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9.27. 從眼底消逝的藏經樓、高麗坑山
【流浪山裏的故事】
六零年底窩居高麗坑山下,當時的新店仍是個單純的鄉城,隔著景美溪與台北為鄰,整個建設不如北市遠甚;寧靜、純樸是其特色。假日活動沒有太多的選擇,沿五峰路循步道由藏經樓往媽媽樂園走走,仍有力氣時,再經高麗坑山、到大香山慈音巖(廟埕廣場遍植玫瑰、茶花;花期時美不勝收。)
當年的高麗坑山連稜,可接木柵群峰;假日時備足飲水、乾糧,可由高麗坑山、德高嶺,循稜往鵝角格,沿貓空後山,來趟小縱走,興盡下草湳出指南宮搭車返家;當時物質生活簡單,寄情山林間就十分滿足。
物換星移,高麗坑山區開始有人動腦筋整地,建邊坡,切成一個個區塊;植樹、修路。山下豪雨過後,開始出現積水,居住的巷弄間,前後淹過幾次大水,後來經人檢舉,停止開發,始見平緩,真是人謀不臧。
北二高的規劃與興建是促成「藏經樓」消失的主因,當時登山口附近的許多家屋被遷移、拆除,「藏經樓」也在這撥浪潮中消逝。仍記得假日登山時路過附近,午時用餐時分,雲板初響,可聽到年輕僧眾相邀進餐的吆喝聲,一晃幾十年前的故事了。
最近在「登山補給站」中搜尋高麗坑山的背景資料時,見有岳友問及「藏經樓」的過往,記起這段往事,分享大家。
【行程簡介】
今天福和登山,安排小獅山大香山活動,一時性起跟大家同行。繼續餘程往名人鄉城,經長春路,至大香山登山口鐵柵門,留扇小門,給人方便,供登山客進出,原來寬大的柏油路,如今荒煙蔓草夾道,一幅殘破景象。旁邊卻有一大片新整平地,遍植花草樹木,山丘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人為景觀,十分突兀。遠觀高麗坑山,被砍得像癩痢頭一樣,陪我同行的陳兄,很感慨的發出,「不可能再恢復舊觀了」,人是環境破壞最大的殺手。
高麗坑山登山口前,原有一間「樂樂亭」,供登山朋友歇腳用,後被一場「天火」燒為白地,經一些常年在此活動的熱心山友,在後方僻靜處,重搭一簡易工寮,供避風雨,一旁就是殘破不全的高麗坑山。60年底,山頂仍可見土地調查局圖根點;後來消失不見改立圖根補點,去年再被剷除,我曾記錄下補點的照片,好像也消失不見了,高麗坑山曾陪伴我數十年時光,就在眼前消逝,有的只是一份無奈。
往媽媽樂園方向前行,與陳兄在路口分手,他直下五峰路登山口,我去尋找「報恩亭」。亭子現已淪為流浪狗棲居所,路過此地,躺著的黑狗,斜著眼睛瞧我,一份不屑的神情。踏著佈滿青苔的步道,已經少見足跡,路過秘宗佛塔區,重新粉刷過,十分豔麗,是整個步道區最亮眼處。
半山腰,有一大堆落難神祇收容所,香火不斷,有些不搭調。
南方寶生佛剎,蓋得富麗堂皇,還有「五峰路61巷39號」的門牌。附近區域,也就是當年藏經樓的所在,變得如此陌生與不貼切,同樣是佛門寶地為何感受卻如此懸殊?不懂!
沿著五峰路61巷盤山而下,經過一處養老虎的園區。當年此地曾發現虎蹤,盜食農民豢養的家禽;地方人士還組成獵虎隊,上山打老虎。茶餘飯後為大家所傳誦。幾十年了有許多該變的,也有些應保留的也不見了,這就是人生,如何面對各憑自由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