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念莎韻 24日本老人訪南澳
莎韻之姊感嘆 日本政府從未實際關懷遺屬
記者姜炫煥/南澳報導
二十四名日據時代曾在宜蘭縣擔任學徒兵的日籍老人,昨天在台灣籍的同學陪伴下,一起到南澳鄉莎韻紀念碑致意,追念莎韻尊師重道的精神。曾任日本國會議員的長橋孝,看到莎韻紀念碑已殘破難辨,直說「情何以堪」。
據了解,這群日籍老人都在七十二歲左右,日據時代,他們都是州立台北第四中學(建國中學前身)的學生,民國三十四年三月下旬,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他們奉日本政府軍令,擔任學徒兵,並調派宜蘭縣服役。
昨天率領他們前往南澳鄉的康佐榮說,他與這些日籍老人都是第四中學第二期的同班同學,也一起奉調在宜蘭縣擔任學徒兵,當時班上共有一百五十名學生,台灣學生佔十五人,如今有五名台籍同學過世,連他在內,昨天有六名台籍同學出席,因莎韻尊師重道的事跡,在日本轟動一時,舉國皆知,他的日籍同學們除想看看當年的宜蘭縣外,也想緬懷莎韻,所以才有這趟行程。
昨天下午,康佐榮、長橋孝一行抵達武塔村武塔教會,受到教會傳道師黃志堅及十餘名七十歲以上的老人熱烈歡迎。莎韻的姊姊卓清香也應邀出席。
曾任日本國會議員的長橋孝表示,莎韻事件發生時,他還小,不過此事卻轟動台灣和日本,當時可說是無人不曉,但一直沒有機緣憑弔莎韻事跡,這次才專程安排。
長橋孝除了因日本政府並未妥善照顧莎韻家人,特地向卓清香致歉外,還對莎韻紀念碑已殘破不堪,碑上字跡模糊難辨,及相關單位未積極清整紀念碑環境等,頻頻搖頭歎息。
【記者姜炫煥/南澳報導】備受日本尊崇的宜蘭縣南澳鄉金岳村少女莎韻,已過世六十三年,她的姊姊卓清香昨天與一群專程憑弔莎韻的日本老人會面後,難過的說,莎韻死後雖享有盛名,但日本政府卻有口無心,從未關懷過莎韻的家人。
據了解,民國二十六年的日據時代,國小畢業後被編入南澳利有亨社女子青年團的南澳鄉金岳村十七歲少女莎韻,因利有亨社教育所的老師田北正記收到召集令,必須離開南澳鄉服兵役,莎韻等六名學生替田北提行李。當時因暴風雨過後不久,南澳南溪溪水暴漲,莎韻等人拎著田北的行李,從一根獨木橋欲橫渡南澳溪時,莎韻不幸落水失蹤,村民合力打撈,一直未找到莎韻遺體。
日本政府還在莎韻落水不遠處(現今武塔村莎韻大橋頭),設立刻有「愛國乙女莎韻」的紀念碑,除為莎韻事跡譜上優美的歌曲「莎韻之鐘」(即月光小夜曲),還大肆宣揚莎韻尊師重道精神,以教育台灣及日本學子,甚至還有人將莎韻事跡拍成電影,並被渲染成一段淒美的師生戀。
卓清香說,她比莎韻大三歲,如果莎韻還活著,今年七十七歲,莎韻與田北正記只是師生關係,根本沒有師生戀,莎韻成為家諭戶曉的人物,日本政府也再三誇獎莎韻尊師重道的精神,但對莎韻的家人根本沒有任何實質的獎勵,不但沒有獎金,連獎盃及獎狀都沒有,只有提到莎韻時就叫她「現身說法」,讓她覺得很不值得。
【2000-05-19/聯合報/19版/北部綜合新聞】
尋找莎韻之鐘 將立碑
記者羅建旺/南澳報導
宜蘭縣政府文化局人員昨天深入南澳鄉部落,探尋「莎韻之鐘」的下落,並探訪女主角莎韻的姐姐卓清香,查證當年情況,文化局將刻石為碑記載這段歷史,在今年9月27日即莎韻落水失蹤66年後的同一天將啟用。
「莎韻之鐘」故事發生在宜蘭縣南澳鄉,時間是1938年9月27日,當時在南澳鄉流興社部落任教的日本老師田北正記要被徵召作戰,包括17歲少女莎韻.哈勇在內的7名流興社女子青年團員送行,但因颱風山洪暴發,經過南澳南溪時,莎韻落水失蹤。
這段老師被徵召出征,少女送行,葬身溪流的故事,流傳到日本,變為一段淒美的故事,當時台灣第18任總督長谷川清還特別頒贈一座鐘給流興社為紀念,被稱為「莎韻之鐘」,日人古賀政男還為「莎韻之鐘」作曲、四條八十作詞,戰後「莎韻之鐘」這首歌相當流行,1943年松竹映畫與滿洲映畫合作拍攝「莎韻之鐘」電影,增添一段師生戀。
不過,象徵紀念物的「莎韻之鐘」,早年曾隨流興社從山區部落遷到南澳鄉金岳村,被帶到金岳國小當校鐘,不久即失蹤,至今下落不明。 【2004-07-14/聯合報/B4版/宜花東綜合新聞】
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5/jyes/html/tb/tb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