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戶外活動資訊平台
2015/1/26
拉庫拉庫溪流域基石攻略補遺~馬西桑
馬西桑, masisan,從布農語意為早晨太陽最慢照射到的地方。亦可譯為[山背],即為背陽之地,我們並不是文史工作者,也不是布農族原住民尋根之人,我們在意的是那顆埋藏在山頂的方石,基點~
>>>馬西桑山與附近相關位置
聯勤三等三角點內補351-1號,2213.642m馬西桑 T67 263732.750 2589101.072
森林三角點 次武(8) 2397m T67 264263 2590092 ( N23 24.704 E121 08.861 )
民國67年初,即距今37年前,新中橫公路探勘隊,也就是聯勤測量隊就在馬西桑社的山頂立下一顆三等三角點,從三角點成果表裏查閱得知,其所立的基石並非一貫連號的[新中橫XX號]基石,而是破天荒的採用[水泥樁];現在問題來了!採用水泥樁來當基點雖非首創,不過,其編號是[內補351-1]就令人有很大的想像空間,摸過成百上千的基點,最為在意的就是它的編號,這內補351號就是[阿不郎],那[-1]該如何刻在基點上?這真是有趣的問題,每每從南安走日八古道經佳心、瓦拉米、山陰、抱崖、多美麗時,隔著拉庫拉庫溪,看著對岸由淺而入深的阿桑來戛、阿不郎、馬西桑山,都像屏風般一組一組的山頭立在對岸高聳入雲般的對看著我~
>>>這張係從網路截圖,此為當年新中橫公路探勘隊全體隊員在大分山屋前的合照(後面即舊大分駐在所,現已拆除改建成現代化之太陽能山屋)
[自大分山莊沿八通關古道步行2小時於派出所廢墟處下河谷,再步登米亞桑登山小徑,夜宿米亞桑溪谷,次日再翻越至霍拉斯溪谷,第三日再登1000公尺,沿脊線可見點位位於崖邊。]
以上是當年聯勤測量隊在三角點成果表上所遺留的登山記錄,並附有略圖;我從地圖研判,要走到這個點位沒有二把刷子是很難能抵達的,第一條路線就是由日八古道約21K的卡里卡斯駐在所沿西北向稜線下拉庫拉庫溪,在下溪前需先翻到支流對岸再下溪邊紮營,隔天重裝揹水爬升找營地,第三天輕裝攻頂後下溪紮營,第四天回撤到日八古道,全程最快約要6~7天; 第二條路線是由清八古道走東段全程,從阿桑來戛下塔洛木溪再爬上阿不郎山後再下馬戛次托溪,最後再爬上馬西桑山,不過,這每回的爬升一千下降一千的清古道很是難玩~單攻少說也需六天!第三條路線是由馬布谷經布干山、阿波蘭沿稜往南走來此,我估單攻約需5~6天;第四條路線就是跟聯勤測量隊一樣,以大分做基地單攻往返需時5天,加上南安到大分進出要五天,加個一天緩衝日,全程11天就此定案;這趟是我這輩子登山以來,為爬台灣的山,只專爬一座基點,是耗時最長的一座,當然,如果是縱走一連摸上好幾顆基點的話是不在此談的。
前曾獨自探路到太魯那斯駐在所,也確定了要從太魯那斯駐在所北方的2002峰下切溪谷點,標航點是[擬下溪點],當時在此處遲疑考慮好久好久,究竟是要不要下溪?最後,理智戰勝了一切,伙食不足是很好的理由;也由於有蚯蚓先行走通,後繼東華跟林淵源的清古道探勘,我間接從而得到不少訊息,才有這趟三人成功行程~
http://www.ysnp.gov.tw/upload/documents/20150122_100043.31824.pdf
>>>以上是熱騰騰的東華跟玉管處巡山員林淵源2014年的清古道探勘報告
http://www.keepon.com.tw/DiscussLoad.aspx?code=314B5CF9AEC3A19113F6CAA6F539A6625BBA23CC78E744EF
>>>八通關古道巡禮-八大公太大華多~蚯蚓2014/08/11-2014/08/19
想來,會來此登山的隊伍,也許五年十年才會有一隊,而有幸能開隊成功者應該是一時之選,決非泛泛之輩,因此,我的記錄就盡可能拋棄流水帳式的敘述,只抓重點~
本文開始~2015.01.09~2015.01.19
D0:
本日開車由台北抵玉里,寒流來襲天氣陰冷,下午有先在瑞穗紅葉溫泉泡了一個暖烘烘的熱湯,晚餐則是在玉里圓環邊的X竹日本料理用餐,等到20:00去玉里車站接到從屏東搭火車來的明哥;隨即同往仁愛路與雄哥會合後,由雄哥帶領先去中華路餐館用餐,菜色不錯,酒也很棒;隨即雄哥再打包幾道菜轉進到玉里小巷弄裡的粉味卡拉OK唱歌,看著主人興致勃勃,只好客隨主意的逢場作戲直到凌晨~
D1:
昨夜宿醉未醒,七時約了久格在火車站見面,一見面就嘀嘀咕咕,這下子慘了!依以往經驗與記錄,這趟鐵定[槓龜]!原因是還沒爬到山就享樂,那一定是會[槓龜]收場的!
照計劃,在玉里買了豬肉蔬果後,隨即九時從南安登山口開拔,於午後三時半抵瓦拉米!
D2:
本日續往抱崖前進,今夜是住宿抱崖山屋,比較值得一提的是,在古道23K前那十里駐在所,前經過來回數趟,一直都找不到的水準點,這趟在小林耳提面命下總算是[挖]到了!這水準點是現場刻的,如果沒有特別說明地點怎麼會去將其由地底挖出來?隼尾還特別疊了石頭,希望往後過往旅人都能看得到~
>>>很明顯是人為刻痕的自然石水準點,有特別疊石為記
>>>十里駐在所前水準點位置
★說到這日八古道上沿途的水準點,在山風到瓦拉米前的[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那幾顆36.40.42號水準點等等都很大顆,怎麼到這裏就變成[自然石]?還有,在大分國小上頭路上那顆54號水準點,網路上跟玉管處[八二粁一四五米]那本書的說法都說是公里數,惟有隼尾依其經驗提出,水準點上的號碼跟基石編號一樣,不可能是公里數的,除非作者能提出古文獻來~(也希望有站上高手能提出看法來!)
http://blog.yam.com/c555555/article/20878084
>>>2009大分溫泉(八通關越道路-橫貫)上面網址有提到大分的水準點,其是看玉管處[八二粁一四五米]那本書的說法,認為大分水準點上那54是公里數
http://www.keepon.com.tw/DiscussLoad.aspx?code=175AA248804F83A8F27FAB5B81BDC47E1CF7D55DD597664B
>>>以上是登山補給站專家的說法~[基石仙蹤)(總督府)土木局&交通局篇]
D3:
抱崖山屋續前進經多美麗駐在所翻過多美麗儒潤稜線後下大分
D4:
一、由大分山屋出發續走古道過大分瀑布拉古拉後,從土葛崩璧下繞,再轉回古道抵土葛駐在所
二、如果想由下繞路橫腰走到土葛駐在所下方的下溪稜線也可行,約是橫腰上切一點時就抓[倒木旁]這航點按GPS圖資來走橫腰即可,惟,省不到多少時間
三、下塔達芬溪時在此煮點熱食,因為,往後就是重頭戲
四、下塔達芬溪跟爬上托馬斯稜線都是跟隨水鹿路跡來走,當爬上托馬斯稜線鞍部時,就可見鞍部旁那古道路跡,路口隨風飄揚一條路條,我們是跟蚯蚓走法一樣,先續爬昇不到200再轉腰繞,[宅02]係一舊址,此地有找到陶罐日本酒瓶
五、橫腰到過[水源4]後路跡較不明,且凹谷需過二次以上危險崩塌地型,最後接上古道,此處立有一根森林三角點,資料有的找不到,沒資料的又冒出一根來(文末我會交代出我在這拉庫拉庫溪流域所摸過的森林三角點列表)
六、順著稜線下到米亞桑溪不難,米亞桑溪河面寬闊水量極小,穿著雨鞋即可輕易跨過溪,我們在未過岸的河階台地上,也就是蚯蚓上回紮營那地點安營,此地正好有揀拾到三大張藍白帆布,看似年代已久,就此利用來搭營,命名為[超大帆布營地]
>>>太魯那斯駐在所
>>>馬霍拉斯溪旁的超大帆布營地
>>>從太魯那斯下馬霍拉斯溪稜線的第一間家屋遺址
>>>下馬霍拉斯溪的第一個印象
>>>馬霍拉斯溪邊的營地
D5:
一、米亞桑溪往太魯那斯的登山口是過對岸在一條岩壁小溪流的右側,這是一條水鹿的路徑,一路往上只要找獸徑之字型上爬,,約二小時即可爬上太魯那斯鞍部
二、太魯那斯駐在所木造房子,已歷經百年,仍屹立於深山中
三、續往北爬坡會先經過一堆房屋遺跡,標航點是[三間宅]
四、再續爬升接近2000m時,慢慢轉右過一山谷,地圖標示是寬稜,實際走來是山谷,如果,要跟玉管處[八二粁一四五米]那本書所提供的路線那樣腰繞走法,請自己來此看看,有辦法這樣走的人應該是異類
五、稜線剛開始是緩稜,也會經過三處以上家屋遺址,直到稜線收合後,就出現第一道約二米的險階,下去後就失去稜線蹤跡,好在有GPS修正回來,往下稜線還有三間家屋遺址,其中一間蓋得跟天空城堡一樣,屋前空地是石頭堆疊擋土牆俱全很有規模
六、下溪,如果沿稜最長處走,最後會碰到河道轉彎那斷頭稜,久格最先提出,大家商議後馬上回撤爬升,轉到稍緩處下溪
七、下溪點,如果可以的話,請就對著對岸有瀑布那條目標前進,馬霍拉斯溪在這段是峽谷地形,若要真的可以安全下溪,就要找上游一點那碎石坡走水鹿路下溪
八、今夜,就在馬霍拉斯溪旁找到一處有燒不完的漂流木跟還算平坦的沙灘紮營
D6:
一、夜裡開始下雨,連早晨也是在雨中拔營,每人揹水2~3升跳到對岸重裝往上爬
二、馬霍拉斯溪底要爬上馬西桑的登山口是在瀑布的左側,有水鹿腳印獸跡從瀑布左側登上,隨即跨過瀑布下的小溪後轉到瀑布右側,很神奇,忽然冒出一條[屏東高樹登山隊]的路條迎風搖曳,從離開古道踏上這條登山路到此,怎麼忽然冒出一條屏東來的路條讓我看得哈哈大笑
三、瀑布右的尾稜往上路跡明顯之字形的古道往上,可惜,不久就消失於轉到山谷背面
四、久格認為循稜直上才是王道,於是,三人就此從寬稜自己找路往上爬
五、重裝爬到1600m時,隼尾提意要找營地了!說得真巧,明哥眼看右下有一平坦地,隨口說就這吧~想不到紮營在此確是好,旁邊倒木上頭有二灘積水如果缺水也可利用,最神奇的是,旁邊一棵被雷劈過的紅檜枯木隨手砍就有乾木頭可以起營火,久格大喊,這棵枯木乾材已經被砍得很多很多次了!(回營要起火時,久格這樣說,我跑去看,還真的,原來~此處背陽森林潮濕,有此檜木乾材在此,也難怪獵人或原民都來此取火種)
六、下重裝換輕裝走來就輕鬆許多,先是平臺,好大的平臺,應該當年有建築,再往上是一片超大毫宅遺址,看著地板都是近一米的平石板,我們不是文史工作者,不過,看到這一片馬西桑社遺址只有感慨跟嘆為觀止
>>>超大的宅遺跡這只是屋前
七、這段上坡路上我標為宅a.b.c,當過最高的宅c後,就慢慢接上主稜線,沿主稜走,雖陡,但全程都未用到山刀
八、當過一片崩塌有巨石的背面,按GPS指示,點位是在一個突出於懸崖的小空地,不過,沒基點呀~我是相信GPS的,Garmin的地圖圖資也指示基點在此
九、稍事休息,不死心的,從馬西桑基點點位處再往上走,花約二小時不到來回,找到次武(8)森林點處,奇怪,說好的森林三角點也找不到,森林點的點位處是一塊平緩山頭是沒錯,可是,怎麼會沒有森林點?
十、回程,殺回到1600m的上午下重裝處也已午後三時半,標此航點為[COMP暫],就在此安營起火暫宿
>>>馬西桑的點位處找不到基點
>>>次武(8)森林點也找不到
D7:
一、 由[COMP暫]營地拔營下馬霍拉斯溪後,走碎石坡水鹿路跡往上直上,算計是能省力,其實,前段看似有路跡好走,實則在[宅12]這間宅遺址後面超難走的,我們花上一倍以上時間才接回到當時下溪那二米危階,從此後,才算脫離險境;接到[宅08]那段平稜後,三人不禁仰天長嘯,因為,往後地形就好走許多了~
二、 本日住宿地是馬霍拉斯溪邊那超大帆布營地,久格還為此命名為[馬霍拉斯大飯店]
D8:
本日由馬霍拉斯溪邊的超大帆布營地原路撤回到大分山屋
D9:大分溫泉
一、 一年前,隼尾曾由大分山屋出發,往下到大分國小後,由那二顆忠魂碑後下闊闊斯溪,過溪,由森林高繞過稜轉到一間疊石宅遺址處,再隨水鹿路跡下溪到大分溫泉;可惜,這處大分溫泉是一般遊客所去到的溫泉,也就是原住民所稱的小溫泉,真的大溫泉是在土葛崩壁下繞路直下處
二、 這回,打聽到原住民所稱的大溫泉,由土葛直下,也找到確實地點,不過,可惜,昔日眾人聲稱[大分牌冷熱兩道蓮蓬頭式]的大分大溫泉竟然不再熱,也水量少了很多很多
三、 在此,除非溫泉露頭再改變,否則,很可能從此大分溫泉的大溫泉將成絕響
★果不其然,登山先享樂的後果就是會[槓龜],不只槓得乾脆還槓得一蹋糊塗,對森林點在這區域找得結果,找不到也習慣了!不過,這當年聯勤測量隊在埋此基石時究竟發生什麼事,目前也已經是不可考~不過,從已經摸過的很多補點跟原點的關連性來看,這當年的聯勤測量隊有很大的造假嫌疑!我深深的認為如此。
>>>馬西桑三角點的點位就在這有位移的巨石後面,亦有可能環境改變基石崩落
>>>以下就是傳說中的大分大溫泉,沒有熱水,以後可以不用再去了~
2015年2月7日增加拉庫拉庫溪流域基點狀況如下~
並附上點位檔,有興趣的人請慢用~
可以參考看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