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戶外活動資訊平台
2024/9/13
大西門、馬公高中【陸檢8561】與順承門-澎湖基石之旅【順訪四眼井等古蹟】
9/6至9/8參加樂樂的澎湖三日遊,第1天(9/6)中午於中正堂用餐,對面篤行十村入口,剛好有1顆大西門陸軍用地4號石柱順訪,篤行十村登錄為歷史建築走馬看花拍幾張照片;9/6傍晚由元泰飯店走到馬高中,校門口右側有顆馬公高中的陸檢8561號;9/7由望安七美回到馬公市區來趟老街之旅,順訪順承門的澎湖廳三角點4號,順承門列為國家古蹟;馬公中央老街之旅,也走訪了四眼井、萬軍井暨施公祠、澎湖郵便局與澎湖天后宮、馬公武德騎尉項得生古宅、澎湖廳舍與高雄關務局馬公支關等古蹟。
一、基石簡介:
1、大西門:位於澎湖縣馬公市,標高10公尺,陸軍省陸軍用地石柱第四號;座標102260 2607690。
樂樂彭湖三日遊活動,第1天中午於馬公的中正堂用餐,對面剛好有顆大西門陸軍用地4號,於中興門右側篤行十村入口,於左側建築的牆邊,此點係看到台東阿倫的記錄來補;中興門昔日稱大西門,已列為中華民國國定古蹟。
2、馬公高中:位於澎湖縣馬公市,標高15公尺,聯勤測量隊壹等水準點陸檢第8561號基石;座標104270 2608425。
樂樂澎湖三日遊順撿幾顆基石,此行住宿元泰大飯店,9/6傍晚走路到馬公高中-馬公市中華路369號。
於校門口口右側圍牆盡頭,校園內見到馬公高中陸檢8561號基石,靠近人行道變電箱後方:聯勤測量隊設立於民國84年9月,此點係阿倫兄等山友新找到的來補。
3、順承門:位於澎湖縣馬公市,標高
9/7馬公老街之旅,順道去撿順承門澎湖廳4號,順承門於馬公港中山路底;走到城牆上方即見到順承門的澎湖廳三角點4號,早年即來過再訪,城牆上俯瞰馬公港。
二、馬公古蹟簡介:
1、馬公篤行十村:馬公市新復路2巷
篤行十村,又稱澎湖島重砲兵大隊官舍群、澎湖島要塞司令部官舍群,是位於澎湖縣馬公市的眷村之一,也是全台最古老的眷村,同時也是台灣已故歌手潘安邦以及張雨生的故鄉,一棟棟日式木造老屋,經翻修後改造成文創園區,在地藝術家進駐後,佈置各式各樣的裝置藝術,每個角落都成為復古好拍的場景。園區內還有懷舊柑仔店、復古旅店、咖啡輕食等休憩點,除此之外,「潘安邦紀念館」與「張雨生故事館」吸引廣大樂迷朝聖,聆聽著琅琅上口的樂曲,每一展示品都是經典中的經典。篤行十村於2007年登錄為澎湖縣歷史建築,於尋訪大西門陸軍用地4號時,走馬看花順道拍幾張照片。
2、媽宮古城-順承門:馬公港中山路底
順承門,又名澎湖廳城小西門,是1885年中法戰爭後於1886年所籌建之澎湖廳城(媽宮城)的六座城門之一,與大西門並列為中華民國國定古蹟。
媽宮城周圍共設有六座城門,東門名「朝陽」,小西門稱「順承」,南門名「即敘」,而北門名「拱辰」,小南門名「迎薰」,大西門沒有設城樓,其中順承門位於馬公港邊的中山路盡西處,上有古城牆為屏,下臨馬公港灣,是媽宮古城殘跡裡唯一保存的門樓建築,並在民國75年(西元1986年)修成今貌。
3、四眼井:馬公市中央街40號厝前
四眼井位於馬公市中央老街的最北端,建立於明代初葉(西元1592年),正式名稱為『四穴井』或『四孔井』;四眼井原是一口大井,出水量多,為避免民眾取水時不慎跌落入井中,早年以六塊花崗石條覆蓋,並用紅磚砌緣,但先前整修時已經改為水泥粉刷,再用花崗石環收編。因此形成四個圓形的取水口,方便同時提供四位民眾取水,深約
4、萬軍井及施公祠:馬公市中央里1巷11號
施公祠,舊稱施將軍廟。康熙廿二年(1683年),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兵攻克明鄭政權,鄭克塽投降,台灣初次歸收編入大清帝國版圖,乃設台灣道,歸屬福建省。同年中秋清康熙封施琅為「靖海將軍候」,封靖海侯,由此推估施將軍廟建祠的期間為施琅封侯(1683康熙二十二年)至逝世(1696康熙三十五年)間所建。「施公祠」前有一口小水井,一旁有澎湖縣政府在民國六十八年(1979年)所立的「萬軍井」解說碑,宣稱這是施琅征澎、向神明禱告後,湧出甘泉的水井,又稱為「師泉井」;萬軍井及施公祠於1985年登錄為澎湖縣古蹟。
5、澎湖天后宮:馬公市正義街1號
位於馬公市中央里的天后宮主祀媽祖,建於西元1604年,是全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媽祖廟。廟體建築出自唐山名匠之手,有深具藝術造詣的各類建築構建與裝飾,廟中並典藏有現存全臺灣最早的古碑—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之碑,陳列於清風閣文物館中供民眾參觀,另有清乾隆皇帝御賜題「與天同功」的金匾可供憑弔,俱為珍貴的歷史文物;於1983年登錄為國定古蹟,此廟已來過多次。
6、澎湖郵便局:馬公市中山路75號之1
本建築創建於大正13(1924)年,為日治時期的郵電所,在澎湖通信資訊史上具有歷史價值,且具有建築史上之意義。其入口屋頂的形式為切角頂,屋頂的出簷較大,下方有三角木架支撐;於2002年登錄為澎湖縣歷史建築。
7、高雄關務局馬公支關:馬公市臨海路31號
此建築肇建於台灣日治時期明治39年(1906年),前身是媽宮港稅關派出所,日治時期是做為管理港口貿易的辦公室;國民政府來台後納入港務局管轄,至
民國89年(2000年)登錄為為澎湖縣定古蹟。
8、馬公武德騎尉項得生古宅:馬公市中央街一巷4號
項姓於清、道光年間遷移澎湖居住,居媽宮社(南甲、街內),其中祖宅則為今中央街一巷4號位置,因應祖厝繼承裔孫眾多意見不一,戰後時期在中央街聚落重建工程時,項得生古宅並未參與整建而得以保存。古宅建築的簷體構法採用獨特性的設計,其中轉角部分使用灘岩作為材料,並夾以紅磚來使其平整。在外牆則採用硓咕石、紅磚、石材等多種建材交錯使用,展現出磚石共砌技術的工法,由於整座建築採用硓咕石作為建材,紅磚用於角柱,因此被視為澎湖傳統建築的典型範例,此外樓閣建構也保留了昔日中央古里街內區域的結構特徵。本宅於2016年登錄澎湖縣歷史建築,但因產權複雜迄今尚未整修。
9、澎湖廳舍:馬公市中興里治平路32 號
本建築創建於1933(昭和8)年,為澎湖縣政府所在地,其前身為日治時期的澎湖廳舍,是日治時期五州三廳中唯一留下來的廳役所,相當具有代表性,在政治、建築及歷史上深具意義。本建築屬於日本與亞帝冠樣式建築,目前使用狀況良好,因空間需求曾做過一些整修,但整體建築保存相當完整。於2002年登錄澎湖縣歷史建築,本歷史建築目前仍為澎湖縣政府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