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行程紀錄

內門大竹崙古道

活動日期
2009/5/7 - 2009/5/7
所屬團體
個人
困難度
0

jjlu(阿竹)

2009/5/17


大竹崙山, 高 701M, 是內門鄉的最高峰,
在其南側山腰上的舊大竹崙聚落 (高約 400M), 雖然論行政區論流域都屬於高雄縣,
但在百多年前若要由大竹崙徒步往距離最近的市集,
卻是要翻過山後到另一側山腳下的南庄 (今台南縣南化鄉的鄉治),
然後還可再由南庄繼續走往府城 (今台南市) .

所以由大竹崙經「烏通崎」往南庄的「大竹崙古道」,
在當年可是條利用頻繁的重要山徑, 而散居的先民又就近分為兩路,
分別越過大竹崙山的兩側, 越嶺點也各有座福德祠以庇佑行旅,
在那百多年前出版的《台灣堡圖》上,
就可以看到標出南北路古道所在的虛線, 以及舊大竹崙聚落的位置.

如今大竹崙聚落的中心已經下移到協天寺附近 (高約 300M),
要開車上下山也都是就近來往山腳下的內門鄉金竹村, 或是更遠的旗山鎮等,
已經不再需要越嶺往返台南的南化地區,
曾經重要的古道, 在內門鄉境的部份就這樣慢慢湮沒且乏人聞問了.
而在南化鄉境的部份倒是因為附近的名剎與登山風氣的關係, 反而還維持得不錯.

似乎是約十年前興起的古道熱, 讓南路的大竹崙古道暫時重見天日,
前任鄉長也掙到經費投入, 由協天寺往五峯山福德祠的路上, 大抵不是產道就是舖階步道.
後來鄉長換人, 人去政息, 又歷經農墾凋零、颱風豪雨等,
連新整理出來的登山步道也已經再次湮沒了.

今年三月底探過大竹崙古道北路, 從舊大竹崙聚落走到大竹崙山的東北鞍,
可詳見於記錄 南化大地谷 暨 石松子山大竹崙山金光山 (2009/03) 中,
http://www.keepon.com.tw/ActiveSite/Article/One.asp?ArticleID=27699
雖然路線與北路的大竹崙古道並不完全相疊,
但在越嶺前所遇到的舊駁坎與廢墾地等, 也能讓人緬懷這邊曾有過的什麼.
  
這次再探大竹崙古道的南路,
希望能走通從舊大竹崙聚落到大竹崙山西南鞍的部份.
第一天黃昏從大竹崙往上到山腰上的泉水出處附近, 因路況跟天色折返;
三天後的清晨由北側登稜再下探大竹崙古道, 到山泉後確定全線走通.
不過, 這段路線看來還較像是古道的部份, 目前大概只剩下泉水附近的古階群,
其它的部份就是產道、廢產道、以及某段才新舖卻又已經荒廢的步階道.
計從舊大竹崙聚落到五峯山福德祠, 若再重走一次的話時程步程約為 30min/1.1K .

而順便走走清幽愉快、風景又好的烏山步道, 也是一定要的啦. :)

文章附件

所有回覆

  • 〈瑣記〉 2009/05/07  一個多月前曾由大竹崙山東側的產道尾 (高約 570M) 切上大竹崙山東北鞍,  而在產道盡頭前經過的兩處岔路口 (分別高約 550M 與 470M) 是讓人比較好奇的,  或許可以分別通往大竹崙山的山頂與西南鞍, 這次便以這兩條岔路為目標. 16:46 由土地公座 (約 400M) 出發往山上走.  從山下高 117 公路上的路口上山 (岔路口有往協天寺 2.0K 的指標),  先在協天寺 (約 300M) 旁的停車場停車, 和寺前閒聊的老農們探問附近的路況,  據說往南化方向的幾條越嶺路都不行了, 「有路頭無路尾」 ,  在知道我曾從這邊鑽上金光山後, 他們建議「駛卡入去吔」, 天色已晚可多省些時間.  原來都忘了我那台老爺車還可以勉強上到土地公座,  也就是在《堡圖》上, 舊大竹崙聚落所在的地方.  發車續行約再 0.8K 到達土地公座空地, 稍整理後步行往大竹崙山南脊.  途中的龍眼林正在結果, 與上回蜜蜂採花滿山的嗡嗡聲相較, 這時的山區相當寧靜. 16:52 產道岔路口A (約 470M), 一左一右可分別往大竹崙山的兩側, 先取右而行. 17:02-17:28 產道岔路口, 以及往返大竹崙山南脊 (約 550M ↗↙ 610M).  岔路口這邊同時也是混凝土路面的終點, 旁有蓄水塔,  上次就是從這邊續往大竹崙山東側的產道尾, 再切上大竹崙山東北鞍.  而左轉往大竹崙山南脊的路上, 再約 0.25K 便到廢產道尾 (高約 590M),  鑽進林子裡往山頂方向, 是有不少的廢駁坎與舊路痕,  但林子相當密, 續往山頂看來要花不少功夫也不太值得, 走一小段後折返. 17:35 回到岔路口A (約 470M), 改往大竹崙山西南鞍的方向而行. 17:38-18:13 水管路入口, 以及往返大竹崙古道山泉一帶 (約 490M ↗↙ 560M).  由水管路入口離開產道, 山徑路況不錯, 輕鬆到達水管源頭的山泉 (約 540M).  在乾巴巴的山腰上能有這麼一口穩定滲水的山泉也很神奇,  滲泉下方有根水管將水引到集水箱, 再分出N條管子往山下的各處.  山腰路在過山泉後便是一段古階, 讓人更確信這邊就是「大竹崙古道」的一部份,  續行山腰是新整理過的山徑, 但走到一大片矮箭竹林就散掉了, 找不到可再續行的主徑.  回到山泉旁的古階, 才注意到原來舊階很不起眼地續折往山泉所在的山溝上游,  有點興奮地抓著古道沿乾溝而上, 不久遇到荒棄平台與廢產道, 古道也同樣「散」掉了.  雖然繼續探行應該仍大有可為, 但路況不明且天色已晚, 決定下次再來. 18:17 再次回到岔路口A (約 470M), 續往下山方向. 18:23 回到土地公座 (約 400M) .  下山, 過協天寺西側停車場, 旁邊有條讓人好奇的斜上產道, 便開著車進去看看,  沒想到才百多公尺就遇到一塊標示著登山步道的官方路牌, 就停車再下來走走.  暮色中也無法深入太多, 因為附近農舍狗吠得很兇, 就跟一位出來探看的鄉民問路.  原來這步道是上一任鄉長的建設, 沿著舊產道或新舖階可以就一直走到五峯山福德祠,  後來鄉長連任沒上, 人去政息, 整條路就荒廢掉了... 看來是條很不得人緣的步道. ^^" 2009/05/10  三天後由北側登稜再下探大竹崙古道, 希望能到上回折返的山泉處將古道走通.  而大竹崙山的西南主脊與其西北側的山腰路間, 又有三條可以上下的聯絡步道,  先前已曾走過其中兩條, 這次也可順便看看剩下的一條是長什麼樣子.  一早從左營出發, 約一小時整到達大竹崙山西北側的厚德紫竹寺. 06:15 由紫竹寺前出發 (約 540M), 先往金光山山頂看風景. 06:33 金光洞觀景台 (約 630M), 旁邊的金光洞應可打燈進入, 續行步道往上. 06:45 金光山北側稜脊車道 (約 720M), 有一堆早餐車守在這邊. 06:46-06:50 金光山山頂平台 (731M)  頭一次在清晨登頂金光山, 果然朝陽下金光燦爛, 遼闊的視野讓人心曠神怡.  山頂木台有人在那邊搭帳棚過夜, 還蠻會選地方的. 07:06 大竹崙山頂 (701M), 同樣是路過多次但以這回的天氣最好. 07:21-08:23 五峯山福德祠, 以及往返大竹崙古道山泉一帶 (約 580M ↘↖ 540M).  在五峯山福德祠附近找到前任內門鄉長舖上來的新步階, 但走一小段就密茅掩徑, 退回.  觀察山勢後決定回到稜上, 往東走一小段再由岩稜的下端往南切,  下行是一層層的廢駁坎, 穿行林間山坡雖陡, 但仍比鑽茅草愉快多了.  不久下到山腰上的廢產道 (約 560M), 東西各走一小段都會遇到更荒廢難行的地方,  在廢產道西端附近, 另有往五峯山福德祠的廢棄步階口 (暫稱為點B),  而廢產道東端的難行處 (暫稱為點C), 在後來才知道可由北邊的林子繞過.  即然廢產道兩端都不通, 便再斜下切往三天前曾到達的矮箭竹林,  很快就接上當時在竹林中散掉的山徑, 續行到山泉, 再沿古道上行到廢產道.  覺得這跟點B點C之間的廢產道應是同一條, 果然在穿林撥草之後就走回去了.  再沿廢產道經點C走到點B,  依 GPS 顯示續往五峯山福德祠的廢棄步階, 直線距離僅剩一百公尺, 就衝吧....  等進入廢步階後, 才發現撥鑽起來其實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難,  真正難行的地方大致就是在約一小時前從福德祠下來時被嚇到而退回的那一小段而已.    總之, 從《堡圖》中的大竹崙聚落到五峯峰福德祠所在的鞍部,  這條大竹崙古道的南線算是走通了,  計從舊大竹崙聚落到水管路入口到山泉再上到廢產道, 沿廢產道經點C到點B,  再沿著廢步階到五峯山福德祠, 若再重走一次的話約需 30min/1.1K .  回到五峯山福德祠後, 沿稜回往大竹崙山的方向. 08:30 過完岩稜後的左下岔路口 (約 620M), 取左下往龍竹步道. 08:41 下到龍竹步道 (約 540M), 左轉往龍湖寺走看看, 遇到不少猴子. 08:51 下到龍湖寺東側柏油路旁的登山口 (約 460M). 08:54 上到龍湖寺後的雀榕巨木 (約 480M), 是五峯山福德祠北下龍湖寺會經過的地方. 09:11 經龍竹步道回到紫竹寺前 (約 54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