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行程紀錄

哈卡巴里斯舊部落遺址─沙韻之路系列三

活動日期
2006/1/31 - 2006/2/3
所屬團體
個人
困難度
0
類型
» »

沙韻之路(三)與哈卡巴里斯遺址

我稱之的『沙韻之路』是從老流興(利有亨社)沿著日本警備道經老武塔出今天的金洋村。而沙韻真正的遇難點是在今天的武塔村附近,還有一個紀念碑。我走了兩趟,紀錄都有在本網站上。哈卡巴里斯在流興的對面山上,中間隔著布蕭丸溪,上下約各400公尺。
“哈卡”是石頭的意思,“巴里斯”是敵人。當地原住民朋友本來告訴我說是防禦敵人而堆的高石牆,但後來在日本馬淵東一的研究報告上知道其實是“敵人留下的石頭(棺?)”,後來考諸於耆老,證實確實是敵人留下的石頭遺跡。不管如何,一個堆滿石頭的舊部落藏在遙遠的山裡就值得我想像不已。
出入此處多次,結交不少武塔村的獵人朋友,竟有一系就是從哈卡巴里斯搬下來的。我又從他們口中知道全南澳群舊部落中,最後一個搬出來的就是哈卡巴里斯的人,而且就是我的朋友的長輩。這使我覺得更應該去探一下這個遺址,把我的沙韻之路踏查延伸到哈卡巴里斯。計畫多時,始終未能成行,終於在今年春節出動,竟然有一個難忘的旅程,雖然很累。
首先是朋友文豪協助林務局調查隊(由廖英傑老師帶),在部落80多歲的耆老帶領下在春節前踏查了哈卡巴里斯、塔哈灣(地圖印成塔貝賴有誤)、及魯奇亞呼(發音必須用台語才比較接近泰雅語)。下來後他打給我說非常難走,難走到他們放棄原路折返,改由下台電工寮再走砲台山大路回來。我想連原住民獵人都喊難走,想必真不好惹。
但和廖老師一討論,有意思的來了。原來我們原先的計畫是走從流興到哈卡巴里斯一條日本地圖就標的老路,也是我判斷的當年主要社路。但他們領路的耆老說這條路已經被芒草淹沒了,所以走另一條北邊一點的路。那這一條社路呢?我的興趣依舊沸騰。

※ ※ ※ ※ ※

春節前連下一個多月的雨,實在不敢妄想天氣變好,烏龍天氣預報又是鋒面寒流不斷,去與不去之間很難取捨。文豪打來問我去不去,說天氣很不好,我只能說我先去南澳和武塔拜訪大家,送送禮再說,天氣不好就折返。
初三一大早和美女妍臻(這是她強調要我加上去的)一起到南澳武塔,天氣竟然好起來。文豪安排了他將70歲的舅舅,豆喀‧哈勇,帶我們去,這位老先生和前面那位80多歲的耆老是哈卡巴里斯僅存的兩位住過那裏的人。文豪的弟弟文明也陪我們上去,他則帶了一支獵隊尾隨在後,一些年輕的朋友光輝和宥儒都在其中。說是尾隨,其實是忽焉在前,因為他們的速度實在比我們快太多了。第一次走這條路有這麼多獵人相伴,又熱鬧,又能了解更多山裡的事,令人難忘。
更重要的是,這條社路如果沒有豆喀sang(日文的先生)帶,根本不可能順利找到。第一次讓耆老帶上山,見識到他的豐富,更讓我對不斷消逝的山中寶藏感到心急與憂心。我很慶幸能隨著他走這一趟他說應是最後一趟的回鄉,抓到了這個難得的機會找到這條社路,豆喀sang每日到流興國小上學的路。
※ ※ ※ ※ ※

01/31
1300 由舊旃檀駐在所遺址(現在他們稱之停車場)出發,停了一堆車子。
沿著沙韻之路古道前進,經楠溪、合流溪口、楠子駐在所遺址
這條路我走十幾遍了,很親切

1500 到古道及富太山大獵道叉路口(318475, 2703875)
路往西南陡上稜線後,幾乎沿著西微微偏北在1082峰到963峰的稜南前進
陡坡,又第一天走,甚累
路在1082峰和1252峰的鞍部往北,有一倒下的工寮
往北越稜後彬浪獵寮就不遠了。

1710 彬浪獵寮(316286, 2704179)
夜宿於此,很棒的寮子

02/01
0730 出發
0910 富太山西鞍,泰雅名 Wuli Giagu
在此接上繞到老武塔而來的古道
(原住民總是稱這段經彬浪獵寮的路“捷徑”,但我每次走都覺得時間和繞古道差不多,尤其重裝時,畢竟我們爬坡力和他們有差。)
從此往西沿古道下線前往流興
※【註】古道到了當地人稱之的Asahi(314412, 2705333)左右分成上線(在北,繞較遠)及下線,上線有叉路往寒溪。附近有一朝日駐在所遺跡。前次的哈卡巴里斯探勘隊由上線上去,再翻過流興山稜線下布蕭丸溪。

1034 抵流興溪西支流
由此到流興好走不好走全看竹子倒的如何,以及有沒有人剛走過。第一次來甚慘,第二次很輕鬆,這次又差了一些。

1150 抵流興
在豆喀sang 說明下,才知道以前一直以為是駐在所及學校的堆石平台是公務宿舍,旁邊的空地是衛生所遺址,而駐在所是在已蓋上林務局工寮的那片平地。至於沙韻唸的流興國小是在古道東側(即公務宿舍的對面)陷下去的平地。一個階梯引我們下去,可以看到如假包換的沙韻之鐘鐘台。旗台和操場都可辨認,但教室處所以被一棵倒下的大杉樹蓋住了。
來到自己念了六年的小學,豆喀sang 唱著日文的〝沙韻之鐘〞,眼睛留著淚。

1300 出發往南邊溪谷取水
在此告別了獵隊,只有四人開往哈卡巴里斯。
在七棵大柳杉旁的溪谷有小水源,但不穩定,我第一次來時沒有。
取完水後開始上稜線,原來這條是社路,不是警備道。難怪前兩次我都被引到這條似有似無的路後,在稜線附近就斷了,只好自己重新找古道。

1400 1020稜線點 (312979, 2704443)
豆喀sang引我們到這個稜線點後,可以清楚看到有一個缺口越過稜線,但往下也是一片荒煙蔓草。更可怕的是翻過去就是陡下,實在不像有路。但細看真是奧妙,流興山南稜的西邊都是斷崖,只有這個缺口還算可下,沒有老人這麼精確的帶到這個缺口,還真不知要花多少時間與暴力才能下布蕭丸溪。
豆喀sang 在這裡回頭問我一個問題:真的要下去嗎?
我們終於下去了。
看著豆喀sang 毫不猶豫的在芒草、芒其的亂軍之中砍出一條血路,很難判斷他到底是找舊路還是砍新路,實在已沒有路型了。但每隔一陣子,就看到一些駁坎出現,然後他會說這裡叫 Korbabu Lushi(312484, 2704446), 或某休息地等等,顯然一切在他掌握之中。我一路定位,確定除了一小段沿稜而下的部份,他開出的路和日本股圖示吻合的。而不同的那一小段,我相信他是對的,地圖是錯的,因為那段很合理,也還有路跡。總之,對豆喀sang 能在巨大亂草之中精準找到古道,佩服的五體投地。這只有天天上學才有這種可以依山形、樹形、地形而導航的如此漂亮的能力。隨行的文明也不得不對部落耆老一直表示厲害。

1702 抵布蕭丸溪底 (311869, 2704855)
對面有一個大石頭,頂上長著一棵九芎樹,很好辨認。明天就從這裡上哈卡巴里斯。下溪點就是渡溪點,渡完溪就是上哈卡巴里斯的起攀點,豆喀sang的精準度是百分百。
夜宿這棵大石頭下,剛好可以睡四人。

02/02
0700 出發
這段路就和上次的探勘隊重疊,他們從北而來,我們由南往上,交會於此。由於他們已開好路,輕鬆而上。
路由小溪谷溯溪而上到西北的小稜線,轉往西南切往1171峰往東南伸出的稜線,這條支稜就是哈卡巴里斯所在的稜線。

0745 哈卡巴里斯1號住屋到了(311418, 2704814)
上面一點有教會遺址。繼續沿稜往上,大概每一號就上升一個平台。

0752 豆喀sang 老家 (9號)
當然又有一翻老淚了。
他種的柳丁樹還在,但柳丁都被松鼠吃掉了。
一直往上可以到頭目家,堆的最高。
站在哈卡巴里斯下望,才知他們的懷念有多深。布蕭丸溪谷一直延伸到和平北溪,重重的山深淺不一迤邐而下,但四周又環繞一些更高的山。往下看有無盡的視野,左流興,右魯奇亞呼。砲台山則幾乎水平正對哈卡巴里斯,知道大砲在對著你的感覺一定很不好。

0840 返回
0910 回溪底收拾
0945 開始爬回流興
這是昨天最擔心的一段,但因豆喀sang昨天開路開的太負責了,今天竟然發現走來只有上坡的挑戰,沒有砍路的需要。

1210 回1020稜點
豆喀sang對妍臻說女生可以到哈卡巴里斯在回來,會出名的。

1230 回到流興
第一次由這個方向,這個沙韻走上人生最後一段路的方向,離開流興。以前都是反向到流興後,下布蕭丸溫泉,取砲台山獵路回去。

1705 回到彬浪獵寮
拼回此獵寮是有點勉強,累極。但從此就是陽關大道下坡回家,心情已是完成的輕鬆了。
夜裏在火邊和豆喀sang唱著歌,尤其是那條引我開始多年探查這一帶的〝月光小夜曲〞(即中文改版的沙韻之鐘),心中無限滿足。沒想到生平真的可以和一個讀過流興國小的人一起從流興走出來,又能到哈卡巴里斯。

02/03
0712 發
0814 古道及〝捷徑〞叉路口
回到古道
0950 回到登山口(停車場)
回武塔村後不到1分鐘開始下雨,你還能說什麼?豆喀sang說的:老天就是要他回家一趟。

所有回覆

  • 網上正在議論著哈卡巴里斯, 沒想到克孝兄完美呈現出來, 最令人感動的是同行耆老內心的激動. 我有幾個待解的問題: 1.Korbabu Lushi(312484, 2704446) 跟莫很與和平溪合流西側的庫巴玻社不曉得有何關係? 2.左流興,右魯奇亞呼 因為手邊沒有日治相關地圖, 魯奇亞呼是否在利有亨北側? 但是如果這樣, 則是在南側? 3.最後一個搬出來的就是哈卡巴里斯的人 不曉得這大概是那一年的事? 謝謝.
  • tzou 兄 上來改一點小文句,就看到你的回應,你的狂熱另人佩服。 1. Korbabu Lushi 和 Kubabo(庫巴玻) 沒有特別關係。它是靠近流興山西南側的一個小開墾地,有些駁坎,但不是什麼部落。原住民在很多地方都有開墾,都有名字,但只有他們知道,地圖不會標。例如富太山西鞍的 Wuli Giagu 或流興山西面的 Munasi(“賣”的意思)。莫很駐在所下面的大開墾地也是開墾遺跡,不是部落。老實說,我覺得這一帶山腰幾乎都是舊開墾地,到處有駁坎遺跡,但不是部落遺跡。他們的工作空間確實很大。也因此容易以為找到古道,其實只是開墾駁坎。 庫巴玻則是一個道道地地的部落,有駐在所和驚人的長石階。我文中的文豪他爸爸就是庫巴玻的人。 2. 流興社在流興山東側近稜處,嚴格講從哈卡巴里斯看不到,但可以看到流興山及流興社龐大的開墾地,例如前述的 Munasi 。哈卡巴里斯往南望下去時(誰都會不禁如此做),在東邊的流興就是在左手邊了。魯奇雅乎在哈卡巴里斯西南稜線平緩的山腰,所以是在右手邊。 3. 他們53年搬下來,所以也是40多年前的事了。但初期回去的多一點,甚至還溜回去住,豆喀sang的柳丁看起來不像40年前種的,可見他是搬下來後才去種的。當然,柳丁樹也很老了,蠻大一株。他個人上一次回去是9年前和老友回去。 新年快樂
  • 克孝兄: 您的[尋找遺忘的心靈秘徑]已經勾起不少人的悸動. 民國53,54年間老金洋陸續下遷, 我也聽他們(金洋人)說過, 有人不太願意下來.(我之前到筏灣石版屋也遇到不搬遷的老部落人). 還有今天到小南澳, 結果遇到一位獵人, 他看到我下一跳, 我也給他瓶裝水喝, 我聽老部落人會有此"北京"口音, 就問他老師退休多久了? 他是寒溪人, 今年75歲, 但他是在寒溪出生的(1912年開始搬遷), 我就問他們是不是哈卡巴里斯來的? 他說他爸爸是老金洋不是哈卡巴里斯... 後來我就在山中閑晃, 沒有找到他跟我報的遺跡, 最後搭了風雨篷並用我自己獨創的散客柴火爐煮食, 氣溫六到十度間飄, 正準備改天到那邊過夜(寮子尚未拆). ps.還有春天即將到來, 螞蝗肆虐, 今天抓了兩隻回到家又送一隻, 這次打算養個五天再送回去.
  • Hello 克孝兄, 你提的盧奇雅夫, 我可能上週四(2/2,初五) 正好探勘到那附近. 會到那裡是因為想對哈卡巴里斯溫泉,進行首次調查與採樣. 但因從盧奇雅夫往哈卡巴里斯的路線不明瞭,也缺少探勘能手,而未再續探. 此處離你的一號住址, 差不多還有1公里遠. 請看下圖: http://happy.smilecome.com/water/spring/map/hacabaris.jpg 我是從布蕭丸溫泉,直接上溯布蕭丸溪約2.5公里後, 遇到峽谷地形(312000,2703618) 有深潭,巨石與滑瀑,無法通過(已經來第二次), 此次取左側高繞100M高度,便上到一寬廣的平地, 有很多駁坎, 便猜測此處可能為舊部落遺址. http://myblog.pchome.com.tw/_/myblog/?blog_id=chieh533&y=2006&m=02&an=24025&acn=3804 想請教克孝兄: 1) 哈卡巴里斯,是否真的有溫泉 ? (上圖所標註的溫泉點,是參考上河地圖) 2) 盧奇雅夫是否有山路至哈卡巴里斯 ? 或是如何走較容易 ? 3) 高繞峽谷深潭後,已發現不易下切,而遠方300公尺外的布蕭丸支流匯流處也是深潭(~311700,~2704000), 不知過此兩處深潭後, 沿溪上溯至溫泉可行性如何 ? 預定 2/25~2/28 將由和平北溪直接走水路, 在探察布蕭丸溪,莫很溪與大濁水溪上幾個溫泉點, 包括:硬骨、大濁水、臭乾、茂邊, 莫很, 布蕭丸1 & 2 號, 及哈卡巴里斯溫泉等. 當然也希望有機會見到哈卡巴里斯的部落遺址. 個人也不知為何,見到這些遺址或是駁坎,心中也自然產生一股懷古的憂傷.
  • Smilecome 兄 魯奇亞夫(但用台語發乎的音比較接近泰雅音) 在更高的地方,約在(310500, 2704260)的山腰,有老社路通哈卡巴里斯,春節前廖老師有去,我的幾個獵人朋友都在場,GPS數目是向他們拿的。你到的地方是開墾地,接近水源,那片很平我知道,從哈卡巴里斯可以清楚看到。 很不幸的,我原也計畫到哈卡巴里斯溫泉(既然下到那裡了),但兩位耆老都說不知道有溫泉。而一說溫泉,全都說是在莫很溪。所以我推測上河地圖是有誤的,我會問一下連鋒宗兄他的資料來源。但我確實也記得在某文獻讀過哈卡巴里斯的人提及一個他們的溫泉,但從來沒碰過人去過。不過最近有了新體會:豆喀sang說他們以前沒有分什麼莫很和布蕭丸,兩條溪的名稱一樣,日本人來才分的。不知是否因為如此才陰錯陽差變成哈卡巴里斯溫泉在布蕭丸溪。當然也可能是某個颱風地震後跑出來的。 那個大難關很難過,原住民也絕不碰。我們的渡溪點附近OK,但再上去聽說又有難關,加上可能真的沒溫泉,就自己衡量一下了。還有一條獵路是沿著莫很駐在所北上沿稜縱走,本來是我的備用道路,但耆老說真的有路上魯奇亞夫,只是很辛苦,也沒水。 祝你們順利
  • 克孝兄, 莫很駐在所(520H)上方約650H處,往盧其雅夫這條路,應該可以到 (需注意莫很駐在所鞍部,並無法循主稜往上走,因北鞍邊有大落差). 我去年四月走過, 不過只走到接近最高點 1018H, 便折返了, 原因是缺水過久(來回> 4小時沒水喝,又是重裝), 沿路一直拔腎蕨球莖止渴,還是受不了. 主稜上有發現幾個台電基點, 還有1018H峰與894H峰間鞍部,都是駁坎. 月底去盧其雅夫時,應該會從上回低處的緩坡(600H)繞道至哈卡巴里斯, 但應不會從盧其雅夫高處(~1000H)尋社路至哈卡巴里斯的高處(~1360H), 原因是從哈卡巴里斯高處下切至溪谷(~600H)實在太長. 如果走不通, 可能會重新取道那個可怕峽谷右側高繞, 因右側地勢似乎較緩.
  • 插花一下: 請問Taiwan topo 幾版才有社名? (我的一個顯示v2.0,但另一顯示v5.0) 另外 http://happy.smilecome.com/water/spring/map/hacabaris.jpg 中的遼很跟利有亨的關係? (編修補註: 兩個位置都不對! 流興應該在遼很南側, 所以有些論文應該就是把這個遼很當成魯奇雅夫, 至於這個利有亨目前還不知...) ps.另外我以前翻論文的資料魯奇雅夫就是在流興北側, 所以一直存在 空間上的迷航. 謝謝.
  • kehhsiao 兄: 前一段時日於商周專訪見到克孝兄的「沙韻之路」,方恍然大悟於八○年代的風雲人物,竟然就是金融業赫赫有名的CEO,山界的沒沒無聞的墾荒者、著實很難與競爭激烈的金融業連結。 於民國六十幾年學生時代於山隊舊金洋、舊武塔、比亞豪的探勘紀錄,對這片南澳神秘的山區嚮往不已。當再度林兄的專訪,內心激起陣陣的漣漪、迴盪不已,對這片廣莫的土地,深深埋藏一頁頁先民被遺忘的歷史,更加的嚮往與好奇。 山登的越多,卻愈容易被感動,偶爾發現一處傾圯的古厝、古道的駁坎,經常佇足良久,緬懷先民生活的艱辛,更加珍惜目前所有。能體會克孝兄一再深入此神秘山區,只為了探勘沙韻之路古道的心路歷程。 欽佩克孝兄的執行力,大部分的山友只能神遊此神秘山區,小弟能力有限,近期內只有於南澳的外圍遊走,繼續心繫此片神秘的先民故居。 小李
  • 更正: 我使用的是 taiwan topo V5.2 版(有點怪怪的,版權那裡顯示2.2版), 這上面資料與上河地圖是一致的. (記得有空去試試我剛寫的 "如來神煮")
  • 莎韻之鐘鐘台和旗桿座?
  • 請教克孝兄: 1.哈卡巴里斯、塔哈灣及魯奇亞呼若要連走, 應該是怎樣走比較好? 還有塔哈灣GPS座標. 謝謝. 2.這條捷徑獵路跟繞武塔過來的比, 差別應該是有人經常在使用, 不曉得武塔北繞過來的路況? (如果狀況不差, 武塔=>哈卡巴里斯=>塔哈灣=>魯奇亞呼 連走應該就不錯了.) 3.彬浪獵寮 是不是文豪他們建立的? 那有何含意? (是埤南? 還是彬浪?) ===編修補註=== 好有趣喔, 昨日再細細品味之前的兩篇文章與本篇, 剛剛再重讀本文, 發現一個有趣的地方 我在 { 緋櫻五社--寒溪部落長老之見解 http://www.keepon.com.tw/ActiveSite/Article/One.asp?ArticleID=13167 } 提到的"本浪斯"原來跟 { 緋櫻五社--初聞哈卡巴里斯社 http://www.keepon.com.tw/ActiveSite/Article/One.asp?ArticleID=14249 } 中的"巴里斯"是一樣的意思! ---節錄-------------------------------------- 不過, 他不認為書上記載的部落遷徙是完全正確的. 至少他們原住民曾經有三個敵人. 1.歐洲軍人 2.鄭人(鄭成功的軍隊) 3.本浪斯(日本人) --------------------------------------------- ===編修補註===end===
  • 有的為登山、為古道,有的為溯溪、為溫泉,有的為水利、為電力,有的為資源、為礦產(1950-1960),在這片山區工作。所有的工作比不上「豆喀桑回老家」令人感動。 對這地區的原住民而言,這裡就是地球的中心,其他是化外,「莎韻之路」要從流興出發(地球的中心),這是透過人文思考,表達對山地文化的尊重。克孝兄與他的朋友,在山區奮鬥,是有價值的。 過去的生活和歷史是無法排除的,我的簡單結論是:1960年以前,深山中繁華的都市,還給他們吧!人老去,西風瘦馬,越晚回家,路越長! ※※※※※※ 「流興(利有亨、遼很)」、「哈卡巴里斯」和「魯奇亞夫」的相對位置就在本文的附圖上,部落與開墾地是「向陽」的。可能的原因是「造山運動的推土機效應,在這一面,造成地勢緩坡」,也可能是「原住民的生活崇拜太陽」。 部落的相對位置和是否為開墾地,克孝兄的判斷是正確的。若將「衛星定位座標」,標示在二萬五或五萬地形圖上,則需要檢討(說來話長),因此我將部落照片貼在經建版基本圖上,雖有些模糊,但「豆喀桑的家」應依稀還在,豆喀桑童年上學時,從「哈卡巴里斯」到「流興」,所走的十點十分(10:10)微笑路線,也可概略判斷。 從「流興、庫巴玻、舊金洋到比亞毫」,在1960年以前,應可確信是:深山中「繁華的都市」(當然也可能有部落戰爭)。 ※※※※※※ 「哈卡巴里斯」溫泉是存在的,就在布蕭丸溪上游,河道ㄇ型轉彎處附近,河床上,溫泉可能露出,也可能被覆蓋。重要的是:要從崖壁的岩性、裂隙和裂隙的石英充填物來判斷,然後在河床與岩壁交接處,挖開堆積物。 布蕭丸溫泉和莫很溫泉可以從水系判斷出來,分別位於稜線兩側,從水系和崩塌來看,兩個溫泉在地下是相通的,面積約6平方公里。 ※※※※※※ 原住民的開墾地,成小方塊狀(近似方形或長方形),互相銜接成這地區的土地利用形態。小方塊開墾地的「線條型帶狀延伸」,顯示「流興---莫很駐在所」之間,以及「流興---哈卡巴里斯」之間,有清楚的山區步道(在1960年以前),而「哈卡巴里斯---魯奇亞夫」之間僅有獵路。 【smile的意見】:關於魯奇亞夫標示位置,附圖標示在1018 峰與894峰間鞍部,那個地方上回經過,確實有很多駁坎,只是那裡完全沒有水,如果部落真是駐紮那裡,飲水會有很大麻煩。 【riyohen的看法】:我從下列的觀點,整理舊資料,作那張附圖: 1.原住民族地區,由若干個村形成一個部落,再由同一個水系的部落,組成攻守聯盟(聯合聚落),因此某些部落的高程,不會差太多。 2.部落(或村、或社)有水源,有開墾地,符合原住民當地的傳統生活,簡單的說:有吃有喝,居家平安,繁衍子孫。 因此,我從1028與1137高地之間,開始整理舊資料,給大家參考。這地區,在哈卡巴里斯附近,有四溪交會,有水源、有開墾地、有獵場、向陽處有地形緩坡、社(部落)與社(部落)之間路跡明顯,我想:魯奇亞夫應該也在這附近不遠。 1957年(代表遷村前後),從哈卡巴里斯往南到1018高地,及其以西地區,僅有三筆新開墾地,沿著稜線而下,每筆開墾地面積,約「哈卡巴里斯」面積的一半,另外在1028高地西南不遠處,有一片舊開墾地,這樣的地區比較像是我心目中的「勇士開墾地」,但是,沒有新開墾地(難道勇士遠去),也沒有找到清楚的聯外道路和社內道路(不代表不存在),因此我標在1018高地與894高地之間,主要是「吃與喝」的抉擇(我也有錯可能)。我的結語:把圖與資料留在這裡,一定會高人指點,確定有錯,就改,以後我做大圖,給大家用。多謝smile Sir! ※※※※※※ 「魯奇亞夫」的位置,(依回應第16筆修正,Kehhsiao)如部落地形(修正1版)。依據1018高地與894高地之間,新開墾地的「土地利用與清析的山區步道」,推測此地曾為「莫很駐在所」所用,其後再由來自「流興」的勇士開墾旱作。 ※※※※※※ 「莫很駐在所」東側,開墾地的「土地利用與植生」與原住民者不同,判斷:此開墾地應為「莫很駐在所」所用;更甚者,「東側與北側(1018高地與894高地之間)的開墾地、布蕭丸溫泉與砲台山」皆為「駐在所」所用。簡單的說,一邊一國啦!以「莫很駐在所」為中心,半徑五公里內,幾乎涵蓋了這地區的部落(包括:流興與舊金洋兩個大部落)。 勇士的憤怒,像山一樣寧靜!為何不回去泡湯賞櫻花,卻老遠帶著大砲,到不蕭丸泡溫泉? ※※※※※※ 其後:1.南澳泰雅帝國的版圖(全區開墾範圍與部落位置)? 2.勇士開墾與學習之旅? 3.勇士遠去(舊部落遷到那裡)? 領袖=獵人+運動家+教育家 勇士=獵人+運動家 獵人=獵人 ※※※※※※(回應第18筆tzou兄) 部落的大地熱情 onsen就是溫泉。在原住民族地區,約有104處天然溫泉(台灣約135處),從歷史的過程來看,部落文化的發展,似乎與溫泉無關,溫泉僅是部落、獵人和勇士洗澡的地方(卻是敵人的最愛)。 在這地區,有布蕭丸和莫很兩處,另一處是Smile兄想探勘的哈卡巴里斯。在莫很溫泉附近,沿河床有溫泉間斷性露出,大致上,在附圖三兩個溫泉符號之間。 布蕭丸溫泉處,很像花蓮縣瑞穗附近的紅葉內溫泉地形(紅葉溪與無名溪匯流處的新生地)。莫很溫泉上游河段,很像台東縣金峰鄉嘉蘭村的金峰溫泉地形(開闊與塌陷),下游河段很像高雄縣茂林鄉多納溫泉至紅塵峽谷(河川線型與破碎)。沒去過布蕭丸和莫很的朋友,可以去這幾處交通方便的地方先看看。 從遠處說起,溫泉的條件不外乎:地下有熱源、地層有裂隙(如上一段所言)、天上降水。在太平山下,水系均有溫泉露出,熱源是存在的,地下深長的裂隙也存在(附圖三,彩色部分),溫泉水的深循環因而產生。換句話說:太平山頭冷(山頂下雪)屁股熱(溫泉水的深循環)。 從近處說起,溫泉存在的條件,都表現在布蕭丸和莫很兩處溫泉鄰近地區的地形上(附圖三,黑白部分),希望大家看的出來。 附圖三說明: 1.彩色部分:在宜蘭縣清水溪中游,有一處,名曰「溫龍(燒水)」,在該處有高溫熱水,垂直竄升! 在表達一個觀念:「從熱(區域性者)中找熱(局部性者)」是成功的秘訣。 2.黑白部分:溫泉產出的最佳地形,布蕭丸和莫很兩處,同樣是高溫溫泉。□ □
  • 看了日治地形圖...配合上Google Earth 夢想更加美妙. 朝日駐在所在矢櫃山南; 矢櫃駐在所在雅音山北, 再過去應該是銅山和水源... 那一條路應該是在水源1和水源2之間, 比對Mapsource的圖資跟日治圖, 應該在上鞍前偏向水源1之溪溝(乾溝).
  • 謝謝告知溫泉訊息. 事實上個人接觸這個區域, 確實是因為溫泉而來, 不是為打獵, 生態地質調查, 古道探查, 歷史部落尋根, 或沙韻之旅等, 因為目前知識與能力, 還沒能昇華到那個層次, 但不管哪個層次, 如果那個目的, 能帶給你某種心靈層面的愉悅與感動, 或是文化上的的意義與價值, 都是值得的. 關於魯其亞夫標示位置, 附圖標示在1018 峰與894峰間鞍部,那個地方上回經過, 確實有很多駁坎, 只是那裡完全沒有水, 如果部落真是駐紮那裡, 飲水會有很大麻煩.
  • 感謝Smile 您所言有理,淺見如回應第12筆。
  • 到國外出差幾天,回來看討論依然熱烈,高手一直出現,令人欣慰。 1. Riyohen兄的資料與說明都非常專業,想必是此區地理專家,所言皆非常有道理,連名字都取riyohen。但所指的魯奇亞夫的位置卻和友人在耆老帶領下去定的位不同,他的位置大約在310500/2704260一帶,即你所說的1028峰西南的舊開墾地。魯奇亞夫很早搬走,更南的那塊新開墾地是誰開的呢? 2.塔哈灣的位置大約在310990/2705650左右,是更老的部落。 3.有的地方提到 Kurugef 這個部落,我猜就是指魯奇亞夫。兩個可能:一個是Ku是個字首,例如代表我叫你及你叫你自己的差異,或其他差異,但後面代表的地方是同一個;例如 Kumoyau 和 Moyau 都是指莫遙社。一個是Ku是想表達魯奇亞夫泰雅發音的一個開頭氣音 g 。魯奇亞夫泰雅音大約是如此:gregiah,其中字首g的發音只是氣音,後面的 regiah才發的較明顯。 To tzou兄 1. 你真的劍及履及,一下子就跑到流興了,恭喜。 2. 台子(有塊銹鐵和斷秤子的台子)就是沙韻之鐘的台座,旗台就好認了。面對旗台,左邊是教室,右邊是操場。 3. 彬浪是人名,金洋村的獵人,他最早弄的,大家都叫那裏彬浪,但好像有些不那麼常上山的原住民也不知彬浪是指那裏,其實就是一些常上山的獵人自然叫出來的。 4. 老武塔到Wuli Giagu(富太山西鞍)最不穩定的一段是古道繞過富太山基點峰(1351m)東北支稜起到 Wuli Giagu這段。在此之前應該沒問題,但後面這段可能很不穩定。我第一次走是2004三月,崩塌地段不下十處,翻的精疲力盡。但次年二月由 Wuli Giagu走回去卻發現獵人整理到剩下兩大段,雖然高遶不小,但總是路跡出來了。去年四月再走,狀況依舊好,但今年他們已經說崩的一塌糊塗,不好過了。這段是正宗的沙韻之路,總得一試吧?但要注意由 Wuli giagu到老武塔這段陷阱很多,是金洋村的佈陷區,要很小心,第一次去用密密麻麻還不誇張。 5. 到流興好不好走就不是崩塌,而是倒竹。下線(你應該是走下線吧?)我們剛砍過,不知能保持多久。要再去必須趕在颱風來前去,免的又倒了。這次經過上下線叉路時一望,上線依舊是倒得不堪入目,想到當時的經驗,仍是不堪回首。倒竹真的非常不好惹。 6. 你到過寒溪一帶,當地和哈卡巴里斯有深度關係。我在一張日本圖還清楚看到那附近有一個哈卡巴里斯新社。但後來部分族人又搬回來了,據他們說他們來來回回共三次才算真的搬走,也就是53年這次。最後這批現在住在武塔村,文豪他媽媽這一系。
  • 南湖記事--大濁水... 採用的是[庫魯凱夫](Kurugef), 所註記位置在哈卡巴里斯系之正南方. 克孝兄: 我在您的留言版有留言, 我稱您是"心靈秘徑的啟發者"... 作夢的醞釀過程雖美好, 但...總得一試吧? 回頭再來作作功課, 等待下次奢侈的假期... 獵人跟我說...國小就在過去一點樹下方, 我已經走出自己準備的地圖之外, 結果依據很久以前(兩年前)載入航點...就在疊石區上上下下, 沒發現... 最後又下到林道路就看到旗台了...花了半個小時. (我走的應該是上線, 目的地就這樣忽遠忽近, 很是滋味, 頭還撞到好幾次. 從富太過去水源前, 上線應該是山溝, 下線是左邊較高處? 我也不清楚) 寒溪古魯社跟我提到哈卡巴里斯, 我想他們可能指的是新的住處, 我看牌子寫的古戰場就碉堡, 問人都問不出來, 不過那邊離我這邊很近, 有時候下班後就衝上山去玩...不知所謂新的哈卡巴里斯在那邊? (不會在大元山附近吧?)
  • riyohen絕對是專家的. 在沒有足夠資料與實地走訪下, 我最喜歡這樣的時空旅行... 於是, 為了釐清一些空間問題, 我把它套疊在Google Earth上, 僅是非常業餘的探究, 也希望提供給跟我一樣對這時空變遷有興趣的人參考. 採用riyohen的圖資來源, 若又不當請告知. Flash *.swf 右鍵另存目標再開比較好... 有玩Google Earth需要*.kmz的, 我再放. ps.不曉得那個溫泉是否是用紅外線(?)等高科技探勘的?(我對這些怪傢絲感興趣) ◎◎◎編修補註 060220◎◎◎start riyohen 兄都是字字珠璣, 不過個人實在沒有能力解讀, 例如, 再怎麼詳細的等高線資料都沒辦法紀錄到面對真實的地形狀況, 如崩壁,斷崖,山溝... 尤其提到紅葉內溫泉的地形狀況, 真的很難想像彼此的關聯, 原本沒有規則的溫泉露頭, 卻都在兄臺的資料說一一現形, 太平山下除了北,東,南側水系有溫泉之外, 四季附近也有, 但是西側水系並沒有這樣的蹤跡? 另外, 清水地熱與南澳北溪的關連性不知又如何? (水系?斷層?板塊?) 另外一個有趣的問題, 棲蘭即將有溫泉只須600米(但有跡可循); 但是大湖桶山臨平原的地帶竟然也搞"強制溫泉"(更深入...), 兄臺不知如何看待? 勇士們的溫泉鄉夢, 想必有著思鄉的情愁... ps.本人完全是不相干行業, 若有學術研究考量或者商業利益不便說明, 無妨. ◎◎◎編修補註◎◎◎stop
  • tzou兄 溫泉(onsen)淺見,如回應第12筆文末及附圖3。 溫泉不能談太多,會在此版面傷害到克孝兄與您在此山區的偉大貢獻。 riyohen(onsen) ※※※※※※(續回應第12筆) 流興部落開墾與交通 時空轉換,回到過去,就從1960年左右說起(流興部落遷村前後): 那時候,在和平溪上游,樹枝狀的水系裡,有兩大部落(流興、金洋)(暫時不說「比亞毫」),鄰近不遠處也各有一小部落(聯外山區步道與社內道路明顯者)。 部落開墾的範圍很大(附圖1),倒樹、燒山、輪墾,生活應已有數百年,兩大部落的墾地界線,在「莫很駐在所」附近。 話說「流興」與「哈卡巴里斯」部落,主要的開墾地是東區「向陽的緩坡」(附圖1的綠色陰影部分,背陽地維持原林相),西區地勢較高,也有開墾地,星星點點的分布在稜線緩坡上(因面積較小,附圖1無標示)。 那時「流興」對外的交通方便(附圖1)。山中有路是幸福,現在,人在山中,卻不知幸福哪裡找?「小豆喀的學習之旅」走西線,上學時,「下山—過河—上山」,放學後,也是「下山—過河—上山」。豆喀桑的腳,像大樹一樣強健。 部落尚武自治,受外力脅迫時,能發動「神賜獵人和家族保護勇士」百人以上,而「不會有輸的感覺」者,在這地區僅有「流興(利有亨、遼很)」。(數百人以上則有點誇張,依部落規模判斷)。 那知,異文化頂著「太陽」,帶著大砲,老遠到布蕭丸砲台山來,兩邊就形成一條紅線(附圖1)。是「部落自治線」乎?亦或「番線」(線外稱生番)乎?各自表述啦!總之,紅線瀕臨城下,那時,在紅線外的「莎韻之路」,自然受到扭曲。□ ※※※※※※(回應tzou兄) 附圖2請tzou兄參考,說來話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