲霧開始由東部瀰漫進來,不是好徵兆。
0759老爸從右後方的支流乾溪溝上切山坡,8分鐘後就找到坑底營盤,位在大里力山對面,金崙溪支流那保那保溪北岸,目前還有屋基、駁坎與三石灶,往東方向還有一些平坦空地,但都成為了樹林。這裡駁坎較為特別的是下層豎立,上層橫疊的方式堆疊。三石灶已經被蕨類淹沒,老爸將附近蕨類拔除,比較能看清楚樣貌,想想,這可是149年前清朝官兵炊煮的工具與地方耶。(溪谷空拍影片檔)
0833回到溪邊,紅茶喝一壺再走。霧雨轉大,穿起雨衣。
古道翻過中央山脈主稜後,是巨木陰森、地形險惡的溪源地帶,加上東西兩股氣流,經常在此地衝撞,所謂「上崖懸升、下壑眢墜、古木慘碧、陰風怒號之地,勇丁相顧失色…」。因為勇丁不敢前進,於是此地暫時駐兵,等待後援。今日的濕冷強大鋒面來臨,狀況與149年前的情景類似。
0847順著溪床走,遇到形狀奇特的岩石。
0900抵老獵人的一處大石頭工寮,裡面有藏一些柴火與藍白帆布。
0928順著溪溝繼續走,抵達老獵人另一處的工寮,有一隻刷魚鱗的鐵扒,還有一鋁鍋,不過看狀況,老獵人很久沒來這裡了
0934蕭叔叔於溪邊撿到一隻釣竿,不過因為下雨,所以大家就無法悠閒地嘗試釣魚了。
0937一路走溪床,巨石累疊,左右兩側的巨石,像似這溪流的一對門神,左側一顆類似巨魚的樣子。
1000準備離開溪流,尋找山腰間的古道,這時候兵分三路去尋找,德仁阿伯從岩壁爬高繞,小松叔叔與蕭叔叔往下游的側邊探尋,老爸從崩溪溝上切,發現都可以但都不好上切。我們就從下游100米左右的右邊上切稜線。這一段路因為下雨濕滑,泥濘不堪,還要鑽雜木林,十分阿雜。
1145倒木溪溝,小心下切
1200大崩塌地,有支流的瀑布嚴重沖刷,先往上探路,發現無法高繞過瀑布,只能選擇下切到瀑布下方約70米處的岩壁,再慢慢硬切上岩壁,只能像似山羊一樣緊緊地抓住岩壁,攀登上山腰進入林內。後面就是原始難走的雜木林中亂竄,連一塊平坦之處也沒有,上杜鵑稜線時也需要鋸除幾處,不然卡到無法前行。這種狀況下,當然預計於瀑布邊的午餐飯糰也只能省略跳過。
1418雨勢加大,不知過了幾次破碎地形,大家繼續雨中對照行跡找路,速度很慢,相機都收起來,所以無法說明這段路。只記得因為有刺籐,不想帶手套的小松叔叔與德仁阿伯雙手都被刺傷,阿伯還血流整手掌,趕緊止血後續行。
1500避難樹洞,地面上撿到半顆動物吃過的大瓜,附近好像有林道經過,是今日行程中最平坦的一處空地。時間尚早,休息後繼續找路推進。往下切雨鞋推走草披與蕨類,後面就變成泥巴路,大家一路滑下去,後面走的人越滑。
1530下切80米處的下層平坦處,就失去了獵徑,找來找去,總是無法突破。一顆大樹木兩側都有砍痕,左走不對,右上切遇到危險崩壁也難以突破。後來決定由左下切入樹叢,但不久就卡住,此際已經超過下午4點10分,老爸宣佈撤回上層類似林道的平坦處,緊急迫降。因為今日帶有水氣的寒流來襲,加上雨中硬拼10小時,大家體能幾乎已經達到極限了。
只是要回到上層類似林道的平坦處也非易事,因為滑下來的泥巴路,無法再爬上去,只能從旁另開新路,好不容易雨中撐回類林道的平坦處。趕緊互相合作,綁好天幕,大家先加件衣服,以免失溫。再於天幕下開帳篷,帳篷移出後炊煮。下雨的好處,就是天幕下就可蒐集到許多雨水,免除找水源的問題。
妹妹與蕭叔叔他們那頂帳篷,距離天幕稍遠,風寒雨大,他們躲在帳內吃應該屬於午餐的生冷飯糰,媽媽將熱薑茶與鹹粥送過去,他們直呼-真是大里力山的暖心外送呀!
這裡有不穩定通訊,叔叔說新聞報導2000公尺的中北部山區都下雪了,難怪我們這裡天候也這麼惡劣!
晚上要整理乾淨清爽的帳篷入睡也非易事,這裡有一些螞蝗蠢動,還有八角怪(硬蜱),阿伯於外套上抓到,施以火刑。但是仍有一些漏網之魚,起床時,我們地墊上有隻肥滾滾螞蝗,媽媽的睡袋上沾染好幾滴鮮血,內外帳之間也有一隻肥螞蝗。老爸睡覺時才脫下雨褲,發現被蟲叮咬處出現2塊大約4*4公分的大面積潰爛與水泡,簡易處理後入睡。總之,今日真是煎熬的一天呀!
晚上10點多,妹妹和溫阿姨還在帳篷內繼續唱歌、練歌,深山猶有弦歌聲,我們只能說佩服呀!
第六日112.01.25:避難樹洞-泰雅工寮-諸也葛三角點-諸也葛營盤-金崙溪匯流口-近黃溫泉
一天一夜的寒雨窸窣,寒冷讓我們提不起早起的動力,但是好消息是雨終於停了,爬出帳篷,炊煮早餐熱食,好好補充一下。
0838收拾好濕漉漉的裝備,穿起雨衣褲出發。泥巴路要重新走一趟,雨停後,也比較好判斷路徑,原來昨日下午是被獵人的一些砍痕誤導而困住。
0855蕭叔叔昨日的右上切方向,今日看來可以突破,穿越濃茂的雜木,再陡上切進入杜鵑混合林
0933看到一段比較像似古道的路徑
0938抵達溪溝,有流水,應該是這兩日的下雨所造成。下切一段溪溝後再右上切
1013抵達另一處溪溝,有水,繼續翻過稜線
1024抵達另一處溪溝,有水
1100一棵樹從根拔起而倒
1108小瀑布水源,上切15公尺就是老獵人的獵寮,有鍋子與簡易烤架,但腹地不大且不平整。慶幸昨晚決定迫降是正確的決定,因為雨停的狀況下,我們居然推進了2.5小時才到達這裡。
1116在獵寮之後,看到了左下方50公尺有一藍白帆布撐起的大獵寮,較為寬敞與乾燥,決定卸背休息,因時間拖延甚多,吃些行動糧,中餐也省略了。
1145出發,附近有一些獵徑,但都不正確,只得回推到原本高度的腰繞路
1158左邊有水鹿池
1209杜鵑稜線,佈滿青苔有彈性的綠色小徑,心情稍微受到撫慰
1240左側有一大的泥巴池,繞過泥巴池,小心地找稜線,因為附近分稜很多,走叉了就會偏離很遠。
1326老獵人的獵寮,只剩下散落的藍白帆布,地面潮濕不好休,大家還想要去諸也葛營盤,所以休息一下就出發。一路下降往南有林道,有刺的黃藤開始出現,後面越來越多。
1430小鞍部接上南有林道,但是我們的路徑是要翻越諸也葛山,再到諸也葛營盤,想到要繼續於雜木林中爬升200公尺,真是感到無力呀!老爸解釋說日本與清朝古道的差異點,清朝古道通常是擷取最短路線,直接爬上爬下,可能會有石階等做輔助,落差大,讓商旅可通行而已;日治的警備道則考量以馬拉砲車,所以基本規格為寬度2.4公尺,落差小,以之字形方式迂迴繞升。
1508爬上諸也葛山的”山字”三角點,基石上下層已經分離,拍照後,輕輕放回扶正。
1520出發,要下降600多米。沿途有許多藤蔓及雜木林擋道,鑽行費力。
1616往諸也葛營盤前有許多駁嵌,這些是以前的諸也葛社遺址,分佈面積廣大,依據文獻報告,諸也葛社以往也是排灣東部的大社之一。
1720下切到左轉腰繞處,可以望見最下方溪谷支流,大家思考是否要下切支流迫降,稍做討論後決定先到諸也葛營盤。
1742許多鳥鳴,包含台灣畫眉群起歌唱,天籟仙樂。
1745終於在昏暗中抵達諸也葛營盤,依據資料,此一遺址位於大里力山東稜稜尾上,為那保那保溪與大里力溪兩溪會流點的上方,海拔352公尺,基地平坦、寬達70公尺,有石牆、駁坎,還有三處石階,各為26階、4階、11階,在崑崙坳古道中,是最完整的一個。昏暗中我們只拍了南邊26階的石階,其餘的只能留待下次再探訪。因為早上到現在,很少卸下重裝,也因為天氣好轉而開始缺水,這遺址附近雖然尚稱平坦,但需要下切到河邊取水。
1800諸也葛營盤遺址旁四處找尋較佳的下切點,因為陡峭落差且土石鬆落,我們用10米繩輔助下切,18:17大家逐一安全下降到高河階地。
支流的溪水就在下一層的河灘,我們稍做休息,討論是否要於此一平坦廣大的沙灘地上紮營,女性同胞們都想拼去近黃溫泉看看,男性同胞們只好捨命相陪,看直線距離還超過1.5公里!唉,女生不懂男生的累(淚)呀!先下切河床,走到匯流口。
1830走在前方的阿伯與小松叔叔發現一隻山羌,用頭燈照射後,山羌便愣住了,大家用頭燈照射,後來阿伯撲上去捉住了,山羌哀號求饒,我們撫摸與觀察牠之後,就放走了,覺得山神對我們此行很庇佑,不用多殺生耶!這是很奇特空手抓山羌經驗,讓我們一時忘卻疲憊。
1900繞過匯流口往左支流上切,聞到越來越濃的硫磺味,用手摸一下小溪水溫,居然是溫的,大家很開心鼓起餘勇,終於抵達近黃溫泉池畔。溫泉池整理得挺舒適,重點是我們包場,太開心了。架起大天幕,開始炊煮,並且將潮濕的帳篷與地布等拿出來吹乾。今晚一樣一半睡天幕下,一半睡帳篷。
2100吃完飯,大家開始衝向溫泉池,老爸於池邊架好led燈串,加上音樂,真是舒服的享受呀!旁邊另有一小池,溫度略低些,可以調配,可惜有小蟲鑽動,阿伯甚至跳入冰冷溪水裡,循環做三溫暖呢!
2250開始玩牌,我與妹妹的背包中找出一些餅乾,阿伯與老爸他們泡紅茶聊天,我們則玩得不亦樂乎,小松叔叔喜歡作弊,但是技法拙劣,被我們拆穿好幾次,真是笑到不行。
2400撐了一天的重裝,走了十幾個小時,終於可以放鬆睡覺了~
第七日112.01.26:近黃溫泉-金崙溪匯流口-大武山自然保留區鐵牌-接駁賦歸
早上說可以睡到自然醒,但是5點多,叔叔與阿伯他們就再度浸泡溫泉池。
0730起床,慢慢地吃早餐,整理裝備。陽光從東方照射於我們身後的山脈上,河床仍是一片寧靜。
0900整理好,慢慢走出去匯流口。途中要過溪好幾次,因為匯流之後水較深,必須脫雨鞋,我和老爸乾脆脫下外褲,穿內褲好走且不擔心弄濕褲腳,老爸的小腿蟲咬處已經形成11*16公分的大片紅腫與水泡了。
1020當地的吉普車來接我們了,可惜一台半路故障拖回,老爸和妹妹先搭車到接駁點,車再回頭接我們,車子於溪床卵石上跑不快,十分顛簸,但免踢溪床,也是新鮮的體驗。我趁機進行空拍作業,飛到諸也葛營盤上方,也是植被繁茂,看不清楚遺址了。
司機自稱”小黑”哥,也是排灣族人,對於我們的探勘之旅很有興趣,他說他的祖先來自於西部的舊筏灣部落,剛好這地方我們去過幾趟,甚至住在舊部落(筏灣與射鹿)兩次呢!小黑哥說日後我們再去探查的話,他可以帶我們去近黃社與濱茂社,之間還有社路古道。老爸很高興地答應,這樣可以獲得更完整的金崙溪這帶舊部落與古道的資訊。
接駁點位於溪邊上的路底,這裡有個提醒牌,告知我們將到達大武山自然保留區,需要申請,以免被罰款。妹妹先到接駁點,小黑哥朋友提供沙灘車讓妹妹體驗,真是新鮮有趣,等我來到之後,也體驗沙灘車衝河床的樂趣,差點卡在大石,還好虛驚一場。
1130全員到齊,再將各項裝備整理好上車。
1230大武鄉”葛的店”慶功宴。享用豐盛的海產美食,舉杯互祝”活著真好!”哈哈,踏上歸程。
附註:
1.建議讀行資料:(1)《台灣百年前的足跡》(楊南郡,玉山社)、(2)《1081025崑崙坳古道-人文史蹟調查報告》(楊南郡,2005,林務局)、(3)《探險台灣》(鳥居龍藏,楊南郡譯,遠流)、(4)《生蕃行腳》(森丑之助,楊南郡譯,遠流)等
2.此一路線非常破碎,崩塌連連,沒有明顯路徑,即使有gps也需要不斷尋路,且在溪谷茂林中,手持gps誤差大,忽之在左,忽焉在右,隨時都在花時間找路。
3.本行程幾乎無布條和拉繩等人為設施,並非一般登山路線,危險性高,本紀錄僅提供參考。每年下雨造成的溪溝路況與崩塌點都在快速變化中,我們此行帶有4條繩索與釦環,沿途使用刀鋸闢路徑,故想探訪者請謹慎評估。
4.此路線須申請入山證,以及申請進入大武山自然保留區。
※如果想要了解黃家小隊先前近400趟行程紀錄,請參考部落格
https://blog.xuite.net/aet156798/twblog
您喜歡讀行嗎?您希望輕鬆徜徉山林嗎?
想要知道最近的出團訊息,可參閱黃家小隊粉絲頁喔!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524230944469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