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行程紀錄

探訪被遺忘的秘境--關門古道橫斷

活動日期
2019/2/23 - 2019/3/3
所屬團體
個人
困難度
3
類型
» »
類型
» »

久聞關門古道大名,一直未能一親芳澤。2017年蚯蚓、楊頭等人走了關門橫斷,看著補給站上的紀錄還有那三十幾支鹿角的炫耀照片,心裡癢了幾年。終於等到楊頭開隊,而且順利成團(之前開團天氣一直不好)。看了一下出團名單,浩浩蕩蕩14人,多是陌生山友,心裡有點揣揣不安,後來終於看到去年一同走知本越的聖岳也在名單裡。

關門古道西起南投集集,東至花蓮瑞穗(水尾),舊稱「集集水尾道路」,因為通過關門山,故稱關門古道,是難得留下來的清代橫斷道路。詳細介紹請見鄭大師文章。清光緒12年定案開鑿,由東、西兩路同步開挖,直至清光緒13年潤4月完成,然而僅歷經4個月就宣告因天災而中斷,這條短命的古道。鄭大師對關門古道進行 20 次勘查,深入研究古道的歷史、人文,著有《台灣最後秘境-關門古道》 (2000)一書。

近年關門橫斷的紀錄相較往年已多,除了2017年1月蚯蚓、楊頭等人紀錄,2018年鄭大師亦帶領馬遠部落尋根,因該次丹大社尋根未果,同年4月又走了一次丹大。在更之前有鄭大師華表尋獲記、小花等人倫太文山紀錄等,資料量大。臨行前兩週,楊頭等花蓮友人亦特地上光復林道至倫太文前鞍,為行前探路準備。這次,我們有些偷懶,沒從拔子山稜線上,轉而從光復林道接古道。




【日期】

2019.02.23-2019.03.03


【成員】

楊頭領隊,共14人(有夠大團,嚇死人)。


【實際行程】

Day 1:吉安車站-光復林道20.5K(1300M)-30.5K(1700M)(C1)

Day 2:光復林道30.5K-上切古道(1900M)-2600M倫太文前鞍水池營地(C2)

Day 3:C2-倫太文山2937M-馬太鞍溪1820M(C3)

Day 4:C3 -過溪 -上切接古道-嚴山2900M -關門山3000M- 關門水池營地(C4)

Day 5:C4 -關門山西峰- 哈巴昂社 -丹大溪 -丹大溫泉1200M(C5=C6)

Day 6:C5=C6 -輕裝走堪姆卒社及駐在所去回 -C6

Day 7:C6 -丹大吊橋營地(C7)-輕裝丹大社及駐在所去回

Day 8:C7 -陡上吊橋頭 -帖鹿桑社水源 -六分所2450M(C8)

Day 9:C8 -丹大林道-二分所搭接駁車




Day 1:吉安車站-光復林道20.5K(1300M)-30.5K(1700M)(C1)

天氣:陰


首日行程都是熱身段,一路踢林道前行。上午六點吉安車站集結出發,中途買了飯糰當早餐和午餐,九點抵達光復林道20.5K處。拿了酒和菸敬了山神,和留守及接駁的花蓮山友說掰掰,關門橫斷起步。

一路就是踢林道,幾個小崩都很簡單走過。1400M遇岔路取右,1463M拉繩陡上後,在前方的水源就地午餐休息。今天天陰,芒草區濕滑,螞蝗多多,大家一路走一路抓。午休時,胸口感覺一陣涼意,怪怪的,低頭一看一隻七彩螞蝗已經吃飽飽滾落,可惡的傢伙!午餐後續行,12.20經過測量點,1600M溪溝有水。14.55經過林道岔路取左,15.40抵達林道30.5K營地。這日輕鬆行,也感謝楊頭預先藏了很多乾木柴,在這濕答答的營地有了熊熊大火,而玩火當然是聖岳的工作了。這夜有火有水,我們天幕五人組(楊頭、劉禎、志平、聖岳及我)就在火邊度過沒有螞蝗的美好一夜。


Day 2:光復林道30.5K-上切古道(1900M)-2600M倫太文前鞍水池營地(C2)

天氣:陰,霧雨


一早起來天氣仍陰濕,昨日火堆餘燼已滅,我們又重新起了火。今日是氣象預報中水氣最多的一天,我們一邊擔心濕氣太重,一方面卻又慶幸山上或許有水了。預定營地的水源不確定,今日背水3500,背包又更重了,今天可要爬升900公尺啊。

一早出發,即陡上西南稜往上接古道,07.30終於在1970M接上倫太文、興魯郡稜線,也見到了關門古道的痕跡。上了稜線一路好行,從北側繞過了馬侯宛山,滿地的青苔松蘿,一片綠油油。07.50來到鞍部獵寮,再往前行有一林班水泥柱。走著走著,古道的痕跡越顯明,我們一路踏著古道石階、看著疊石護坡逐步爬升,這段陡坡路走來顯得輕鬆。

08.25陡升到2075M遇見美麗的石階,玩耍了一陣子,09.00高度來到2166M,發現兩階木頭階梯,很是稀奇。古道有技巧地帶著我們爬坡,陡峭之處都有階梯可踏,太神奇。10.00在2320M的小平台午餐。

午餐後續行,仍是綠地毯、石階美景不斷。11.30在2500M遇見完整又寬大的石階群,爬坡見美景,疲憊都消除了,而古道也順利帶著我們走過今日這段最陡的爬坡、最密集的等高線,一路爬到2600M才休息。過了這段陡上,就順順地走到2650M的營地,時間才13.00,果然是逸樂團啊。

搭好了外帳,聖岳就拿著鋸子砍柴去了,志平和我抓了一堆乾箭竹生火。不過下午,就點起了火堆。大夥去水池邊取水,我行動水多背了,分給了其他山友。下午就在營火旁、天幕下,開啟了批鬥大會,哈哈哈。今日雖說是天氣最差的一天,卻整段路都沒有下雨,慶幸慶幸啊。只是我和荳子晚上看手機的步數計算,這天居然走不到一萬步,我們到底有多糜爛啊?


Day 3:C2-倫太文山2937M-馬太鞍溪1820M(C3)

天氣:晴


昨日陡升900公尺,今日要先上300後下1000,慶幸的是今天會到馬太鞍溪畔,不用背水了。昨日楊頭被吐槽出發時間不準時,今日就非常準時地06.00起登,從營地出發緩步上升,林相成了松針鋪地,古道仍舊穩穩地帶領我們,06.35路過一山豬池,然後沿著稜線見到不少積水小池,在2890M小休一下,然後直上倫太文山2937M。

今日霧氣濃厚,展望不佳,可惜了這個一等三角點。不過這點位已經不見,只見到森林三角點。山上依舊冷颼颼,大夥拍照紀念後快步下山,我們要一路下到馬太鞍溪。

08.10經過草坡水池,08.20聖岳在2800M的鞍部撿到鹿角,本隊開張囉!大家開始走路不專心,眼睛都亂看。08.40上到2810M,轉西南稜下,下坡時聽見高興在前方喊叫,雙手高舉,定睛一看,原來是個好大的鹿頭!本隊不僅鹿角開張,鹿頭也開張了啊。

09.10下到2680M乾池營地(倫太文三岔路),陽光燦爛,大家懶洋洋地休息,順便拿著濕答答的裝備出來晾乾,一休就是90分鐘,果然是逸樂的隊伍。10.30續行,跟著古道下稜線,到2670M處轉南腰繞,開始今日重頭戲。有了蚯蚓和楊頭上次的航跡,我們很順利地過了兩個乾溝。然後轉向西邊,過一崩溝。這崩溝剛好有棵大樹擋住了路,保險起見,楊頭架繩讓大家順利通過。最後一個溝我們摸索了一會,剛好有棵神木級倒木堵住去路,我們兵分兩路從溪溝兩旁下切,仍舊不小心跟到蚯蚓舊路,下切過多。文璋大哥在橫渡前找到了正確的路,無須下切,而是在橫渡點高繞,倒木上已做有砍痕和腳點,於是順利接上了古道。這段橫渡讓大家吃足了苦頭。

沿著古道來到2500M左右,又遇到大溝,楊頭想不起這邊要不要橫渡。我和聖岳看著航跡和地圖,上下探探,總覺得古道應該往下走了。我下切下方平台,又走了一小段,發現古道石階,確認路徑後喊了大家下來。然後又一路跟著古道行,13.00左右經過一營地,這段路走來愜意,美景不斷。13.20經過大樹區,大夥小休,我們找到一棵大紅檜,紅檜底部已中空,我們爬上爬下,玩了好一陣子。

過了大樹區跟著古道續行。這段古道太誇張,寬廣到幾乎是雙線道,古道旁還精心做了排水溝,連石階都是雙線道的超寬廣石階。我們一路嘖嘖稱奇。就這樣跟著神奇古道一路下到1900M,處處是巨木,15.15來到了馬太鞍溪畔的神木營盤址紮營。

有了潺潺溪水和燒不完的柴火,今天又是舒適天。楊頭先去探了隔日的過溪點,我們又去搬了一堆漂流木來燒。劉禎煮飯時從身上拔了一隻硬蜱,瞬間人心惶惶。志平又發現營地有螞蝗出沒,拿了碳火去薰,還好一整夜沒再被螞蝗騷擾。


Day 4:C3 -過溪 -上切接古道-嚴山2900M -關門山3000M- 關門水池營地(C4)

天氣:晴


今天要陡上近1200公尺上到關門山,看地圖上密密麻麻的等高線有點腳軟,但楊頭說這段陡升美景不斷,總會讓人忘了疲憊。

06.30起登,先過兩次溪,然後就是一路陡陡地爬。沒有跟隨蚯蚓2017年路線從第二溪溝上切一段後才攀爬,我們直接一路陡上。07.25爬了一百公尺,小喘一下。08.00上到2067M小平台,休20分鐘,順便等隊伍集結。一路陡上到2286M見到古道痕跡,古道就這麼一路沿著稜線走,到了2400M又見到了兩個木階梯。10.30上到2485的平台,午餐休息,卻在休息點旁發現直條紋的白鶴清酒瓶。聖岳喊著要背回去驗一下DNA,看看是哪個日本人喝過,搞不好是長野義虎、伊能嘉矩或森丑之助喝過的。

午休過後,依舊一路陡上,11.50來到有瓷器破片的2700M平台,休息等隊伍集結。12.20續行,經過石階後,我們知道要取右走,切勿重複了蚯蚓他們走錯的路。大家爬坡的速度不一致,因此在轉彎處綁了布條提醒。接著前行的我們終於見到了聽了好幾天的「旋轉樓梯」(23.66547 N, 121.23641 E),果然漂亮地帶著我們之字上行。

在旋轉樓梯等待後方的成員到來,後來才知道他們錯過了布條,切錯了路徑,唉呀,難怪後方喊叫聲不斷。趁著隊伍集結,在陳醫師的帶領下,我們清掃了一下石階,讓漂亮的大理石展現原有的芳華。樓梯過後就要直上巖山,爬山中央山脈主棱了。

13.40衝破關卡,抵達中央山脈主稜。楊頭瞬間往左衝,然後喜孜孜地抱了4支鹿角回來,成為眾矢之的,有好康的怎麼可以不揪!稜線上有手機訊號,大家紛紛傳訊息報平安,順便滑個手機。

上了主稜,陡上結束,接下來就是看美景、尋鹿角的行程了,沿著稜線看關門大石,針葉鋪地與石階,關門古道很神奇地這樣一路從平地走到了中央山脈。而我們一路徐行至關門水池,15.10紮營。

鄭大師當初找了很久的華表,現在輕易就走到了。幾個同伴去了關門山,我在黑水塘邊專心濾水,楊頭和聖岳去探隔日的路線,不久又撿了個鹿頭回來。這日星光燦爛,氣溫稍低,但稜線風大,我們怕引起森林大火不敢生火。這冷吱吱的一天居然是此行中唯一沒能烤火的日子,還好睡袋夠溫暖。


Day 5:C4 -關門山西峰- 哈巴昂社 -丹大溪 -丹大溫泉1200M(C5=C6)

天氣:晴


這日最硬斗,要從3000公尺的關門山一路陡下到1200M的丹大溫泉。團隊成員的程度有些落差,前幾天我們總擔心這日會不會摸黑?會不會要拆成兩隊走?領隊楊頭倒是信心十足。

今日也是此行最重裝的一日,睡了幾天的大天幕輪到我背了!天幕加上露水,感覺足足有3公斤多,背包一上肩,肩頭就感受到沈重的壓力,還要這樣陡下,想到膝蓋都抖了。和聖岳打好商量,交涉一番,決定背到哈巴昂社交接,而第七日從丹大溫泉到吊橋的路程亦由我背天幕。

06.00出發,沿著短箭竹草坡抓著方向走,不一定走在古道上,有時獸徑好走就跟著獸徑走。大夥直上稜線至關門西峰,我則默默邀繞到西峰的左側低谷,看了看左手邊的草坡,和後方的文璋大哥說:「這裡搞不好有鹿角。」文璋大哥立即衝下去,不久後喜孜孜地撿了一支鹿角,據說這是他爬山以來第一次撿到鹿角,沒想到從此鹿角雷達大開,一路撿不完,此趟收穫最多!

我們順著寬大稜線和古道而下,看著山頭在日出照耀下由紅轉亮,慢慢甦醒。一路在松針林中穿梭,08.00來到2500M,山景大開,看景處有著完整的駁坎疊石。古道就這樣一路寬寬大大,駁坎穩穩地搭載著這條古時路,仔細想想都已風風雨雨過了二百年,這古道依舊屹立不搖橫跨在山巔上,古時的工法確有我們學習之處。

古道繞過了2420M的小山頭,往右腰繞,聖岳和我在前面走著,突然聖岳一個止步安靜手勢,我趨近看,見到一隻母水鹿就在古道上和我們對望,如此大眼瞪小眼的僵持一會兒,水鹿終於「啾」的一聲長鳴,奔跑下山。

09.30來到了2362M預備要轉稜向北,結果還是不小心超過了轉稜點,又慢慢地切回去。回到正路後,在2345M發現一鐵桶,然後再沿著古道轉往西北稜線,11.10一路下到卡阿朗分稜點午餐。這裡是上回蚯蚓他們的營地,但我們這次跳過了卡阿朗社(好可惜啊),直下溪底,還有一半的路程要衝呢。

午餐後續行,過了分稜點陡下,慢慢進入哈巴昂社家屋區,志平在這裡撿了支鹿角,前行的人一直當作沒看見踩過去,可憐的角。哈巴昂社範圍很大,沿著古道走三不五時就見到家屋,我們樂地每一座都看看瞧瞧,遙想當年各社熱鬧的景象。

到了哈巴昂社,開心地卸下3公斤天幕交接給聖岳(我開心,聖岳不開心,哈哈),肩頭重擔瞬間少了許多,接下來要一路陡陡下啦。過了哈巴昂出現了大片的拴皮櫟林,落葉鋪地,在陽光閃耀下一片金黃。

在1320M左右要下拴皮櫟瘦稜,原有路徑已被落葉鋪滿地,難以辨識也困難行走,主要是落葉讓大夥腳滑,坡度陡峭,這段吃足了苦頭。找路找了一段,楊頭又在瘦稜落葉處架繩,大家才順利下了這段落葉滑坡。這段路大家得一路走一路掃落葉,清出路徑,我笑說:「生平沒哪麼討厭拴皮櫟過。」

卡阿朗溪和丹大溪已經近在咫尺,我們聽見溪水潺潺,大家渴了一天,想著直奔溪水大口飲水。15.45到了1270M的陡峭山壁,暴露感其實還好,但楊頭依舊架繩確保。這兒也是上回蚯蚓他們架繩處。過了這關,我們就出運了!

下到竹林家屋平台,我們幾個迫不及待往溪底衝,沿著北邊稜線下到卡阿朗溪平台後下溪。一下到溪底,就撿到鹿角啦!大夥下到溪底往匯流口走,沒多久就見到溫泉處一群水鹿一哄而散,溫泉果然是水鹿天堂啊。

沿途找鹿角、揀鹿角,找溫泉露頭。然後楊頭找到適合開挖的池子,我和聖岳背包一下就開始挖池子,挖了一池淋浴池,然後兩人老是不小心被溫泉燙到吱吱叫。

這兩天將天幕紮在溫泉上方的寬廣河階地,地熱沒那麼強烈,卻又溫暖地烘著我們。這夜有燒不完的柴火,喝不完的茶水,泡不完的溫泉,真是太愜意。就是半夜水鹿吵了點,一直跺地,一直叫,想來是在抗議我們佔據了他們的天堂。志平帶錯傢伙,沒能補充蛋白質,也是這次憾事。


Day 6:C5=C6 -輕裝走堪姆卒社及駐在所去回 -C6

天氣:晴


這日休息日,大夥睡到自然醒。雖說自然醒,也是睡不了多久。凌晨三點,聖岳起床泡湯。五點,輪到我去泡啦,野溪就是要泡裸湯啊,從月色朦朧泡到天空露出魚肚白,才終於盡興了。

這天沒什麼行程,就是去逛Kamutsu(勘母卒社)。有了溫泉和鹿角,大家鬥志不高,最後前往的居然只有七人,真是傷心啊。

上Kamutsu的路已經是水鹿高速公路,幾個崩溝都被水鹿踩出寬大路徑,我們開心一路爬,沒多久就進入耕地區,護坡駁坎沿坡而築。再往上爬接到舊社路,抬頭見到完整家屋數棟。玩耍一陣後,繼續往上至主要的家屋群,順道探了Kamutsu駐在所。這駐在所由夯土牆所建,風化了只剩下半個人高,我在附近撿到了瓷碗碎片。過了家屋平台,是一片平緩林地,陽光正好,涼風徐徐,林地上長滿了蕨類,是野餐好地方。我們猜想,這過去應該Kamutsu的重要耕地。

逛完Kamutsu,回到營地逍遙遊,撿鹿角、撿水晶,泡茶吹風溫泉池裡愜意。午後,算了算全隊撿到的鹿角、鹿頭,已經破了蚯蚓他們兩年前的紀錄,喔耶。


Day 7:C6 -丹大吊橋營地(C7)-輕裝丹大社及駐在所去回

天氣:晴


今天是抉擇的一天,我們要決定日後兩天的路程,究竟要走六分所,還是加年端出孫海橋。我內心實是想去加年端逛一逛,但今年溪況未知,隊員對於溪谷的應變能力也未知。於是楊頭決定我們先到吊橋頭再決定。

今天要渡溪,於是等到太陽暖呼呼地曬到溪谷了,我們才動身。一出發就是深水關,馬上架繩。我們派高個子先去試水深,免得腿短如我被滅頂了。志平先走了過去,水深到他胸口,眾人驚呼。好在水流不強,踩踩踏踏漂漂也就過溪了。過了這起初的架繩處,一路到吊橋口都沒什麼難關,就是走走走,過過水。09.20抵達丹大吊橋,我指著吊橋提醒志平時,他驚呼:「不是說要兩小時?」

來到了抉擇點,楊頭、志平先行去探路,我和聖岳最擔心H900M的那段地形,看地圖實在很有難度,請楊頭務必探到該處。楊頭指示,若三點他們未回來,我們就就地紮營。

10.30剩下的人員一同前往丹大社(Vatan)。從丹大東溪和西溪匯流處往上爬至吊橋頭,接上古道,古道一路腰繞,但沿著丹大西溪的這側崩落。勇敢的荳子率先踩了腳點過去,有了腳點,崩塌地其實也算好過。我們猜想去年馬遠尋根影片中說他們找不到丹大社,應就是被這段小崩塌阻路了。

過了崩塌地,寬大古道又出現了,沿著古道慢慢走道丹大社河階平台下方,各自努力上攀,有人直上,有人從鞍部上。平台上已經長滿了蕨類,我們在平台上隨意探索,家屋、駐在所、石牆。幾棟尚稱完整的家屋挺立,還有完整的門擋,喜愛考古的陳醫師當然禁不住動手清乾淨了。密西可灣社在對岸河階,還看不見。聖岳走了很遠,回來後說跟了一條水鹿高速公路,一路挺過大崩壁,或許可以沿著水鹿路一路走到巴羅博社。

探過丹大社,回匯流口,撐傘躺在河床大石上睡了一會兒。貪睡的結果是沒時間去密西可灣社了,有點懊惱。

等到三點半,我們才終於見到楊頭和志平的人影。果然他們卡在H900M的小瀑布地形,今年加年端無緣了,只能認命上切六分所了。

確認後續行程後紮營,我們外帳組的都懶地搭帳了,趁著天氣晴朗就露宿吧。聖岳開始堆疊石,有模有樣地蓋家屋,連轉角都有稜有角。我和志平找了平坦地,張羅一下就是這晚的床,星空就是這夜的屋頂。

夜裡,茶水飲不盡,柴火燒不完。夜裡醒來幾次,睜開眼都見到北斗七星向我招手。


Day 8:C7 -陡上吊橋頭 -帖鹿桑社水源 -六分所2450M(C8)

天氣:晴,有點太熱了


糜爛了這麼多天,今天又是陡上了。上升的路沒有什麼路徑,就是找獸徑和好走的路自由發揮,經過耕地駁坎後,稜線的植被並不乾淨,我們只好在蕨類中鑽。爬到1430M左右路經過兩棵大九芎,然後又經過了拴皮櫟林。這段路偶爾有粉紅色的奇怪布條指引,只是布條指引的路通常很詭異,不如自己開路還比較好走。一路走到蚯蚓紀錄中吃午餐的櫻花樹,知道差不多要腰繞了。但抬頭見到粉紅色布條一直往上攀,我們心想或許有新路,跟了上去,卻發現是錯路一條。橫渡路段還是從櫻花樹橫切最為恰當。

這些奇怪的粉紅色布條到底是何方人士綁的啦?後續來探這段路的人千萬不要跟。

一路腰繞到了1800M的Tirusan(帖鹿桑)水源,11.00補水吃午餐。走到這裡之後都是確定的路了,所以放縱地休息了一個鐘頭。從水源地到六分所要過三個山頭,沒什麼訣竅,就是爬爬爬而已。只是天氣好熱,熱得很厭世。12.50到了2000M,小休,第一個高點過了。14.25過2245M,第二個高點也過了。接下來就是一路衝到六分所了,15.45抵達丹大造林中心碑,前行六分所。

六分所很熱鬧,這天除了我們從關門過來,剩下的隊伍都是從六順七彩來的。夜裡,和工作站人員圍著火堆喝酒、取暖。走到這裡,關門橫斷之旅已是尾聲。


Day 9:C8 -丹大林道-二分所搭接駁車

天氣:晴,午後雨


最後一天了,要從六分所踢20公里到二分所。

楊頭前夜聽到某一隊要三點半出發,怕大家被吵醒,乾脆也宣布三點半出發。凌晨三點,我正好眠,睡袋溫暖,睡意正濃,卻發現有人一直踢我,而且是連環腳的方式踢,只好心不甘情不願地起床。原以為是楊頭,後來荳子才說是陳醫師,因為她也被踹醒了!

一路拖拖拉拉到4點半出發,摸黑踢著林道下山,出發時月亮和金星也剛露出山頭,隨著里程增加,天漸漸亮了,又見了一次山頭顏色變換。我們以一小時4公里的速度下山,07.50來到了三分所,小休補眠一小時後,10.00抵達二分所。

等待大家時,和二分所林務局的人員聊天。他建議我們從Kamutsu的稜線翻上六分所,比從吊橋上來緩多了,下次來試試看。離開二分所前,遇見郡大社的尋根團,聽他們說中之線已斷,他們找不到回家的路,崩塌嚴重,這路可能就這樣斷了,真可惜。

離開丹大林道,山下已下起大雨,慶幸我們這段旅程都沒有遇到壞天氣。我們到水里找了餐廳大吃一頓,就飆上高速公路回家囉。

而我終於圓了關門橫斷的夢,雖然還有好多舊社還沒探訪,但終究有時間的,希望那些駁坎和石板屋還能久遠屹立不搖,等我。


 

參考資料

蚯蚓(2017)關門橫斷秘境之旅。https://www.keepon.com.tw/thread-d4472449-1af3-e611-80c7-901b0e54a4e6.html

胖虎(2014)初探關門古道-拉夫郎山 加年端山。https://www.keepon.com.tw/thread-b2528c19-1ad8-e411-93ec-000e04b74954.html

小花(2005)關門古道之門戶---倫太文。https://www.keepon.com.tw/thread-661c4d7a-0fd8-e411-93ec-000e04b74954.html

陳永龍、鄭安睎(2011)關門越嶺古道與聚落研究報告書,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pdf/00/00/a7/88.pdf

鄭安睎(2000)《臺灣最後秘境─清代關門古道》,臺中:晨星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鄭安睎(2014)被遺忘的秘境─關門古道,《孤獨星球》第35期,http://lonelyplanet2011.pixnet.net/blog/post/405482284


影像資料

原民會關門古道紀錄影像:http://vcenter.iis.sinica.edu.tw/watch.php?val=aWQ9TTBKWk5qWT0=

LiMA新聞世界第266集專題【木箱裡的祖先回家吧─重返丹大社】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Pa7KqJg3UA

LiMA新聞世界第233集 【木箱裡的祖先回家吧─重返丹大社‧下集】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LYn8Y5yFhM



文章附件