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行程紀錄

海岸山脈溫泉巡禮 (安通,大庄越,枋仔崙,利吉)

活動日期
2007/10/7 - 2007/10/7
所屬團體
個人
困難度
0
類型
» »
類型
» »

jjlu(阿竹)

2007/10/14


海岸山脈的溫泉分佈, 其實不算多, 依目前找得到的資料來看只有四處, 分別為

  花蓮縣玉里鄉的〈安通溫泉〉,
  花蓮縣富里鄉的〈大庄越溫泉〉、〈枋仔崙溫泉〉, 還有
  台東縣卑南鄉的〈利吉溫泉〉.

此四泉摘要如下:

 安通溫泉: 溫泉勝地, 湯宿交通方便.

 大庄越溫泉:由阿眉溪橋北側離開台9線, 約4.5K停車阿眉溪北岸, 沿產道續行,
       兩處雙溪口皆取左, 最後進入大庄越嶺古道所經的溪谷, 計步程約2.0K扺溫泉.

 枋仔崙溫泉:由石牌社區入口離開台9線, 中途插入枋仔崙溪, 共約3.9K停車,
       續沿溪行約 100m 抵攔沙壩, 又上溯約 100m 抵溫泉, 溪景最是幽美.

 利吉溫泉: 就在 197 縣道利吉橋南橋頭與橋下.

點位資訊可在「台灣溫泉探勘服務網」 ( http://www.twem.idv.tw/ 目前當站中) 查到,
不過〈大庄越溫泉〉與〈枋仔崙溫泉〉在該站則分別被稱為〈東里溫泉〉、〈富里溫泉〉。

 安通溫泉這名字已有百多年歷史,
 另三個溫泉則是近年才開始被知道的, 其名稱應該還可以再討論一下.

 富里鄉的兩個溫泉,
 以東里、富里這種大範圍的地名來當名字, 也不是不行,
 但除非是像烏來溫泉那樣就位於烏來鄉的市中心,
 不然可以想像一下: 安通溫泉被改叫做玉里溫泉、
 四重溪溫泉被改叫做車城溫泉、關子嶺溫泉被改叫做白河溫泉....
 會讓人有不夠 "貼切" 的感覺,
 以登山者的角度來看, 就近利用大庄越、枋仔崙等名字, 是較切貼又容易聯想的方式.

 而卑南鄉利吉, 雖然也是大範圍的地名 (利吉溫泉距利吉村的聚落中心也有點遠),
 但因為利吉村屬山村, 不像東里富里等會先被聯想到豐饒的平地,
 而且利吉同時也是山名、橋名、與重要的地層名,
 這位於利基利吉山旁、利吉橋下、以及地層利吉層邊界的溫泉, 名為利吉溫泉倒是很適當.

最後, 除了安通溫泉外,
另三個雖然是屬於野溪溫泉, 但並不能寄望在山水之間還能有個一池好泡,
只能大概滿足一下探勘欲, 以及在青山綠水間徜徉的樂趣吧。

文章附件

所有回覆

  • 〈瑣記〉  安通溫泉:風景名勝, 湯宿設備完善。   除了安通溫泉飯店是這邊最有代表性與歷史性的住宿處,   可湯宿的地方另還有玉溫泉、吉祥農莊, 以及山腰上的加賀屋、紐澳華山莊等,   敝人 10/05-06 則是在山腰上的紐澳華山莊住了兩晚,   夜裡欣見縱谷平野的燈火, 白天沒有雲霧阻礙時則可遠眺玉里山、喀西帕南山等.   比較可惜的是, 約四五年前由玉里鎮公所在安通溪北岸所建的溪畔露天浴池,   已經因為安通溪溪床的崩積而廢棄。  大庄越溫泉:步程較長   從台9線阿眉溪橋北端進入阿眉溪谷,   沿北岸行約 3.9K 到「阿眉溪畔休憩公園」, 再約 0.6K 混凝土路結束, 停車步行,   之後兩次雙溪口皆取左 (但在第二個雙溪口後四傳車亦因多處坍陷無法通行) ,   從停車處起又約 1.4K 過大庄越嶺道路, 旁有台電所建的跨溪木橋 (此行不需在此過溪),   然後再續沿著南岸的產道約 0.6K 便到大庄越溫泉旁.   不同於今日的大庄越嶺路 (沿著稜線翻過海岸山脈主脊) ,   若查閱〈台灣堡圖〉, 可看出當年的大庄越是利用溪谷越嶺的,   大庄越嶺道路的古線今線大致平行, 在東到堺橋溪底交會前的水平距離都不到半公里,   而溫泉的湧出處, 就幾乎在古道的旁邊而已, 以「大庄越溫泉」為名可說是天經地義.   溫泉的溫度夠燙, 溫泉池的池面也夠寬大, 只是池底淤泥太厚, 實在是泡不下去.   這時反會寧願有人把溫泉引走, 能在舒適乾淨的浴室裡再度利用也好.   接下來的行程便是追蹤溫泉口旁管線的去處,   這粗管子拉了約 2.6K 遠, 最後會到先前路過的休憩公園後的房舍裡。  枋仔崙溫泉:溪景最幽   此溫泉並非由下游的溪谷進入山區,   反要從隔壁流域的石牌村直接切入枋仔崙溪中游再往上溯,   而與北邊算是同流域的羅山瀑布一帶, 在交通上也無法直接聯絡.   由此可知這枋仔崙溪與其所匯入的螺仔溪,   是屬於較少或較難開發的溪谷, 風景幽緻可見一般,   而今天所訪的四個溫泉所在的溪谷, 也以枋仔崙溪最是幽美, 可以來此小溯.   從台9線石牌社區口入山, 約 2.7k 下到枋仔崙橋,   再沿著枋仔崙溪北岸行約 1.2k 到停車處 (續行產道會過溪往南山坡).   從停車處起約 100m 可到攔沙壩, 又溯行約 100m 便可見到南側山壁上有溫泉流下.   這溫泉的泉溫比體溫略低, 以這溪谷的形勢也難以野泡,   同樣是覺得若有人把溫泉引走, 能在舒適乾淨的浴室裡再度利用也好.   從溫泉口起有水圳往南岸的山腰,   循行在距泉眼約 200m 處又接上產道, 往下竟還有個深鎖的乾泳池,   可以想像這邊曾經打算有著什麼樣的利用。  利吉溫泉:短路溫泉   從鹿野鄉的市區南側往東離開台9線,   過鸞山大橋後接 197 縣道, 再右轉沿 197 縣道往南約 6.7K 便可到利吉橋.   在劍山的西南側, 可能是因為地層走向的關係, 泉水資源相當豐沛,   利吉橋北側約 200m 遠的阿幫加水站附近便泉量可觀, 路邊還有著小橋流水之類的造景   利吉橋南側公路邊更可看到插管流出的溫泉, 水量不小, 但溫度大概比當時的氣溫略高.   短路, 是指路程最短,   從插管流泉處沿公路再往西約二三十米,   有北向小徑段約四五十米下到溪邊便是利吉溫泉主泉。    (上述的短路距離謹供參考, 因為此時此地敝人 GPS 的測量誤差也幾乎有這麼大)   此溫泉池在溪谷南岸, 長寬約 一米×半米,   溫泉由山壁側的池底冒出, 水溫又比公路邊的略高,   池裡充斥著落葉崩土跟某種不知名的落果, 應該不會讓人有想當場浸泡的念頭.   池邊有管線將溫泉引往他方,   但此時對於追蹤管線去向已無興趣, 續沿 197 縣道往台東市區,   途中又撿了一顆名叫利基利基山的山頭, 再到岩灣上方的寒舍泡個茶, 便還車賦歸.
  • 再附上安通溫泉、枋仔崙溫泉、利吉溫泉等的行程圖. [于 2007/10/31 補上海岸山脈溫泉分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