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平窩尾山【未竟】、司馬限禱告山與新石門山南-新竹苗栗基石補漏篇(含新埔大平製茶工廠古蹟)
日期:114.07.23
台灣地區除了新找到的基石、難度不高的快掃光了,7/23先到新竹新埔地區,先去尋訪4年前找不到的大平窩尾山省地政處精密導線點,南平路567巷上山走1.8K稜線叉路停車,取右廢棄土路,以前來時尚可通行,現更為荒廢走不通,右切進入農地走一段、再度回到廢土路,走37分鐘抵達座標處,稜線來回穿梭找了40幾分鐘,就是找不到銅標基石,往返費時1小時又44分鐘再度失敗。沿途順訪登錄為歷史建築的新埔大平製茶工廠。第2顆為司馬限禱告山的山字水泥柱,於司馬限林道4.75K停車,取左路況佳的步道走8分鐘至山頂即見到基石,山頂還有一十字架。第3顆為新石門山南的清理地竹湖244-4號,走苗24線上山至9.9K協雲宮叉路,取右走2百公尺至巧遇露營區入口停車,步道走約4百公尺叉路,取右水管路經小山頭往下,於斜坡上見到倒地的清理地水泥柱,上山只要13分鐘即輕鬆入袋;此行基石相距遙遠車程有夠久,開車比登山辛苦許多。
行程簡介:
1、大平窩尾山:位於新竹縣新埔鎮,標高240公尺,省地政處精密導線點銅標沒找到;座標256592 2750342。
國道1號楊梅交流道下進入楊梅市區,前行接115線(秀才路)西南向走9.6K,右轉竹15線走2.5K,左轉竹13線走2.1K(8.5K處)至新埔大平製茶工廠,已登錄為新竹縣的歷史建築,停留拍幾張照片,斜對面的呂泰安藥房也是間古厝;續行隨即接竹14-1線(南平路)走1K叉路,右轉南平路567巷上山循主線走1.7K三合院紅磚民宅叉路,取左小水泥路經庭院走85公尺稜線叉路停車;高212公尺,基石直線距離515公尺,右小水泥有水泥墩擋路,右前的菜園入口有鐵門。
取右小水泥路走50公尺叉路,取右廢水泥路走40餘公尺紅磚工寮叉路,取右線廢棄已久土路行,4年前來土路尚可通行此回再來更加荒廢,取右走幾十公尺植被密不透風不砍完全走不通;穿越鐵絲網進入右上方的菜園走40-50公尺路底水塔,上切再度穿越鐵絲網回到廢土路還是走不通;回到菜園右繞至菜園邊緣,上切進入竹林很密超難走,取崖邊走百餘公尺,再度左下廢土路;此段土路植被較稀疏尚可通行,走約近3百公尺接近基石座標處;取右穿越鐵絲網上到路右的稜線,上回於稜線找不到基石,3年前到此只要20分鐘,此回再來路荒走了37分鐘;回家看紀錄精導點銅標於土路轉彎處,但沒看到明顯土路,稜線上植被超密基石不知如何找起?仔細尋找稜線上真的有條小徑由右下方上來,有2瓶新的礦泉水、還有2根新的竹竿,稜線來回穿梭找了40幾分鐘,大平窩尾山的省地政處精密導線點銅標有可能於雜草叢中但是找不到;此點來找2次還是失敗,只好失望的離去,原路回到菜園,有2條土路可出,一條出三合院民宅,另一條出停車處,但都有鐵門,只好翻越回到停車處;此點往訪費時1小時又44分鐘還是未竟,很懷疑此點的座標是否正確?
2、司馬限禱告山:位於苗栗縣泰安鄉,標高858公尺,山字水泥柱;座標242735 2700451。
大平窩尾山未竟後前行至竹北交流道上國道1號南下,至苗栗交流道下轉台72線快速道路至汶水,接台3線南下進入大湖市集;前行接苗61線(細道邦道)走8.5K至至中興派出所,接到司馬限林道往雪見方向行走4.75K停車,電桿為「中興51A」號;高750公尺,基石直線距離只有140餘公尺,登山口展望佳,西南面眺望山形奇特的細道邦山與馬拉邦山等山,東南面為司馬限等山。
取左入步道隨即有2面告示牌,竹林內還有一小段水泥路,剛開始為平緩腰繞路,隨即拉繩陡上,步道路況絕佳:上到小山頭還有面告示牌,司馬限禱告山的山字水泥柱於稜線左邊、露土靠著岩石,高點有一十字架;此點係山友Leo新找到的遠道來補,蚊子超多拍照後原路回,往返只要20分鐘。
3、新石門山南:位於苗栗縣獅潭鄉,標高705公尺,清理地竹湖二四四-四號水泥柱;座標236913 2710515。
由司馬限禱告山原路回至大湖市集,沿著台3線往北行走7.2K叉路(122.1K處、苗24線14.559K終點),左轉苗24線4.75K叉路(9.9K處);取右往協雲宮走20公尺叉路,右下往協雲宮不取,取直走0.2K巧遇露營區入口的停車場停車;高640公尺,左為巧遇露營區入口,步道口有根保安林水泥柱,基石直線距離430公尺。
取右石階步道走2百餘公尺,沿途俯瞰苗栗等市區,轉為登山徑走130公尺叉路,步道直行往新石門山、心田等山;取右水管路走30公尺跨過橫向土路,續行有開墾地駁坎走約30公尺小山頭,下坡路走約60公尺;於斜坡見到倒地的的清理地水泥柱,刷乾淨後見到號碼為竹湖二四四-四號;上山走13分鐘,此點係勇伯告知後來補,往返費時34分鐘。
◎新埔大平製茶工廠-竹13鄉道123號(竹13線8.5K處)
「新埔大平製茶工廠」設立於昭和九(1934)年,原名「大平窩茶葉組合製茶工場」,因應當時新埔以生產粗製茶、紅茶的背景而誕生。工場的營運至戰時停擺,戰後改名為「大平製茶工廠」,改以粗製綠茶、煎茶等產品。民國七十年代隨著家庭式製茶廠興起,使得工廠逐漸停止營運,建築體與茶機器具也因此原地廢棄。直至民國106年荒廢多年的「大平製茶工廠」,因建築結構破損嚴重,且廠區內尚存許多茶產業資料,經多方努力,次年由新竹縣政府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大平製茶工廠」建築體共分三部分,包括初建於昭和年間之二層磚造建築,屋頂為歇山頂,屋面鋪設傳統建築常見紅色仰合瓦,屋架為日式木造建築典型的洋小屋組;戰後於左側增建的三層樓RC建築為平屋頂,設陽台,正立面飾以水泥花磚;後側擴建的廠房則為一樓RC與磚造混合的建築。
7/24走訪大平窩尾山,路過順訪大平窩尾山,製茶工廠因年久失修,造成廠房多處坍塌,屋主為安全考量四週以木板封閉,只能在外拍照;且因產權較為複雜,無法整合意見目前荒廢尚未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