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行程紀錄

西巴杜蘭O型

活動日期
2012/7/9 - 2012/7/15
所屬團體
蚯蚓大隊
困難度
4.75
類型
» »

isivatan(貘)

2012/9/3


西巴杜蘭O型 

巴杜蘭-太魯閣大山-龍溪群峰

 

領隊:蚯蚓

隊員:予天、isivatan、柚子 (大羊兄、阿貞姐、昇哥來回巴杜蘭山)

 

預定行程:

d1: 7/9 銅門=>磐石保線所後隧道停車,翻見晴臺稜線→龍溪電廠上游渡溪→2270m活水源C1

d2: 7/10 C1→巴杜蘭山→2879m→北方溪谷C2

d3: 7/11 C2來回太魯閣大山C3=C2

d4: 7/12 C3→西巴杜蘭2920m→西巴杜蘭西北稜→下龍溪右股C4

d5: 7/13 C4→西上稜→2561m南稜→2306m西稜下龍溪主流C5

d6: 7/14 C5=C6預備天(單攻突宙山)

d7: 7/15 C6→天長山→天長南稜覓地紮營C7

d8: 7/16 C7→天長山登山口→踢公路取車回程

 

實際行程:

d1: 7/9 銅門=>龍溪發電廠,過水壩至登山口,沿獵路行→2270m活水源C1

d2: 7/10 C1→巴杜蘭山→2879m→北方溪谷C2

d3: 7/11 C2來回太魯閣大山C3=C2

d4: 7/12 C3→西巴杜蘭2920m→西巴杜蘭西北稜→下龍溪右股C4

d5: 7/13 C4→西上稜,腰繞2561m南稜→2306m西南稜下龍溪主流C5

d6: 7/14 單攻突宙山C5=C6

d7: 7/15 C6→天長山北鞍,來回天長山→西南支稜獵路下天長橋前明隧道=>回家

 

前言:

      西巴杜蘭到太魯閣大山的稜線是東華大學這一帶最引人注目的山景之一。生活在志學的這幾年,起床後總會先推開門看看他們,與白葉、木瓜山等大山一同沐浴在晨光下。從長了兩個小犄角的西巴杜蘭開始看起,接連幾座如波浪般的山頭往前推,破浪前的波峰則凝固成為太魯閣大山,呈現尖峰朝天的姿態,這樣一塊踞於木瓜溪北岸的山體其實是頗為獨立且氣勢十足的。蚯蚓很早就提起探訪這條稜線的想法,要不是他積極行動,這兒也只是我們早就習以為常的鄰家山景罷了。我們也期待著再次進入秀麗的龍溪山水,回味兩年前探訪天長突宙的點點滴滴。

 

行程記錄:

 

【D1 7/9 銅門=>龍溪發電廠,過水壩至登山口,沿獵路行→2270m活水源C1 天氣:晴】

 

  如果要找一個地方做為此行的起點,我會選西寧寺旁的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吧!這與當年人們開鑿能高越的事蹟並無多大關係,只是因為我們在此共同祈禱著未來有個平安的行程。四人各自持了一炷香祈福,出發前有了個寄託,讓不安替換為期待著未知行程的興奮。

 

  暑期的銅門派出所熱鬧依舊,大羊兄、阿貞姐與昇哥三人早已在此等著,七人集合完畢,熱鬧得很。在前往登山口的路上,予天不斷提醒著由「風景驅動」的蚯蚓回到專心開車的崗位上,聽著一來一往的直白答話,已能想見這趟行程將有別於以往的安靜。

 

「要不要try try看從龍溪進去?」 蚯蚓在路上問著。

  其實我們原本就期望能夠省掉翻越見晴臺稜線的那段路,既然蚯蚓提出來了,不如就去問問看!一行人立刻改變主意前往龍溪發電廠,不知在蜿蜒的小路前進多久後終於抵達龍溪壩,這兒已築起一道鐵門,不像多年前來大門敞開的樣貌。

 

  在水壩大門向管理員揮手示意,告訴他我們想進去「研究三角點」的來意後,很幸運的取得同意讓我們借道此地上去巴杜蘭。多虧了前輩們的溝通,能夠省去的那段翻山路就讓人快活不已!

 

0925 出發,通過水壩後沿著階梯不斷上行,最後在上方有門牌的幾棟水泥屋後進入山徑,看見橫在路上的吊子就能了解這條清晰的路是有來由的。

 

0946~56 往北腰繞至一條明顯的稜線,在此休息,沿稜往下也有清楚的獵路。<290966,2658211>。

 

  越過此稜後仍然繼續腰繞,縱使偶爾接上小稜行,也只有一下子就又繼續腰繞,大致往西北緩上,越過好幾道乾溝與小稜,約10分鐘抵達一處有水溪溝,<290829,2658359>。

 

  看來我們除了錯過李克德前輩一開始就沿稜上行的路之外,要腰繞到賴兄從見晴臺翻過來接上獵路的地方仍還有一段路要走,所以走到中段便選了一條稜線開始往東北爬,預計在約1900m處接上李克德前輩取道的南北向稜線。

 

1046 稜上小休,<290505,2658551>。這條小稜沒留下什麼獵人走過的痕跡,有時還得清些草木或鑽石楠才過得去,手上拿著刀子卻提不起勁來揮。一波波的蟬鳴與涼風在森林迴盪著,而大家仍爬得滿頭大汗。

 

「我決定不去太魯閣大山了!」、「十年了! 蚯蚓! 我被你騙了十年了!」

對於蚯蚓乾脆的爬法,予天當然也就很乾脆的回應,而我和柚子則都是甘願被蚯蚓騙上山的傻子吧!

 

1346 接上南來的主稜,<291176,2659057>。看見主稜上飄著千岳俱樂部的路條,猛然想起這正是今年在溪北工作站遇到的前輩們所留下的,猶記那時聊過巴杜蘭山的點滴,我想他們也是取道李克德前輩的路線吧!

 

1405 繼續出發。雖然接上綁有路條的稜線,仍有箭竹倒木擋道,遇到稜勢不明處也得奮力抓方向爬。大羊兄一行人逐漸超前我們先行前頭,我們慢慢被背包的重量沉澱在隊伍的後頭。

 

1615 上抵約2150m處的稜線,在這之前已經休息多次,為了2270m的水源,大家都快累倒了,真希望能夠喝一杯予天調出的飲料。

 

1705 開始往西北循路條腰繞,途中會經過一處散布著酒瓶的舊獵寮跡地,獵人應該有好一段時間沒回來了,水也不會從半埋土中的舊水管流出來了。順著水管與路條繼續腰繞。再往前越過一道乾溝與小稜後便見到活水源,在斜陽下總算鬆了口氣。

 

1720 在水源過後的小稜上找了塊相對平坦的地紮營。大夥兒在夕陽下的森林中打理著營務,自動分工去取水、煮飯、升火,也一起抱怨著此地蚊蚋的兇狠,何時才能再有如此熱鬧的勘察呢?

 

  夜裡能夠與這麼多人在山中閒聊、啜飲著熱茶,是以往不易感受的特別氣氛。我與柚子在山中都是慣於寧靜的人,又特別在意同行人的習慣是否會衝突,所以這幾年來大多僅與兩三人山中行。這次很幸運能夠遇到阿貞姐一行人,他們是比我們年長,卻比我們大方幽默許多的長輩,要不是聽著他們一路談笑,也許上來的路會讓人感到更疲憊吧,而今晚的星空也不再像以往總散發著孤寂的氣氛,在這樣的氣氛下反而多了點溫馨。

 

 

【D2 7/10 C1→巴杜蘭山→2879m→北方溪谷C2 天氣:晴午後雷雨】

 

昨夜山羌在營地附近放聲狂吠,營位又斜得令人輾轉難眠,猶記夜半被刺眼的月光亮醒,讓森林像是鋪上白霜一般…

 

0611 出發。在巴杜蘭西南的緩坡上朝北上行。

 

予天一大早就開砲:「說好的緩坡呢?」

此時我們都還不知道,今天最難走的地方都在緩坡上呢…

 

約行至2400m處時轉折往東北,直接往山頂方向上去,箭竹似乎越來越密。

 

0730 抵達巴杜蘭山頂。幾棵枯木立著,這裡是蕨類的天堂,大夥兒開始卯起勁來找基石。大家又砍又踢好一陣子都找不到,頗有競賽的意味,結果柚子走過來就找到基石,其實只被蕨叢淺淺地蓋著而已。

 

  把周圍清理一下後,昇哥對著基石貼心的為我們祈福。雖然這個山頂並不算是很優秀的觀景台,從有限的視野中看到太魯閣大山與帕托魯各據一方,山體特別的龐大。而山頂總是人們宣洩路途上所累積情緒的場所,我們樂的一直拍照,把當下的美好氣氛凝結在相片裡。

 

  這兒是阿貞姐一行人的目的地,向先行下山的他們告別。雖然只有一天一夜的相處,卻讓人印象深刻,其實很期待著他們能夠一起來探探太魯閣大山的。

 

0830 出發。雖然少了阿貞姐、昇哥和大羊兄的談笑聲,予天仍不停的怨嘆著蚯蚓為何要找他來這趟受罪之旅,幹譙聲讓山裡不寂寞。

 

  從巴杜蘭往西北延伸的一大段平緩稜線,佈滿箭竹與倒木的重重障礙,這大概是很久以前火焚後的結果。偶爾走進森林中箭竹較稀疏處喘口氣,沒幾步又走出森林,眼前立著一根根森森白木與箭竹、芒草、蕨類一起構成的景象,很快的讓人厭倦起來,這樣的情緒連帶影響著行進的順暢程度。

 

予天:「早知道就跟阿貞姐他們一起下山了。」

 

  走在這條稜上也才明白~上河地圖中那條繞行在稜線東側山腰的路線或許並不是無憑無據。如果真有條通往太魯閣大山的獵路,為了避開稜上箭竹而在稜線下方腰繞的開闢方式是可以理解的,只是那也許以經成了老獵人的記憶,只要時間夠久就又會讓草木重新佔據他們原本的地盤。

 

1348 抵達開始有明顯爬坡的起點,在此休息午覺,<291326,2662119>。

  高度顯示2575m,走了這麼久竟然只上升這一點高度,心中充滿了前所未有的空虛感。若不是親臨此地,也不會認真閱讀記錄上那些「箭竹帝國」、「寸步難行」的字眼吧。

 

1448 再次出發。這段坡仍然持續折磨人,蚯蚓說這裡的「牲口」太少,都走不出大條獸徑。

 

  不遠處雷聲隆隆,空氣充滿一種煩悶不安的氣氛。遠方山稜已陷入濛濛霧雨中,就在心中祈禱別下雨的同時,斗大的雨滴落下,眼前也出現真正的箭竹「海」,即使穿上雨衣仍阻止不了腳底傳來的濕溽感,而我大概是過去太慣於3點半的紮營時間,看著分秒流逝,撥開一叢叢箭竹後仍是一叢叢箭竹,其勢力絲毫沒有讓步的跡象,這景象單調得讓人步伐緩慢,意志消沉。即使雨後是一片澄明清新的山景,也已無力回望這片景象了。

 

1755 上抵2879m山頭西側,趕快翻過稜去避開這大片箭竹。

 

  箭竹的勢力終於在此稍有讓步,循著交錯的獸徑往西北方下降約三四十公尺後,碰到一條溝,細水緩緩流著。和蚯蚓分頭去找營地,最後在往西跨過溝的稜上找到一塊還算平坦的地,大夥兒在18:30把背包拉上,再花點力氣整理滿佈稜上的箭竹,濕透了的裝備往箭竹叢內一擺,終於可以安心坐下,這一天,真的是累了…

 

 

【D3 7/11 C2來回太魯閣大山C3=C2 天氣:晴】

 

醒來還帶著昨天的倦意,對於今天要來回太魯閣大山的行程仍是有些卻步的,誰知道今天會不會又下起昨天的那種大雨?

予天堅定的要留守營地,我們則是深深地吸一口氣,穿上濕襪子、濕衣服,哀嚎幾聲後,就算是跨過第一關,可以出發了。

 

0635 離開營地,沿著我們所在的小稜往西北下降,20分鐘便降至一條無水乾溝。再沿著乾溝往下不久就會抵達第一條東西向的溪溝,這裡是鳳溪的其中一處源流,這下子我和柚子把龍溪和鳳溪都碰過了。

 

  往上游找個好上切的地方,打算越過稜到北方的合流點。稜上偶有大石或是陡直處,憑本能尋找好走的地方仍不難突破。

 

0750 下抵一匯流口,推測是位在<2915,266305>處。從北方來的支流雖然在地圖上有較大的集水區,水量卻較少,反而是那條東西向支流在匯流口直接跌成一道高瀑,很慶幸剛剛沒有選擇下溯。

 

0811 自匯流口出發,大致往北上升,林下箭竹稀疏,跟昨日的巴杜蘭稜線真是天差地別。稜勢隨著高度的上升也漸趨明顯,跟著獸徑總能很順利的避開稜上的大石地形,最後甚至還看到鐵罐垃圾與吊子的鋼索,且吊子的鋼索已經被樹木吃進幾分,看來距離獵人上次來到此地也應有些時日,更好奇的是他們從哪兒上來的?

 

0935 出至一處崩地邊緣。在巴杜蘭的稜線上就已經瞄到這塊崩地,許多大石躺在看似軟綿綿的茅草崩地上,有種特殊的不協調感。而此處往東方望去的視野極好,柚子和蚯蚓都抓緊時機拍照,這次倒是因為自己怠惰,把以往總帶在身邊的好夥伴FM2給留在營地了。

 

1015 出至3100m左右的短草坡,陽光耀眼,一掃昨日陰霾。

 

  每走幾步就回望看看又出現了哪些山,這是每踏入一處新鮮地時最喜歡的事。也許是因為位居高處,從嵐山、木瓜山、大檜山到中央山脈環視了一圈,都覺得他們後背的姿態不如山下所見雄偉,反而是稜尾直下三棧溪的人道山特別顯眼,讓我對這座山又更多了些憧憬。(三天後,單攻突宙山回來的蚯蚓告訴我們,Kaku前輩與臺大登山社的山友也在此段時間造訪了那些山頭,原來那時也有人朝著夢想中的山前進。)

 

  草坡並未一路通往山頂,最後一段路在灌叢中覓徑上攀,而幾顆奇石如鳥如猴般踞在山坡上,彷彿走在天然的造景花園中一般。

 

1050 穿過這座天然造景的花園便抵達太魯閣大山的頂峰,這裡是個能把雪山到玉山間的群峰看光光的好地方,。

 

  回望巴杜蘭的緩稜,那些枯木像是許多生長在上面的白毛,爬過之後對於這種景象還真是不寒而慄。西巴杜蘭雖然沒有白毛般的稜線,地圖上的陡坡似乎散布著許多巨石,這大概就是明天的最大關卡。

 

把特地帶來的禮物藏在某處,希望能給一直很想走奇萊東稜的山社朋友們打氣,祝福下個月即將來此的他們能夠順利的拿到禮物。

 

1205啟程返回營地。山頂螞蟻跟陽光一樣兇狠,還是把午覺留到營地來睡。而回程的路上,多虧了蚯蚓來時的記號作得勤,只花了兩個半小時就回到營地。

 

  予天是極稱職的營地留守,在我們單攻的這段時間,把尖銳的箭竹基部全部鋸平,也把濕透的裝備擺出來曬乾,還備好足夠的柴升起火來。這一天總算能達成理想的紮營步調,午後品嚐著柴火熬煮的綠豆湯,十足苦盡甘來的感覺。只不過前一天的倦意實在太深,讓人記不得何時入睡了。

 

 

【D4 7/12 C3→西巴杜蘭2920m→西巴杜蘭西北稜→下龍溪右股C4 天氣:晴】

 

今天是蚯蚓不停提到的關鍵天,除了要突破昨日觀察到的西巴杜蘭岩稜,還要下降1000m到龍溪去。

 

0647 出發,沿著所在的小稜往西南上行。在鞍部附近切上稜,看見這兒的獸徑似乎還不少,總算鬆了一口氣,不用埋頭硬鑽箭竹,偶爾還會看見幾條黃色的路標頭掛在樹上。

 

0802 至分稜點的箭竹闊地小休10分鐘,<290913,2662844>。西巴杜蘭的岩稜已迫近眼前,此時已能清楚看見許多大石插在那兒,讓人血脈沸騰。

 

    沿著樹林夾道的箭竹坡地沿寬稜下,進入森林後維持在稜線西側不遠處緩緩下降,蚯蚓和予天降得有點低,若是這樣下去,碰到地圖上逐漸密起來的等高線可不好,大家開始儘量往稜上接近。

 

0900 總算切回稜來,<290607,2662530>。再往前都是瘦稜了,非得走在稜上不可,把握點時間和蚯蚓一起先去把前面的路修一修,希望能夠行進得更順暢。

 

0930 出發。這稜如果有人來過,也必定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松樹杜鵑的枝椏橫在路上,或砍或鑽的倒也順利通過了。

1015 抵達鞍部,前方的地形很明顯的突然陡了起來,面對這道關卡,心情倒是興奮起來。還是依照前次的模式先去探路修路,確認可以突破的路線。

 

1042 再出發,此段會通過一段岩稜,走在岩稜上回望,感受到高度的上升很有成就感。

在通過岩稜後的樹林中再次停下來前探修路,這回有更厲害的角色在後頭。

 

1120 出發。不久就看到一顆卡車車頭般大小的巨石穩穩的佔在稜線上,邊角直挺挺光溜溜的。幸好在剛才先行探路時,就靠著蚯蚓拿著鋸子沿著巨石東側的刺柏叢中開出一條路來,而幾顆石頭又很恰到好處成為手腳點,一下就可以繞回到稜上了。這裡可說是西巴杜蘭最棒的展望臺,此處看去的巴杜蘭山是座基盤寬廣的錐形山頭,木瓜溪群山好似都被他托起來一般。

 

1140 過岩稜後,在樹林中小休,<290230,2662121>。這回就不再往前探路了,打算一口氣通過這段上坡。

1157 出發,繼續沿稜上行。過10分鐘便抵達西巴杜蘭的前峰,,是個茅草山頭。

1220 抵達西巴杜蘭前鞍。現在登頂的熱火燒得正旺,稍微休息一下就再次出發。雖然山頂附近是開闊的箭竹蕨叢,但沿著森林邊緣仍有頗大的獸徑可循,15分鐘就順利的登上西巴杜蘭的山頂。正午時分,登頂的心情就和陽光的溫度一樣烈。

 

「來打卡!…新增地點!」、「如果有人在這裡打卡一定是騙人的」…

    蚯蚓和予天都熱衷於這種網路上的訊息分享,雖然後來發現山頂只能打電話沒法上網,但大家登頂的喜悅確實都要滿到山下去了。山頂的展望不錯,我們都選了太魯閣大山作為背景拍照,不管站在哪兒,他的山體都是那麼的龐大,很自然的成為視覺焦點,而且從這兒翻下龍溪後就很難再看見他了。

 

  西巴杜蘭的山頂雖稱不上「峰」,倒也有「嶺」的氣勢,若不是上面覆著箭竹灌叢,站在山頂應該很有獨霸一方的感受。半面箭竹坡緩緩舖向東方,其餘方向則急斜向龍溪流域,攀登途中的岩稜又讓他散發著幾分令人敬畏的氣勢。我們很幸運能夠感受一座山的多重氣質,而且在沒有三角點的山頂,登頂的喜悅似乎變得很純粹,只因為突破了重重難關來到一處夢想中的境地。

 

1350 再次出發。往西北方覓得較明顯的稜線下行。

 

予天告訴蚯蚓:「你不要把水喝完喔,因為我知道你這樣就會背水一戰。」。

 

  雖然身上都背著足夠過一晚的備用水,但心底仍然是很想睡到溪邊的。然而這段下溪路有些不確定性,一是下坡總要加倍用心掌控走向,二是要想辦法通過地圖上幾段的密集等高線區,但也正因為這樣的不確定性,讓行程多了幾分刺激。而我也樂於放諸本能尋找適合走的路,就像蚯蚓經常說的:「見招拆招吧。」

 

  幾道在地圖上難以察覺的陡坡很快就來考驗我們,藉著蚯蚓的GPS定位,再拿起地圖與指北針確認下一步方向後小心前進,一步步突破難關。直到2400m左右,我們都大致循著預定的西北稜下降,龍溪的水聲從遙遠的地方傳來。

 

1610 <289079,2662457>,此時已進入大寬稜,整面西向的山坡看不出什麼稜線,往正西一直下去似乎是最有效率,且能避開最多等高線陡密處的走法。此時已進入較舒爽的針闊葉混合林,幾株點綴其中的巨檜映著斜陽,讓人想多停留在這片美麗的森林裡,但腳步還是得讓秒針分針推著走。

 

1700 休息,<288802,2662513>。往下是條明顯的陡乾溝,這時開始讓蚯蚓以野生動物模式帶頭,在溝中繞掉陡直的地段。

 

予天的連珠炮大概在這段路上發揮到最大功力了。

「我不要當林克孝!」

「我在想台詞,我在想摔下去前一刻要說什麼。」

至於其它一個字兩個字三個字的幹譙當然早就數不清了,連蚯蚓聽了都略顯煩躁。在這樣身心被環境與時間壓迫的狀態下,最底層的情緒都逐漸被壓迫出來,但還是很慶幸我們是結伴的,這至少讓彼此的心有個互相倚靠的場所,而不至於讓前方未知的恐懼影響了行進的決策。

 

繞掉陡溝後,稍往南切到大寬稜上,又恢復到平緩的森林中,深潭隱約出現在樹隙中。

 

1805 通過平緩的舊河階地抵達龍溪,迎接我們的是一個個巨石夾著的深潭,溪水沖激發出隆隆吼聲,氣勢如其名。<288327,2662518>

 

  這個下溪點可說是恰到好處,因為再往上游探,兩岸多是岩壁與小崩地夾道,非得花點心思才得以下溪。更幸運的是,蚯蚓再翻過倒木找到一塊極平坦的灘地,我們終於能將緊張的心情攤平在柔軟的沙地上。

 

  蚯蚓與予天仍抓了些時間下水滌淨身體,看他們大聲哀嚎的樣子,應該已經忘記剛剛下溪途中的那份不快,回復到原本活跳跳的樣子了。慣於寧靜的我們則在火邊炊煮,享受溪水聲帶來的安適。

 

  這裡的龍溪似乎是未被人類探到的原始風貌,河灘地只有動物的足跡,而上下溯也不是那麼輕鬆。然而在下溪處卻看到溪畔的兩顆石頭相疊,顯然是人為的記號。除了獵人以外,還有同我們尋訪深山秘境的人嗎?隆隆的水聲下似乎隱藏著許多謎團,讓夜裡的龍溪有種被窺伺的神秘感。

 

 

【D5 7/13 C4→西上稜→2561m南稜→2306m西稜下龍溪主流C5 天氣:晴】

 

  今天要越過幾條稜再次下到龍溪,說高不高,仍得好好選擇上切點。再次觀察了對面的稜勢,決定在下游些處往西北上切,稜頂那幾條肥肥稜就等到現場再隨意繞行。上切處同樣是處貼近龍溪的森林,從河岸上去就像進了以大檜木為樑柱的博物館大廳一般,薄薄的陽光灑進來,舒暢無比,<288276,2662485>。

 

0715 出發,進入河岸樹林後,跨過一道有流水的淺谷,沿著一條西北向的小稜上攀。

 

「又要爬幾個四稜溫泉才會到稜頂阿?」予天問著。

這幾日來,蚯蚓與予天總是以四稜溫泉作為上下落差的單位詞,x個四稜溫泉=y個轆轆溫泉=z桃林溫泉,這是他們的上下降公式。

 

0825 小休10分鐘,<288000,2662565>。

 

  上攀途中見到蠻新的砍痕,然而長稜上卻也只見到這一個刀痕,原本覺得又是哪位勤勞的獵人留下的吧。直在在路上瞥見一張掌心大小的塑膠片,更驚訝的它印著國民黨黨徽,以及「精神加盟,同心反共;行動歸隊,合力抗暴」、「中華民國行政院蔣經國院長說:光復大陸後,除少數頑抗的元凶惡首外,保證不殺、不鬥、不究既往。」原來是張比在場所有人都還要老的空飄傳單。

 

  除了一些沙土污漬外,這張小傳單就像剛落到地面一樣,沒有被任何落葉與砂石覆蓋。想起剛才看到的那一道砍痕,還有昨夜溪畔的疊石,也許真的有哪位老兵遁入這裡的深山生活著,又或許這裡真的藏有個神祕通道,讓我們身處於錯置的時光中。

 

0907~0920 <287887,2662617>,休息,稜勢逐漸寬廣起來,穿梭在箭竹林中的鹿跡也變多了。

 

 予天說「跟蚯蚓混熟些就會原住民化,再更熟些就會野獸化。」其實若是想像著自己是頭鹿,在這檜林中行走也是件美好的事吧,不遠處正巧傳來幾聲鹿鳴…

 

  隨著高度的上升,逐漸將方向往正西修,在預定的路線上有兩條較明顯的谷線,位在2300m~2350m左右,打算就在下面的緩稜就直接繞過。輕鬆的越過2340m處的緩稜,降至第一條谷線,這條谷線如同地圖上顯示的寬闊,筆直的檜木在陽光下顯得精神奕奕。再往前越稜,仍舊往西繞行於較陡峭的坡面上,10:45抵達第二條谷線,氣質與前道谷線截然不同,陽光隨著潺潺溪水流瀉,大夥兒在此飲用著生命之水。

 

1100 再次出發。接下來仍想繼續腰繞往2306m山頭,但是繞得太偏南方,出現不少陡峭地形,好不容易才繞到2306m前鞍。

1215 在2306的南側腰繞,接上其西南稜,看看時間是該吃午餐的時候了。

 

蚯蚓說:「今天的關鍵快要走完了,也是決定我今天能不能當個好領隊的關鍵!」

予天馬上回應:「錯!你是不是好領隊的關鍵在我。」

我們聽了都發出會心一笑。

 

1240 午餐後出發,續沿稜往西南下。由於這條稜經常被學生社團利用來通往甜甜圈谷,還可撿到路條,結果心態一鬆懈便立刻走了幾段冤枉路,不得不切過咬人貓叢才回到正稜,就要下溪之前也因為切太過北邊下不了溪,以致必須再往南繞回較緩的稜上,總算又看到那座深藏龍溪的神奇獵寮,我們在13:35下抵龍溪,真想不到我會再來到這裡。

 

  獵寮依舊立在對面的河階上,而且換上了另一塊帆布,兩年前他仍是有點破破爛爛長滿咬人貓的模樣。然而四散在溪岸的垃圾,還有傾倒水中的米飯肉塊,讓人好奇獵人們究竟是用什麼樣的心態來到此處?

 

  過溪找了處小沙地安營,在予天又推又抹的努力下,這是個不用墊衣服就有舒服沙枕的完美營地。趁著陽光還在溪谷遊蕩時洗洗身子,蚯蚓和予天則一次次的躍進深潭,水花在歡笑聲中濺起,一派活潑樣貌彷彿回到童年。

 

今天仍是個晴朗的下午,溪與樹在陽光下都散發著純粹的自然色彩,與兩年前初到此地一樣。

徐徐山風吹得人昏昏欲睡,直到水鹿們在黃昏時刻來到溪谷,對我們嗷叫著…

 

 

【D6 7/14單攻突宙山C5=C6 天氣:晴】

 

  這天其實只有蚯蚓要去突宙山。我和柚子在兩年前已領教過突宙山的難行處,予天則當然自願留守營地,享受龍溪的美好是理所當然的事。這天便與柚子一起沿龍溪主流上溯,看看上游是否有什麼令人驚奇的面貌。

 

  龍溪仍維持著一顆顆大石抱著深潭,兩旁大樹緊夾著岸的樣貌。在晨光還未照進溪谷時,只要忍得住冰冷的溪水就能夠輕鬆溯行。直到兩萬五地圖上的「龍」字處仍能發現到樹上的砍痕,而此處是個讓人心驚的大崩壁,許多石頭等不及要跳進溪裡,決定自此折返,繼續在美好營地遊走在現實與幻夢之間。

 

  也許龍溪並沒有特別壯麗或是柔美的景致,然而這樣的平凡已能讓人無憂無慮的躺著,看看山稜吐出的雲煙,回想著這幾日來痛苦與美好的經歷,發掘讓心底愉悅的純粹源頭。

 

  下午1點便看見蚯蚓歸來,這趟除了在山頂「打卡」成功,還知道昇哥幫忙把車子開到6.7k了。討論了一下未來的行程,原本打算沿著天長山南稜下到[奇萊7.0k]的路上,最後改從天長山北鞍的獵路下到天長橋前。如此除了僅需半天就下到路上,將時間花在踢公路應該是個划算的決定,攔到便車則是更奢侈的想像…

 

山上的最後一夜,因為吃得太撐以至於早早入睡,只記得蚯蚓和予天談心至夜半,而火燒得旺極了。

這樣的夜,大家都捨不得讓他結束。

 

 

【D7 7/15 C6→天長山北鞍,來回天長山→西南支稜獵路下天長橋前明隧道=>回家天氣:晴】

 

  旅程終如柴火般就要燒盡,看著營火吐出最後一口蒸氣,大夥兒告別龍溪。06:40從獵寮出發沿右岸下溯,越過一處非得高繞的大石頭後不久,便是獵路離溪的上切點,此處距離獵寮約10分鐘路程,沒有什麼特別的記號,僅能注意路跡來判斷。在路口疊了幾顆石頭,走上依舊清晰的獵路,順著通往2482m山頭的小稜攀升,上攀高度約莫200m後開始腰繞,完全能夠體會到獵路的極高效率。

 

0740 越過2482m山頭東稜,此後仍然腰繞,通往天長山北鞍。

 

0823 抵達天長山北鞍,蚯蚓出發去單攻此行的最後一座山頭,我們三人則同昨日一齊留守,在鞍部越嶺後的廢棄獵寮升起一團小火驅驅蚊蟲。

這裡樹木茂密,隱約可以見到奇萊山的斷崖閃亮得像是夏天的雪,也訝異於我們原來離他如此的近。

 

1015 蚯蚓歸來。在我們這段或吃或睡的打混時間裡,剩下的路條幾乎都被蚯蚓綁在天長山的路上了。

 

    往下的獵路不若想像中不易尋跡,反而比前年來時更清楚,沿途的柴火灰燼與路跡讓人感覺獵人才剛走沒多久一般。

 

  在路上發現了疑似伐木用的鋼纜,不知是多久以前的遺跡。在97年中興山社的天長-甜甜圈谷記錄中,獵人曾告訴他們這是他祖父輩時期便存在的路線,而當我們想起這條路可能是好幾代的原住民們穿梭此地給踏實的,是一條比能高越還要悠久的「活古道」,不禁湧起一種感動~有些路的確是可以活很久的。

 

1112~31 1900m處休息。

1215~40 午餐。

 

  再往下不久就接到我一直很想回來看看的「古道」了。這條腰繞的大路恰好在稜上穿過,並在稜上造成一個像是隘門的缺口,一端路跡依舊清楚地往天長溪方向下降,另一段往公路方向下降的路則是草木橫生,但仍舊有保有古道規模。在我與柚子的一次來到這裡時,便被這處疑似古道的痕跡吸引,如果這不是什麼巧合或是錯覺,或許這就是如謎團般的能高越嶺舊道。我們都曾走過對岸的柴田山邊那段原始而迷人的能高舊道,但這次還是沒能在此細探這路的去向,只能期待著某天回到這兒開始著下一次的探險,還有那在對岸隆隆作響的天長溪巨瀑。

 

  切過古道後於稜左下降,穿越潮濕的樓梯草地帶,很快就接上台電引水維修道了。沿著像是長城一樣的水泥階梯在陡峭的溪溝旁下降,在13:00下抵明隧道口的鐵梯,我想這應該是數一數二讓人驚奇的登山口了吧。那一年中興大學登山社的山友自天長山前往甜甜圈谷,幸運的遇到了這條獵路的其中一個主人,我們藉由他們的記錄尋得這麼一條便捷的獵路。如果不是這些巧合,此時的我們大概仍懸在天長南稜上,不知何時才能下到路上。

 

  公路上的腳步輕快,予天甚至都要跑起來了。從12k開始踢,總算盼到了天長隧道,在明亮的彼端有幸運的便車等著,受雇台電的司機住在銅門某家鐵店,而且也是天長獵路的主人之一,前些日子才進去整理過,難怪我們可以走得這麼順。想起我們入山前向開鑿能高越的日人祈福,下山又受到維護獵路的原住民照顧,這樣的終始像是冥冥中的安排,無意間串起曾在這些人在山中留下的痕跡。

 

  便車來到6.7k,昇哥與阿貞姐已將蚯蚓的轎車停於此處,大羊兄還留下紫米粥讓我們開心不已,大家都掛著滿足的笑容。

 

予天:「這趟實在太苦太累,我再也不要跟你們爬山了。」

蚯蚓:「唉呦~我想你過幾年就會忘記了啦!」

 

當我們再回頭時,群山已隱沒在湧動的雲霧中,連日來的晴空似乎就要放假了,上天對我們是如此庇佑。

也感謝所有的隊員、大羊兄、阿貞姐、昇哥、唐豪與賴兄兩位留守。每一趟旅程除了運氣,還有這些一點一滴的累積的幫助才得以完成這篇記事。將來再望著這道稜線時,已不只是每日來往校園所見的尋常山景,更有許多與大家共甘苦的回憶,在那起伏的山稜之間。

 

 

參考資料:

 

2003 Tacan 巴杜蘭山 http://tacan.myweb.hinet.net/76.htm

2006 師大 太魯閣南稜 http://www.wretch.cc/blog/victree&article_id=2329443

2010 清大 甜甜圈谷太魯閣O型

2010 賴兄 瀧向龍溪巴杜蘭

http://www.keepon.com.tw/DiscussLoad.aspx?code=314B5CF9AEC3A19113F6CAA6F539A662319D7EE283F5D09F

2010 柚子 天長突宙下柴田 http://www.wretch.cc/blog/satine0307/25877617

 

後記:

  在1914年(大正三年)由佐久間總督發動的太魯閣戰事中,除了越過合歡山的幾支主力部隊之外,尚有一支由鈴木秀五郎率領的聯隊,採取越過奇萊南峰攻打沙卡亨、巴托蘭等部落的路線,在與花蓮港方面的警察隊會合後,翻越太魯閣大山至魯比合流點附近與來自合歡山的部隊會合。這條路線除了從一些日文舊籍與舊地圖中可以見到之外,相關資料並不多。推測日軍是取道巴杜蘭山的稜線上至太魯閣大山,而中間的宿營地很有可能就是太魯閣大山西南側3121m山頭旁的那片草原谷地。

 

  原本期待著能在這次探尋到一些蛛絲馬跡,然而我們沒有發現到任何疑似由日軍留下的遺跡,也沒有碰觸那塊草原谷地,便無法驗證日軍露營地的猜測了。僅能將這份期待化作日軍列隊行軍的畫面,徘徊在眼前的稜線上,或許也已體會到一些些行軍於深山野嶺的艱難之處。這些埋藏山中的歷史,就留待有心人於日後發掘了。


文章附件

所有回覆

  • 藍藍嵐山是我跟勝文第一次登山,當時在2288峰頂,第一次展望周遭的山山水水,只見木瓜山,太魯閣大山巨大的山體壯麗,陌生且嚮往."有一天我要去那裡"的心情,砰砰然.  這幾年來,勝文與我似乎都同樣愛上花蓮的山水,分頭品賞. 這回, 我們又一起登上了太魯閣大山. 再度環顧四方. 或許已不再是多年前那般陌生又興奮,反而是一種"老朋友們我又來看你們啦"的心情! 從立霧溪,三棧溪,木瓜溪,洽勘溪,每條曾經走過的稜線,站過的山頂,每次的山旅記憶,都變成自己的一部分. 這一趟走完,有點像是寫完了木瓜溪流域的一個小段落。

    之所以帶那個吵死人的予天上山,是因為我了解這個相識n年的老同學,他自投羅網.(近年來找咖不易)只要他還能碎碎唸,表示一切ok,他可以顧好自己,萬一沒了聲音,領隊可是要挫著等.這裡好領隊的定義是--3點半前紮營(不知哪裡看來的,反正已經習慣這麼用). 真的得靠好隊員才能成就. 四稜溫泉=400M一直是我們的登山單位詞, 之所以用轆轆溫泉(先上再下900M), 桃林溫泉(下1000M)這種敘述,是因為予天以往也就盡走這些彌豬行程.這次突然拉他來一次紮實的探勘,也辛苦他了.

    謝謝安靜登山的勝文柚子,把心中的話轉化成一篇篇精彩的紀錄. 期待下一次再一起登山! 

  • 很棒又精彩令人生羨的紀錄

    請問附圖日軍路線圖可否告知資料來源?

    感激

  • 很棒又精彩令人生羨的紀錄

    請問附圖日軍路線圖可否告知資料來源?

    感激

     

    Weng兄:

    該圖擷取自"太魯閣蕃附近圖",而此圖是附在「太魯閣蕃討伐寫真帖 」一書之中。我是在中研院臺史所的資料庫搜尋到的,不過這個網站需要申請帳號才能閱讀內容,而且只有一年的使用年限。

    網址:http://rarebooks.ith.sinica.edu.tw/sinicafrsFront99/index.htm

     

    鍵入"太魯閣"作為關鍵字就可以搜尋到該書了,也希望大家一起在裡面找到寶!

  • 感謝.

    已找到.很羨慕你們爬得如此愜意.

    很久沒和蚯蚓爬山了.跟蚯蚓爬山很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