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戶外活動資訊平台
2020/11/23
〈淺談揪團登山模式的風險〉 2020/11/23
從幾年前開始,網路上以及私底下越來越流行使用「揪團」的名義代替「領隊」的名義舉辦登山活動。 (請注意,我在本文所謂的揪團隊伍和自組隊是有不同的涵義。 在本文的最底下,我會稍微提一下自組隊。)
從我個人的觀察,這些主辦人自稱為「揪團」的主要目的是想要躲避「領隊」的法律責任。不過,縱使以揪團的方式開辦活動可以讓主辦人避開某些的法律責任,但是否會因而增加發生山難的機率則是我們不可忽視的問題。所以,我在本文想分享我對於揪團模式的登山風險的初淺看法,還請登山界的各位前輩多多指正。(當然並非所有的揪團活動都是屬於我在底下所要介紹的類型。)
首先,我們都知道登山是有極高風險的運動,所以大家才會想要組隊爬山,然後藉由團隊合作的力量以求降低這些風險。可是人們在危險關頭時,往往會眾說紛紜。大家若是不能迅速達成一致性的正確行動,則有可能會擴大危機的嚴重程度。所以,為了迅速達到團隊合作、遵守紀律的一致而且正確的行動,每支登山隊伍都需要有一位領導者,用各種的決策方式,來擬定並且執行決策的解決當下的危機問題。除此之外,我們也需要這位領導者在隊伍出發之前,就能事先完善的擬定登山的相關計畫,以提高大家的登山安全。
這些決策方式包含領導者按照自己的登山知識和經驗、當下隊伍成員的身心狀態、當下的天候狀況以及當下的地理條件,獨裁式的做出研判和決策;或者是領導者參考嚮導的專業建議或是資深隊員們的意見而做出決策;或者是開放全體隊員討論而後做出決策(可能是領導者自己做出決策,也可能是投票表決)。
無論決策的方式如何,每支登山隊伍總是會需要有這麼一位的領導者在帶隊爬山。從我個人的角度來說,無論我們把這位領導者稱為「領隊」或是稱為「揪團」,他就是登山隊在面臨各種問題--- 小到休息時間與地點的決定,大到解決各種危機問題 --- 負責形成決策、執行決策以及承擔因為這些決策而所需要負擔的責任。我把這樣的人稱呼為「登山隊伍的最後決策者」。
任何一支隊伍一定要有一位最後決策者,才能達成組隊登山的最終目的 --- 用團隊的力量降低登山的風險。 沒有這樣人物的隊伍,對我來說,就不是真正的登山隊伍。 為了登山安全,大家最好是不要跟著這樣的隊伍爬山。
(對我來說,「揪團」主辦人可以躲避責任的惟一方法就是在揪團的網頁告訴大家,在大家集合出發之前,需要自薦或是共同推舉或是投票表決一位成員擔任我在上面所提到的登山隊伍的最後決策者。若是無法順利產生這樣的人的話,則由揪團人自任領導者,或者是取消行程。若是沒有產生領導者而「揪團」主辦人仍舊堅持出隊爬山,對我來說,他應該負擔組隊不完整的責任以及其他因為這個責任而衍生的責任。)
我在上面提到每支登山隊伍一定會需要有一位「最後決策者」,以擬定、執行、負責登山過程各種大大小小問題的決策。傳統登山隊伍的領隊很顯然就是這樣的一位決策者。
但是因為擔任最後決策者的帶人爬山需要負擔相當大的法律責任與道義責任,所以這幾年來,有越來越多的登山隊伍採用「揪團」的模式開辦登山活動,希望藉此避開任何與領隊相關的法律責任。另一方面,因為傳統登山社團高山行程的團費都相當的昂貴,於是有不少人會想要參加以分攤費用為主的揪團行程。因此,揪團活動是一個有供給也有需求的市場。不過,此市場需求很有可能是屬於資訊不對稱之下的需求。因而,只要有更多、更公開透明的資訊,這樣的需求就有可能會減少許多。
以揪團的名義開辦活動是否可以避開負擔最後決策者的責任,我們就讓有心的法界人士來釐清問題。不過,我覺得我們有必要思考想要避開領隊責任而又想要帶人爬山的揪團爬山模式所產生的登山風險。
從我個人的觀察來說,傳統組隊爬山的目的在於利用團隊合作的方式來降低登山的風險;而揪團組隊爬山的目的在於分攤車資。因而,傳統登山隊伍需要有一位領隊來擔任最後決策者的角色,以發揮團隊合作的力量。相反地,為了避開擔任領隊的責任,揪團的登山隊伍是以「人人是領隊、各個是嚮導」的精神爬山。所以,下了專車之後,大家很可能就各走各的路,前後距離也有可能會拉的很遠。
當然,負責揪團的人總是會有自己的核心成員或是好朋友,於是這些人應該是會以隊伍的模式走在一起,以求降低彼此的登山風險。但是,其他的隊員就只好各自承擔登山風險。畢竟參加這樣的隊伍的主要目的在於分攤車資,而揪團人也沒有收取嚮導費。(不過,我個人相當質疑沒有收取嚮導費就不需承擔領隊責任的論點。)
在進一步討論揪團爬山的風險問題之前,首先,請讓我先分享我個人參加一個相當獨特的登山隊的經驗。我個人非常喜歡攀爬中級山,尤其是連稜縱走的行程。所以在大約20年前左右,我參加國內北部地區一支每個週末都會安排中級山連稜縱走行程的登山隊。
這支登山隊有三個特點。第一,它的爬升落差很大、路程很遠、速度很快。第二,每個隊員都需要有自己獨立爬山的能力,因為幾乎不會有人會等你。所以,幾乎每一位隊員都是嚮導級的登山客。第三,領隊自己不爬山,而是由一位嚮導幫忙帶隊爬山。
前面提到參加這種「人人是領隊、各個是嚮導」的行程,需要有獨攀的能力。雖然我當時沒有GPS,但是看地圖、找路爬山,對我來說不是難事,更何況我總是有各種的「天使」來幫助我找路爬山。 但是除了找路的能力之外,我剛開始參加這支登山隊爬山的時候,雖然我的速度已經不算慢了,但是往往有一種「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感覺,因為在我前後相隔很遠的距離都沒有看到任何一位隊友,也沒有聽到任何一位隊友的聲音。因此,為了登山安全,我開始提升自己的負重能力而攜帶相當多的裝備爬山。
簡單來說,我應該是全隊負重第三多的人。負重最多的人是因為他幫女朋友背負裝備和水果的關係。負重第二多的人雖然已經完成百岳,但是她因為擔心迷路而需要獨自在山上過夜的關係,所以攜帶很多的裝備和衣服爬山。不過,我們等一下會提到她的裝備也的確幫忙她自己度過迷路失溫的危險。
基本上,除了一般裝備之外,無論天氣的狀況如何,我一定會攜帶兩截式的雨衣雨褲、緊急過夜裝備、個人醫藥小包、在雨中也可以升火的裝備、保暖衣物、頭燈和強光手電筒,甚至也會攜帶爐頭、瓦斯和鍋具。換句話說,我會攜帶足以讓我在山上緊急度過一夜的裝備爬山,哪怕這是爬升落差很大、路程很遠、行進速度很快的登山行程。所以,背負10公斤的裝備攀爬單日連稜縱走的中級山路線已經成為我多年的登山習慣。
雖然這支登山隊的領隊沒有親自帶隊爬山,但他卻不是只在登山口等待迷路的隊員自行下山的人。每當有人迷路時,這位領隊除了報案之外,他還會自掏腰包的聘請當地的原住民幫忙搜救。因為當地的原住民相當熟悉自己的山區,所以很快就可以把人找回來。
舉例來說,在某一次的虎禮山行程,我在前面所提到的背負裝備第二多的隊友在下山的時候,被一條寬大好走的獵徑誤導而迷路。幸好她當下非常機警的發現自己已經迷路,同時哪怕她已經爬完百岳而有很豐富的登山經驗,她仍舊很正確的就在原地不動的等待救援。然後趕緊換上乾燥的備用衣服以免失溫。之後,她試著和領隊聯絡。另一方面,領隊在發現有一位隊員迷路而沒有下山,並且在我們自己回頭上山也沒有找到之下,除了報案之外,馬上自己花錢的聘請當地原住民幫忙找人。原住民在電話聯絡上這位迷路的隊員之後,詢問她可以在那個方向看到泰崗部落的燈光。原住民從這個問題的答案,立刻知道她大約的迷路位置。所以,在半夜的時候,就立即把人平安的帶回部落。
以上所分享的個人經驗有幾個重點,或許可以給想要參加「人人是領隊、各個是嚮導」的揪團行程的人當作參考。首先,為了降低我個人的登山風險,我持續的增加自己的體能、提升登山技能、吸取登山知識與經驗,同時也訓練自己的負重能力以背負更多的裝備爬山。所以,我後來不但可以很輕鬆的緊緊跟著嚮導爬山,也可以很自在的走在隊伍的最後面,主動幫助新來的隊友們可以更安全的爬山,以及更容易的融入隊伍。
除此之外,我以及隊友們也學習如何處理登山意外事件,以避免發生山難。例如,在落單迷路的時候,需要謹慎的研判自己應該在原地待援還是應該尋找正確的路徑。若是原地待援,需要進一步的做那些處理以保護自己;若是尋找正確的路徑,則又應該如何找法,才不會迷路越迷越深。
其次,雖然隊伍講究登山速度,因此有些人會落單,甚至迷路。但是一旦發現有人迷路而沒有下山,我們不但會當下立即上山回去找人,而且領隊也會聘請原住民來幫忙找人。在原住民朋友的幫助之下,我們當天很快就可以把人找回。
當然,現在消防單位的搜尋能力已經有非常大的進步。在20年前,國內消防單位因為編制和預算的限制,當時的搜救能力確實不足。 但是經過相關單位20年來的努力,目前的搜救能力已經是不可同日而語。我們若是以20年前的虎禮山搜救案例和幾年前我所參加的虎子山搜救案例互做比較,無論是搜救的組織、策略、能力和資源都顯現出非常多的進步與優異的表現。
從以上所分享的經驗來看,我們建議想要參加揪團行程的人要先仔細的思考自己能否承擔獨攀登山的風險,因為很有可能會變成是自己一個人在獨攀爬山。其次,不要越級挑戰超過自己目前能力的登山行程,尤其是要把會變成是自己在獨攀的可能性考慮進來。第三,要時時的提升自己的登山體能、技能、知識、負重能力,同時也要培養正確的登山態度。第四,要考慮所參加的隊伍是否會主動積極的尋找迷失的隊員,而不會只是在登山口等待迷失的隊員自己下山,或是只會報案而不會更積極的聘請當地的原住民幫忙搜尋。
現今的揪團登山模式比我之前所參加的登山隊伍有更多的風險。因為揪團主辦的人不想負擔領隊的責任,所以揪團隊伍於是缺少一位領隊帶領大家爬山。因此,整支隊伍往往就會缺乏「回望等候、同進同出、主動搜尋」的登山紀律與作為。於是從登山口出發之後,很多的揪團隊伍就以「人人是領隊、各個是嚮導」的方式爬山。因此,除非是揪團主辦的核心隊員或是好朋友,否則就有可能某些人就會變成是自己在獨攀的情形。
在一般的登山隊伍,有經驗的領隊會要求與提醒隊員們在登山行進時,走在前面的人需要「回望等候」走在後面的人,好讓大家能夠盡量的走在一起。如果發現走在後面的人沒有跟上來,則需要立即通知走在自己前面的隊友停止前進的等候自己,同時自己也停止前進的等候還沒有跟來的隊友。甚至,在必要時,領隊或是嚮導就要回去尋找落後的隊員。尤其是在叉路口和危險地形,更是需要回望等候後面的隊友。在一個等待一個的連動下,領隊就可以利用「回望等候」的登山習慣與秩序,將原本有可能互不認識的整支隊伍串連在一起,進而減少落單、迷路、落谷等等的登山意外事件。
我們在前面一再提到,傳統登山隊組隊爬山的目的在於使用團隊的力量來減少登山的風險,好讓大家可以一起出來爬山、一起平安下山。所以萬一當某位隊員發生登山意外時,大家就在領隊的指揮下,分工合作的發揮自己的力量,幫助隊友可以脫離險境的平安下山,而達到「同進同出」的目的。
在「回望等候、同進同出」的紀律下,萬一仍舊有隊員迷路或是其他意外而沒有歸隊時,領隊會立即主動積極的搜尋隊員。若是發揮隊伍的力量仍舊無法搜回隊員,則會通報登山社團的相關人員,一邊幫忙報案、一邊幫忙聯絡家屬、一邊動員社團的資源幫助搜尋隊員,甚至聘請當地的原住民幫忙搜救隊員。
因此,在傳統登山隊的「回望等候、同進同出、主動搜尋」的登山紀律與作為之下,可以大大的降低隊員們在山上的風險。這樣才不至於發生全隊在登山口等待還未下山的隊員,而該名隊員卻是罹難在山頭附近的步道;或者是全隊在休息地點等候隊員,而該名隊員卻是已經摔落深谷,最後失溫罹難等等的憾事。
當然,傳統登山隊還有其他的作為來更進一步的減少登山風險,例如給與領隊和嚮導嚴格的登山訓練、擬定妥善的登山計劃、適當的篩選隊員、舉辦行前訓練與會議、完整的留守人制度、社團的搜救組織與訓練等等。透過這些的組織與作為可以讓在山上的登山隊伍更進一步的降低登山風險。
在瞭解傳統登山隊的組織、運作、作為與原則之後,反觀「揪團」的組隊與行進的登山模式,我們可以預期這樣的隊伍會有較高的登山風險。尤其是,當有些不明白揪團隊伍的特性的登山初學者,因為團費便宜和行程路線熱門而報名參加,同時若是揪團主辦為了多一些人來分攤費用而沒有認真的篩選隊員,就有可能發生毫無獨攀能力與準備的人卻是需要面臨獨攀爬山的狀況,以至於無法跟上隊伍,甚至發生不幸的山難事件的情況。這時候,我們往往就會聽到揪團主辦者把山難事件歸咎於山難者「脫隊」。(對我來說,其實很有可能是遺棄隊員而非隊員脫隊,甚至有可能從招募隊員開始,就有打算遺棄跟不上隊伍的隊員的想法。)
所以,我在上面建議大家在想要報名參加揪團隊伍的行程之前,需要先審慎評估自己是否有獨攀的能力與經驗;是否有足夠的登山體能、技能、知識、經驗、負重能力,裝備、正確的登山態度等等而可以獨闖山林。但是如果自己無法獨攀爬山,同時揪團隊伍不會回望等候、同進同出、主動搜尋,則建議大家最好是不要參加這樣的行程,而花個1萬元的高山團費或是1千元的中級山團費,參加有聲譽的傳統登山社團所舉辦的活動。 否則,大家千萬不要為了貪圖便宜的團費而讓自己寶貴的生命陷入險境。大家寶貴而美麗的生命遠比昂貴的團費來得貴重多了。我個人誠懇的建議大家,寧可少爬幾次的高山,然後把錢省下來參加有聲譽的傳統登山隊伍的行程。這樣既可以欣賞高山之美,同時也可以大大的保護自己寶貴生命的安全。
當然,網路上也有一些按照傳統登山模式爬山的自組隊。這些自組隊一樣的有領隊,一樣的講求團隊合作和遵守紀律以及其他的登山規範。而且這些自組隊也往往和揪團隊伍一樣的採取均攤費用的收費模式。領隊雖然是沒有收取任何費用的義務職,但是他的優異程度並不會輸給任何的登山隊伍,因為他只是想要帶領大家去接近美麗的大自然、去探索深邃迷人的台灣而已。這樣的自組隊當然就相當值得大家報名參加它的登山活動。
參考資料:
Taiiwangogogo, 〈是領隊? 是揪團?〉, 2020/11/21
https://www.instagram.com/p/CH24n0OB6Qq/?igshid=o4nwuxu9bg4f
Taiiwangogogo, 〈再論「揪團」爬山 (1)〉, 2020/11/22
https://www.instagram.com/p/CH5fE3oh__5/?igshid=1t6pbzvp404ck
Taiiwangogogo, 〈再論「揪團」爬山 (2)〉, 2020/11/22
https://www.instagram.com/p/CH5fc3HBpe4/?igshid=1h6fl0i5ihv4a
Taiiwangogogo, 〈揪團模式的爬山風險〉, 2020/11/23
https://www.instagram.com/p/CH61heohEQv/?igshid=p9yoaqqi79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